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野下武术散打国民教育路径的反思
2020-11-24黄帝全
肖 清,黄帝全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 )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以及中国知网等网络平台,查阅有关中国武术从解放到现在的70年里,武术发展的相关政策、武术散打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成就的相关文献。
1.2 比较法
通过对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在国家政策支持、国内和国际发展状况、以及国际上同向群传统武术项目的跆拳道、空手道、泰国拳等,以及同项群时尚项目美国的“UFC”、“MMA”、日本的“K-1”和中国“武林风”等作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中国散打国际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武术散打的发展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9)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散打在被“沉睡”时期,新中国刚成立,国家需要安全稳定,武术活动一律被禁止。1955年5月3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十次会议上,国家体委工作报告说,“厂矿、企业、学校、机关原有武术小组,要加以整顿;没有的,暂不建立。农村中坚决停止发展,原有的武术活动,可由乡政府、青年团加以领导,不要被坏分子利用做坏事。[1]” 到1956年3月9日,国家副主席刘少奇指示:“要加强研究,改革武术、气功等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研究其科学价值,采用各种办法,传授推广。”武术获得重生,但从此武术由技击为主走向套路为主的发展之路。第二阶段(1979—1993)是探索阶段,1979 年 3 月,原国家体委确定组织部分高校对散手技术及规则和裁判方法、场地、护具等进行研究,标志着中国散打研究工作开始启动。1979 年 5 月,在广西南宁首次将武术散打比赛,到1993 年第七届全运会上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经过十年的研究,中国散打从无到有,从技术、规则、裁判法等方面规范,国内竞赛体系初步形成。第三阶段(1994—2000)走向亚洲阶段,1998年第 13 届亚运会散打成为正式竞赛项目,进一步确立了散打在国内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中的“合法”地位,促进了散打国际化发展。第四阶段(2001-2019)多元化发展阶段,2002 年 7 月,第1届世界杯武术散打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散打运动有了自己正式的国际比赛,近20年的发展中,散打运动从技术和运作模式上与世界接轨,参与世界搏击项目的推广竞争。商业化推广较突出,参与国际搏击运动的交流与合作,散打的国际推广较快。
2.2 国际搏斗项目发展竞争对散打发展的挑战
2.2.1 散打与国际同项群传统项目发展比较
从历史角度来看,世界搏击项目中较有历史底蕴的民族项目有中国的散打、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泰国的泰拳等。跆拳道于1955年成为比赛项目,2000年成为奥运会项目,现在会员国202个;而泰拳历史至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据传说至少有500年历史,国际会员国有151个,目前是世锦赛项目;日本空手道于1936年由“唐手”改名而成,起源于中国,目前成员国有174个,1994年成为亚运会项目,2020年将成为奥运会项目。散打项目于1998年成为亚运会项目,目前成员国152个。这些项目的发展模式基本上都以政府主推、民间交流、武馆(学校)办班(学)、协会商业运作、媒体商业化宣传等手段为主。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跆拳道在2000年成为奥运会正式的比赛项目外,其他的几乎都是表演项目参与奥运会。2020年东京奥运会空手道将成为奥运会项目,使散打的国际发展更严峻的挑战。
3.2.2 武术散打与国际同项群项目发展比较
随着世界经济交流加速,世界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优胜劣汰是世界生存的自然法则,文化也同样。优秀文化不断被融合和发展。近二十年散打商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在国内进行的“武林风”、“昆仑决”、“峨眉传奇”、“散打王争霸赛”等赛事也正如火如荼,一些国际交流赛事如“中泰搏击争霸赛”、“武术散打与空手道争霸赛”等,对中国散打的国际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广作用。但是,国际搏击赛事发展更快,比如现在最火热的搏斗赛事UFC、MMA和K-1等,这些赛事规则更大胆、更开放,在惊险性、激烈性方面更能吸引观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十分火爆,使传统散打项目接受新的挑战。
