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指导的改革与实践探究
2020-11-24薛靓
文/薛靓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同时,就业制度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原来的统包分配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给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接近900万人,就业需求量居高不下,基于此,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
(一)认识水平不足
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直接体现着教学与培养质量,所以提高了对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基于此,很多学校都将学生就业率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多以让学生尽快找到工作,提高学校就业率作为职责,在这样的职责主导下,职业指导就仅仅等同于就业指导,并不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
(二)缺乏个性化指导
就业指导已经在很多高校中得到了普及与推广,就业指导课程的受众面几乎辐射到了高校中的所有学生,但是并没有开展个性化教育与指导。结合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来看,其形式仍然以课程与讲座为主,并没有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在就业指导课程方面,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专门课,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教学工作,但对于学生的个体化指导有所欠缺,总结起来就是重规划、轻实践,就业指导无法起到相应的效果。
(三)指导专业化水平不足
职业指导工作涉及了较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不仅有心理学与教育学,同时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方面也有所涉及,所以职业指导工作者应当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很多高校中就业指导工作都是由未经专业化培训的人员来开展,直接影响了指导效果。其实,职业指导并非是在几节课、几次讲座中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对学生的职业兴趣与职业理想形成充分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在日常工作中为学生形成健康而正确的职业观念。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具备足够的指导人员配置,指导效果欠佳[1]。
(四)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是现阶段职业指导工作不足中的外在体现,从整体上来看,就业指导的方式与方法仍然以开设必修课程、开展讲座为主,无法满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具体教学内容方面,则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平台建设并没有跟上。所以职业指导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在面临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与选择上仍然十分迷茫。
二、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一)理解与认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在20世纪30年代,马斯洛人本主义开始流行,这对职业指导专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依据,职业指导工作的本质是实现人类进步,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学校的教育大多偏向于一种谋生式的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可以在社会中取得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实际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现阶段,人们对于自我实现更为关注,侧重于开发自身的潜能,所以职业指导目标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结合自身的能力特点与爱好个性相结合,这才是职业教育最为根本的目的所在。
在工作中对于职业指导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树立起先进的职业指导理念,进而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不仅对于学生与社会极为重要,而且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建设。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对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帮助就业为基本目标,进一步实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并以此为指导思想来进行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建设。
(二)提高师资力量建设水平
当前,我国高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多为学生辅导员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其中学生辅导员职责是为学生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重点则在于就业指导的实践,如了解就业市场、就业信息以及就业政策等等,在职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工作中与学生最为接近,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有着充分的了解,所以是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的重要力量。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除了以上几个成分之外,还可以聘请其他人员来作为补充与完善。举例来说,专任教师与社会学等学科的教授有着非常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们的教导有着更加不可替代的作用,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职业指导工作并不是封闭的,社会各界人士也可以参与到该项工作中,如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代表就具有丰富的招聘经验,可以为学生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所以,职业指导工作的主体多样性可以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掌握就业知识与就业技能,养成初步的职业素养。
(三)完善职业指导体系
学校职业指导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就业观念的树立,就业政策普及、就业心理辅导、就业信息介绍以及就业技巧与社会适应。以上的内容应当在整个大学生的生涯中加以贯彻,结合学生的专业、学年的不同来设立相应的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以上各项内容都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激励,让学生形成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思考,激励学生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产生个人发展的动力,这样才能在平日养成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根据某高校就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对任课教师进行调查显示,大约有75%的教师认为应当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完善,超过66%的教师认为应当重视师资力量的培训,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应当增加课程经费、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
基于此,高校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在内容与资源上加以整合,并适当增加课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专职教师要重视在课程中增加实践性与考察性的内容,并适当与企业开展合作,以达到丰富课程内容的效果。创业教育在很多学校中都已经开始得到推行,可以创造条件成立创业教育学院,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当中,以创业来实现就业率的提高[2]。
(四)重视指导内容的个性化
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与学生相关,更与用人企业有紧密的关联。从企业与单位的角度来看,职业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职位分析、用人单位应当明确所招聘的人才将承担的任务、如何录用相应的人才以及在入职后需要开展怎样的培训工作。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需要与用人单位进行积极沟通,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筛选人才,提高人才与职业的匹配度。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采取问卷调查、面谈咨询等方式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沟通,辅助用人单位招收合适的人才。
因此,这就需要在工作中,重视个体指导,融入个性化培养理念,实现高校职业指导的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三、结语
在前文分析中不难发现,当前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改革与创新的工作势在必行。高校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对现有的工作思路进行调和,一方面树立科学的理念、建设好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则要改革课程,提高服务意识,形成高校就业指导的新模式,实现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