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语境下武术居家健身新思路

2020-11-24徐鹍鹏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郑州商学院体育部

灌篮 2020年29期
关键词:学说阴阳武术

徐鹍鹏 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 郑州商学院 体育部

一、前言

我国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大疫情以来(简称新冠疫情),对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同时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使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面临着巨大挑战。目前新冠病毒传染率高、传播范围之广,对高密度人群的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必须高度重视疫情,全力做好防控工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1]。在此背景下,武术以武术套路、武术格斗和养生功法等为主要内容在新冠疫情的重大考验中,如何提高居家隔离居民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与预防急性传染病的能力,是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责任与重要担当,也是武术目前必须去面对的重大挑战。

二、体医融合为武术健身创造新思路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身体的文化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属性,而且作为身体的运动还具有很强的体育属性。武术体育属性内容可包括武术套路、格斗运动和养生功法三大组成部分。而且每部分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年龄、性别等特征采取不同的内容、动作组合、强度等,可以提高不同人群的身体素质,加强机体的新陈代谢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在体医融合的前提下,武术与医疗手段的融合尤其是与中医的融合(简称武医融合)为新冠疫情下“治未病”提供了新思路。

(一)武医理论的同根性

中国传统武术与中医在发生发展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他们都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周易》是我国周代重要的占卜书籍之一,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其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传统经典,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哲学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武术与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维模式、伦理价值、审美情趣之诸要素都可以在《周易》中寻其端倪。其主要哲学思想包括精气说、阴阳说和五行说。精气说是研究和探讨物质世界生成本原、相互关系及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医学认识事物生成变化的本原论和中介说;阴阳说是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情存在着阴与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说应用于中医,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五行说是属于元素论的宇宙观,是一种朴素的系统论。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变化都是由这五种元素不断运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三种哲学思想都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宇宙观与方法论,是对中国传统武术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武术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苌氏武技《中气论》卷三,运气篇阐述了养气论、练气诀,讲正气、借行气,纳气说、过气论,讲夺气、点气论,三气合一气等数十篇专著,系统地讲解了培养中气、内练精、气、神的 精辟原理。这一秘传的内练技法,可以引导人体在运动中形气相合,内外双修,使人体在内炼修养中,精气得到滋补,通过培养中气,实现养身延年的愿望[2]。阴阳的变化也在传统武术理论中有所体现,如《耕余剩技》中曰:“枪法亦不过二手持以阴阳,一仰一覆运用而已”。《手臂录》中曰:“练封闭式,两手阴阳互转,则机活而法圆”。《太极拳论》中曰:“须知阴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能懂劲”[3]。把五行学说引入武术理论的是明代的唐顺之,在其所著的《武编》中有“攻内有化,为斜。以金、木、水、火、土为正五行”的枪法论述[4]。清代的王宗岳也在其所著的《太极拳论》中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以太极拳中步法的进、退、顾、盼、定与五行相配[5]。以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为理论依据的传统武术,注重身体的整体观,注重外形身体实践的外部体验与内部内意的体悟,两者结合,讲究身心兼顾,外形与内意相一致,通过肢体的练习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以追求天人合一、强身健体之整体健康之态。

2.中医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以及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的构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医理论中的精指的是体内液态精华物质,位于人体的脏腑之间,是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中医中的气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如《管子·枢言》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精化气,为有形化为无形;而气生精,则为无形化为有形。这种“有形生于无形,有形化为无形”的变化则是精气学说在中医中的重要体现。

阴阳学说中医重要理论之一。首先人体的组织结构可以阴阳学说来解构。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组织,既有联系又都可以根据不同的部位、依据功能可分为阴阳两大部分。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都包含着阴阳对立统一。其次,阴阳说可以概括和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人体是由许多阴阳对立的双方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人体阴阳在运动过程中,必须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故《内经》提出了“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6]。体内的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消长转化,维系着协调平衡的状态,人体的生命才能有序的进行,因此疾病的产生预示着机体内在平衡的紊乱,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理之一。最后阴阳说还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预防。“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在疾病的诊断上的应用,主要是对四诊所搜集的资料和概括各种病因的阴阳属性的分析;同时调理阴阳失衡,使之复归于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调理机体的基本原则,也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

五行学说在中医的应用,主要是以其特性来说分析归纳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种机能活动,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进而与自然环境相联系,建立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并以五行的相生与相克这两种模式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总之,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以及五行学说为武术与中医奠定共同的理论基础,为武术与中医的融合提供了前提。

(二)武医传承的相似性

作为以往武术和中医共同传承空间的乡土社会,为武医的相互融合提供了物理空间。从传承的方式和时空属性上具有差序格局特点[7]。在这种差序格局的维持中,在以血缘和地缘形成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中,武术和中医的传承都是在家族宗法血亲和拟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师徒传承的基本模式。师徒传承是最为久远的传统文化延续路径,是师与徒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权利义务存续在一起,以传习技艺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传承的教育方式。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中,这种古老的教育方式在不拘一格和个性发展中继承传统武术的理论内涵,同时横向扩展其理论外延[8]。在传承过程中师父都要对门户中众徒弟进行严格的考验与审查,进而选出门户的“掌门人”。武术以“绝招”为符号象征的技术体系以及中医以“祖传秘方”为符号象征的药方体系进行传承。这不仅仅是核心技术体系与秘方的传承,更是一种师父默许嫡传弟子身份的象征。

(三)武医理念的一致性

武术和中医看上去是两门不同的学问技艺,但是他们在内在理念上有着极其相似的一致性,即是探究人体机能,寻求人体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路径,以“戒备预防”的方式消除健康隐患[9]。武术除了具有文化属性外,体育属性也是其本质属性之一,这就规定着武术是身体的武术,一切外在表现都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此武术作为身体文化的运动形式具有健身防病的价值,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练习武术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对于老年人来说,练习武术可以降血压、增强体质、延缓衰老[10]。如太极拳作为武术拳种之一,其强度适中,保证人体在运动中保持较高的觉醒度,由于人们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安顿,舒缓紧张情绪,缓解压力,同时消解内心矛盾,有益于身体健康[11]。另外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心血管功能,降低其发生率,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结合中药茶饮能有效地调节血脂代谢水平,能够预防肥胖,减肥降脂的功效[12]。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学突出特点,其思想最早源于《内经》,后由《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阐发,经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发展,在明清时期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实践框架[13]。“治未病”的核心内涵是“未病先防”,即要注意对人体健康的管理和调护,以养生之道来持稳健康之稳态[14],就要做到未病养生,防微杜渐,防病于先,已病早治,已病防传[15]。扁鹊为齐桓侯诊病的故事,就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来诊断预测疾病发生、发展,这是历史上“治未病”理论的典型案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由此可知,武术与中医在内在理念上具有相似的一致性,即对身体整体健康观的重视和对身体疾病的预防,为武医融合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也为武术健身的功能提供了医学理论基础。

三、小结

因此,在新冠疫情防治常态化背景下,要充分发挥武术在健身方面的主要功能。武术与中医的内在理念上具有相似的一致性,即对身体整体健康观的重视和对身体疾病的预防,为武医融合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也为武术健身的功能提供了医学理论基础。这样就可以把居家健身受众碎片化时间与空间充分的利用起来,通过武术健身提高人民大众的免疫能力,加强对新冠病毒的预防能力,进而为武医防病健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学说阴阳武术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