UFC是美国本土赛事,号称MMA的最高殿堂,K-1是日本本土站立式格斗赛事,都属于格斗对抗运动。其发展方向都是商业化的职业赛事。不一样的是在世界搏击赛事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各有千秋:UFC号称世界顶级综合格斗赛事,而K-1的实战性、观赏性都受到西方国家的青睐和肯定,散打近年参加国际赛事取得的战果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散打与泰国拳的国际比赛,吸引不少观众。这些时尚项目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规则的开放性上。MMA是综合格斗,规则更开放,而UFC是无限制综合格斗,是MMA的最高形式。所有的赛事中只有UFC无需穿戴护具;比赛场地都需要在铁笼里进行,但武林风的赛场为擂台;得分标准区别在细节上;对抗时间集中在3-10分钟。在规则方面散打相对于K-1、UFC、MMA略显复杂。说明武术散打国际推广发展道路上,竞争对手很强。
3.2.3 武术散打国际化发展现状
近70年中国武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中国武术主要套路、散打(或推手)和短兵三种形式,目前短兵发展还没起步。解放以来,中国武术套路运动从不规范到规范,再到标准化,一步步走出国门,国际认可度越来越高,1990年已进入亚运会项目,在2008年申请入奥运会失败后,武术国际发展受阻,但仍然努力地不断国际化推广。2020年东京奥运会武术套路没有入选,能否进入2024年巴黎奥运会尚难预料。2020年日本的空手道进入奥运动对中国武术压力更大。所以套路运动国际化压力越来越大。目前,泰国拳已正式宣布提出申请进入2024年奥运会项目;另外,据报道法国的法式拳击运动“赛法斗”(Savate)有望成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最终的大赢家。所以武术套路入奥之路还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提出武术发展“创新与传承兼顾原则”, 武术发展由套路运动为主的方向走向多元化发展方向。根据田麦久的“项群运动理论”,散打、空手道和泰国拳这三个项目同属对抗类项目,其项目性质、竞赛规则、观赏性在一定程度上极其相似,国际化的发展首先考虑申请成为奥运项目,在“奥运瘦身计划”口号下,加大了散打申奥的竞争难度。所以,武术散打国际化发展极具挑战。
3.3 武术散打教育路径的反思
3.3.1 武术散打无法进入校园,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比如日本把日本柔道、剑道和空手道等武士道精神作为自已优秀文化,韩国把跆拳道作为自已的国技。在日本和韩国的教育中,大学、中学和小学都设有这些体育课程和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为他们的武术发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泰国也有“十个男人九个打拳”的说法。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优秀文化承传和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而作为武术文化精髓的散打,却在自已的国民教育中得不到重视,在小学、中学体育教育中没有散打课的出现,令人深思。尽管改革开放后,散打运动进入“举国体制”的发展模式,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得到国家的投入,但毕竟国民教育才是强国的基础,重视散打应从国民教育开始,从广大青少年开始,让全国的广大青少年认识武术散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核,是武术的精华。
3.3.2 武术发展没能与时俱进,散打错失良机
中国武术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间,武术发展以套路运动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一直没变,一是国民教育的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开展的是武术套路教育,作为中国武术核心文化精华的散打从来被拒于教育门外,决策上没有跟上时代步伐。二是在世界武术国际化发展的角度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亚洲传统武术文化项目包括韩国的跆拳道、泰国的泰拳、日本的空手道都处于萌芽时期,还没有一个项目进入亚运会或奥运会,当时中国散打如果重视国际化发展,机遇会更好。三是从政策层面看,中国武术有套路运动和散打运动,但我们一直以推动套路运动进奥运会为终极目标,而散打运动则不作为重点推广的项目。武术最核心的文化内涵是技击术。从接受者的角度看,习武者更注重武术的实用性,其攻防作用更能吸引世界青少年练习者。这也是2008年武术申请奥运会项目被外国专家认为是“另类体操”的原因。
众所周知,中国武术散打无论从裁判规则、观赏性、激烈性、实用性方面都比武术套路更具优点,更合乎国际奥委会的宪章要求。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散打得不到重视。没能在时间上、政策引导上把握好发展时机。
3.3.3 奥运文化对中国校园体育文化的冲击
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包括“教育”和“宗教”传播。中国并不排拆外来文化,就象共产主义思想传播到中国一样,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西方先进的科技传到中国的同时,西方的体育文化也传到中国。中国在清末就接受洋务运动,洋学校的现代体育课堂随处可看到,奥运体育文化就是那时进入的。从体育教育角度看,奥运文化一直冲击并长期影响本土文化。而近30年来,中国传统武术受到冲击最严重,尤其农村武馆,以往几乎80%的乡村都设有武术馆,但现在这个数字都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加上中国武术更重视套路运动,散打进入校园更困难。基层的学生散打比赛更少见。随着新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速度更快,近十年来,美国的“UFC”、“MMA”和“K-1” 等时尚体育文化对散打运动的冲击也越来越激烈。
