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1-24信阳农林学院

灌篮 2020年8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素养体育

信阳农林学院

2016 年国家出台《对于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1],旨在贯彻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在体育方面的完善。《意见》提出以经常运动、健康成长、终身体育等理念改革体育教育体系群面提高体育质量,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表达出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制度,标志着我国体育素养研究方面实践操作的开始。旨在培育高校学生体育素质为重心的终身体育观念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取向,辅助学生冲破落后的体育认知,更新为积极的体育价值观,形成较好的运动锻炼习性和崇高的意志品德。

概念是进行思维逻辑的起点,也是进行研究的逻辑基础[2]。深入挖掘体育素养的内涵,对优化目前高校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体育素养(physical literacy)是近年出现的新概念,它产生于体育教育理论不断发展革新的过程中,有时也被翻译成“身体素养”,目前学界尚未有统一表述。通过对有关体育素养前期研究文献的研究,笔者较为赞同赖天德教授的观点:“体育素养的获得首先是遗传性因素的影响,经由后天的学习与运动锻炼等因素最终形成各类运动而具有的生理与心理能力的综合,它也包含:身体素质、运动意识、运动技术、性格个性等。”[3]这一观点强调,个体体育素养的形成,先天因素固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后天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的结果。因此,明确体育素养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内涵,能够有助于把握其本质,有利于构建其目标体系,对提升公民健康水平,和终身锻炼习惯具有较大的价值。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体育素养缺乏正确认识,致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意愿较低

在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中,体育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有较好的体育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之一,当前,由于学生体育意识水平的低下,造成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探究其中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对学生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的重视程度与其他学科活动而言,受到较大的弱化,其产生的育人效果也同样大打折扣,多数学校对公共体育学生学习的课程缺乏与本校资源相匹配的课程资源与课程计划,缺乏了整体指导思想和计划的大学体育很难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更别谈发挥学校体育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引领作用了。其次,在以文化课高分为推崇的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虽然对体育活动具有较大的学习倾向,奈何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导致学生的体育需求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造成学生体育素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学生体育素养低下,参与运动锻炼的愿望低下。由此看来,就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来看,仅仅依靠高校两年必修,一年选修的课程设置而言,对比学生体育素养培养要求而言,显然不够,而学生体育意识低下的问题也能够衍生出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们在运动过程中习得团体协作的意识落空。

(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设置滞后,培养方式单一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环境下,高校体育中心逐步向终身体育转变,不但重视体育常识、技术提升,还注重学生体育传授实力、体育思维素质的培育。鉴于高校缺乏科学性的体育培养模式、合理课程、灵活教学方法等问题,学生体育素养在提升方面的具有较大的难度。多数高等院校对学生体育素质的量化多以及格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学处在次流位置。其次,大学体育课程编制的合理性有待商榷,长久以来,高校使用相同的体育课程方案,忽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最终导致参与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较低,损害了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

(三)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种类较为单一,导致学生体育品德水平不高

体育道德品质是大学体育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只要一,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体育素养有了一定提升,但在学生体育道德品质整体偏低的现状仍旧非常严峻,探究这其中的原因,体育道德品质拥有一个较大的范畴,它包含了协作、共进和友谊等方面,对于这些方面,除却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以外,体育教师的作用仍旧有待进一步发掘,现行的培养体系对于体育教师的要求在于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获得体育达标,因此体育课对学生的培养还停留在技能培训阶段,较少涉及了深层次内容的培育,换而言之,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对学生品质的培养多流于形式,体育教师的导向作用并未体现。其次,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种类单一。大学生是接受体育教育的主体,大多数高校体育运动的形式和手段较为单调,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大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意愿望较为低下,导致旨在体育活动提升学生品格素养、增强集体荣誉感的目的落空,直接影响学生体育品格的培养结果。

二、高校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拓宽体育素养培养渠道,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

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渠道大都源自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授课。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有边界的、封闭式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在操场或者教室里,时间也是有所限制,大部分是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像微信公众号、微课、翻转课堂、学习空间、云课堂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将资源有效整合,促进教育效率的提高。以教师借鉴现代媒体技术的翻转课堂模式,运用生动的声音、视频等材料进行教学,结合体育课上与课下的课程衔接,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讲解模式。学生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学习,对于自己不是很明白的问题,给老师私信留言,教师通过现代的统计手段,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上传学习资料,或者通过教师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归类,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全方位的学习乐趣,能够保证学生积极的与教师互动,保证体育课程内容的顺利展开。简而言之,多种途径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积极性,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体育素养提升。

(二)加强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增加开放时间

如何让大学生都能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一环,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场地设施是大学生参与健身、追求健康的场所,是完成全民健身目的和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举措。2017 年,教育部、国家体总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推行体育场馆面对公众开放,促进公众更好的参加体育锻炼[4]。政府部门或场馆所有者们运用网络平台和大数据手段,将体育设备,场地的使用情况形成数据共享的形式,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这样能够以学生体育需要为起点,经过购置多种体育设施,来满足学生对运动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而养成体育运动习惯。

(三)注重教师业务技能培训,建立多元教师资源配置

学校应当要求注意加强体育教师互联网思维的学习,定期举办教师互联网思维培训,另外要充分借助区域以及校外教学资源的利用和转化能力,建立完备的复合型的、实践与理性结合型的教师资源培养模式。培养体育教师的网络思维能力,进行互联网思维教学,同时也要适应互利网形式下的教学组织形式,由原来的教学模式由单一转向多元或者混合模式转变。高校之间同样可以利用建立区域高校联盟,通过网络共享的形式,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师资源储备库,将校外的学校体育教师、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优秀教练员等资源整合,借助互联网的便捷性,将体育课程建设成为能够忽略地域、空间的多元课程模式。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素养体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