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研究
2020-11-24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人民物质财富极大丰富。2020 年,中国完成了“全面脱贫”这一伟大壮举,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1]明确提出,要广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然而,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生活的美好愿望与城市健身场地设施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运动是最科学的保持健康的方式,缺少了锻炼身体的机会,人民身体健康难以得到保障。在医疗资源尚不充足的情况下,疾病很有可能会剥夺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财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时有发生。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就是守护“全面脱贫”的胜利果实。本文通过调查与分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其原因,探讨解决城市居民健身场地设施短缺问题的对策,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以中国知网(cnki)为主要文献检索平台,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等为关键词,检索并整理有效文献15 篇;从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官网查阅多份相关文件资料,查阅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等相关书籍,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2.归纳总结法
将整理好的资料按类别进行分析归纳,研究它们中间的联系,总结发展规律,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现状
(一)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近年来,我国社会城镇化发展迅速,大批人民群众离开农村进入城镇。截至2019 年末,城镇常住人口84843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60%。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民经济财富水平大幅提高,身体健康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全民健身的口号越来越响亮,人们广泛参与进来这一最科学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却增长缓慢,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全民健身场地发展情况。截至2019,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54.44 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8 平方米[2],该数值低于日韩等周边国家平均水平。在体育场地设施中,大中型体育场馆占比较高,群众性健身场馆占比偏低,其中专业竞赛场馆利用率偏低,面向社会开放程度不高,位置偏远,还有一些学校体育场地也存在不面向社会开放的情况,还有一些社会运营的场馆为了盈利,入场费的价格超出了普通民众能够接受的范围。除去这些体育场地,真正能够方便人民群众参与锻炼身体的场地少之又少。
(二)健身场地设施短缺造成的负面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锻炼身体的意愿越发强烈。由于健身场地设施短缺,严重阻碍了人们锻炼身体的需求,甚至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和谐。例如广场舞大妈与打篮球少年为争夺场地在球场上对峙;市区没有场地的直接在临着马路的人行横道上或者建筑物前方空地上跳广场舞;还有一些跑步爱好者更是沿着马路跑步[3]。这样的社会现象值得反思,更需要深入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潜在的风险。广场舞大妈与篮球少年可能会因为争夺场地而产生矛盾甚至发生肢体冲突,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人行横道上跳广场舞以及在马路上跑步都会影响交通流畅性和安全性,广场舞的“噪声污染”同样困扰着附近居民;由于城市车流量比较大,马路周围会聚集大量的汽车尾气,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健身活动非但不能促进身体健康,相反还会严重损害人体呼吸系统及其他身体部位的健康。
(三)健身场地设施短缺的原因
现代城市的中心普遍规划于一二十年前,当时人民锻炼身体的意识尚不强烈,在城市发展中很少规划出专门供人们锻炼身体的场地,在新建小区中留有居民活动用地的也并不多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向城市,而城市发展的规模则相对滞后,造成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均面积小的现象。加之近些年来人们锻炼身体意识普遍增强,健身场地设施短缺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4]。近几年来,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各地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证市民体育健身场地的面积,同时还要求新建小区内部留有居民活动用地。然而,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以及多方利益作用的影响下,使得体育健身场地供给并不能完全达到国家标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长缓慢。
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对策
(一)优化老城区体育健身场地
老城区的城市规划相对已经成熟,首先要盘活城市中的空闲土地,优先用于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其次是对尚未明确用途的公益性建设用地可以划归健身场地,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租赁的方式建设健身场地用于面向社会低收费开放。在社区层面,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建设改造体育健身设施纳入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要求建立存量资源整合利用的机制,加强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的联动改造,来推动整个片区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活动场地的共建共享,增加健身设施的供给。
(二)提升新城区体育健身场地
在建设新城区时,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有关内容纳入“十四五”规划,并着手编制相关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内容,做好城市空闲地、边角地等的调查摸底,以及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编制等工作。把体育场地设施的布局和总体要求以及相关指标进一步明确的提出来,并通过详细规划落地,同时和体育设施建设相关的专项规划做好衔接。落实新建住宅小区人均体育面积标准,要求新建小区在规划时设立居民活动用地,努力打造城市15 分钟健身圈,使每一位居民茶余饭后可以方便地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中[5]。委托专业机构集中运营公共体育场馆,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规范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模式,编制推广政府委托社会力量运营示范合同文本。
(三)引导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
学校拥有比较充足的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后将非常有效缓解社会体育场地短缺的局面。对学校进行分区,将教学区和体育场地之间建设一面隔离网,白天教学过程中两个区域互通,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以保证日常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下午学生放学离校后,将教学区和体育场地隔开,体育场地独立出来并在其他位置打开一扇大门面向社会开放。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政策时可采用单免群租的方式进行,即个人可免费进入场地活动,但需购买特定场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额由群众自行选择,以此避免在运动场地发生意外伤害时群众利益和学校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发生。如要租器材或举办团体活动则需缴纳租金,租金归学校支配,场地维护费用由保险公司和学校共同承担。学校对场地器材进行统一管理,负责场地内的卫生、灯光、秩序等。通过设立分区的方式即可提高学校体育场地利用率,同时保证学校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四、结论
在全民健身热情高涨的当下,应该顺应人民对健康生活的美好需求,通过开发老城区的“存量”,规划新城区的“增量”,引导学校体育场地和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努力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积极推进。在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过程当中,使全民健身设施更贴近社区、贴近群众,更好地发挥作用。从健康中国的宏观层面出发,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国民体质健康,避免伤病的发生,节约大量医疗资源,缓解医疗资源紧张产生的各种矛盾。毕竟,建设一块健身场地要比建设一所医院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