4 武术散打国民教育的对策
4.1 夯实和普及中小学武术散打运动教育基础
中华武术需要薪火相传,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承传最基本的途径。改革开放40年来, 在中国家庭、学校的教育中, 武术文化没有得到正确认识和重视。人们对武术的核心精髓内容缺乏深入理解,武术散打的普及和发展与学校教育相脱离。韩国的跆拳道,担负着各级学校学生的训练任务和社会各层面功能化的广泛普及;日本的柔道、空手道、相扑和剑道文化,都是日本国民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基础内容。不难看出,以上全都是搏斗为主的运动技术,都具有极强的攻防实用性和民放文化承传性。中国武术想更好地走向世界,首先要夯实国家和各级地方的散打教育基础,需要政府介入,制定相关的散打进校园政策和管理文件,在小学—中学—大学普及武术散打基础课, 并连接高水平运动队。 同时, 将武术散打比赛纳入到各级学校运动会中,学生比赛成绩与学生升学加分录取相挂钩,同时把散打项目作为学生升学的体育考试内容之一。激励学生从小参与散打项目, 使散打逐步实现社会化和终身化, 最终达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目的。
4.2 制定适合的技术教育推广体系
中国武术套路的推广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流派过多,技术复杂,不易评判以及学习者难以适从。世界武术搏斗项目中,跆拳道与空手道有技术体系和技术教育体系(品势套路),两者比较相似,初学者或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根据技术水平制定适当的段位标准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形成不断奋发进取的教育体系,而且这些标准和体系的每个环节都与文化承传和精神教育理念相结合,所以练习者容易形成终身体育(或长期)习惯,从而培养民族文化意识。而武术散打和泰国拳都没有一套很好的技术教育推广体系。因此,武术散打运动要进校园,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分级技术体系和技术考评准标,利用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机制,吸引学生经常参加训练和比赛,形成阶梯式的培养模式,从而形成中国武术散打教育和文化体系。
4.3 研制相适应的护具、服装和礼仪文化标识
根据武术散打比赛规则,“运动员必须穿戴大会规定的拳套、护头、护齿、护胸、护腿、赤脚穿护脚背”规定,对于专业散打比赛来说,这种护具的安全性和有效保护的部位而创设的。但是对大、中、小学生来说,目前护具安全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三点:第一,护头的缓冲性不够,学生体质参差不齐,同一体重的学生体质相差太多,容易造成振荡过大;第二,缺少护手和护臂,对方以边腿(侧踢)时,用手臂来格挡可能造成损伤;第三,护具的缓冲效果还不够,受力点还过于集中,分离效果不足。目前中国散打项目向世界搏击项目方向接轨,护具越来越少,护具的安全性研发也少。这不利于散打作为国民教育中体育课的普及项目,校园安全事是几十年来武术散打不能进入校园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武术散打服装设计和礼仪文化标识设计也不足。我们把跆拳道、空手道、泰国拳和散打四个项目的礼仪比较就行,散打的礼仪最简陋。而服装上看,散打与泰国拳是最简单的。跆拳道、空手道始终提倡 “以礼始,以礼终”,内心深处始终保持尊敬对手的心态;泰国拳在开赛前礼仪更复杂,选手在赛前必须各披战袍行佛教的祈祷仪式,头戴圣圈在音乐声中走进赛台,先合十向观众致礼。擂台旁的乐队奏起“出战歌”,鼓鸣笛响。拳师闻乐起舞向天祈祷,整个仪式非常隆重。中国是礼仪之邦,具有儒、道、佛家等诸多传统文化,我们应在服装和礼仪文化标识上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具有真正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武术散打服装和礼仪标识。
4.4 在“文化强国”号召下,把握好发展机遇
近年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术掘起,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的口号,中国文化应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形成文化自信。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利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外交关系走出去。具体地说,利用“一带一路”合作政策加强与相关国家的武术交流;利用教育部的五百多所孔子学院,形成教育体系,宣传中国武术文化;利用武术散打与外国相关项目进行友好交流等,把握好走出去的良好时机。促进文化武术早日得到世界的认同。
5 结语
武术散打是中华武术文化的精髓,是武术的内核。武术散打的实用性、观赏性、技击性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武术散打,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并不亚于武术套路。原因是除了武术套路的健身和文化承传作用外,其防身作用更让国人、尤其是外国武术爱好者喜爱。在新常态下,体育项目林立、搏击术处处可见,散打发展的方向应该更多的注重散打本身的文化内涵,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断完善和优化本项目的发展,走向世界,普及国民教育基础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