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那瞬间:电影中的“绘本精神”

2020-11-23谢周浦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插画绘本意义

谢周浦

电影起源于一次充满童趣的探索。1872年,前美国加州州长、斯坦福大学的创立者利兰·斯坦福迷上了赛马,他心中一直有个疑问:当马在全速奔跑的时候,是不是存在着一个瞬间,四只马蹄会同时离开地面。他翻遍了那时候所有的描述和记录,都没有人找到确切答案。当时的插画艺术家们在描绘奔跑的马匹时,通常会有两种画法:一种画法是,马在奔跑时总会有一只脚踏在地面上;另一种画法则是,马的两条前腿尽量向前伸,两条后腿向后伸,像鸟儿张开翅膀飞翔一样,悬在半空中。但是,就连这些插画师本人,也不能保证自己的描绘百分之百正确。因为,马蹄翻飞的速度已经超过了人眼所能辨别的极限。斯坦福雇用了一位名叫埃德沃德·迈布里奇的摄影师,想让他拍下马匹奔跑时的照片。

迈布里奇竭尽全力拍下了一系列照片,但画面都很模糊。直到1878年,他发明了一套聪明的连续拍照系统,这套系统被布置在斯坦福农场的赛马跑道上(现在已经变成了斯坦福大学的校园景点),它一共包含12台照相机,这12台照相机的快门由电磁线控制,只要奔跑的马从跑道的电磁线上穿过,就能触发快门。终于,在一次公开展示的实验中,他们得到了马匹全速奔跑时的影像。这次事件引发了诸多记者的关注,借着媒体报道的热度,迈布里奇将他拍摄到的连续性照片公开展出,这些照片被放入活动视镜中,每个参观者都能清楚地看到马匹奔跑时的动画。很多人惊叹于之前从未见过的马匹奔跑的姿态,没错,马在全速奔跑的时候确实存在四脚腾空的瞬间,但这一瞬间马的前后脚收缩在腹部准备发力,而不是像有些插画师描绘的那样将四脚伸展。

我们现在都知道,电影是每秒钟24帧的定格画面,迈布里奇的这套装置经过爱迪生改良后,变成了更加便携的电影视镜,即电影放映设备的前身。虽然直观上我们会觉得,电影和照片最大的差别是:一个活动,一个静止,但我们很容易忽视,电影诞生之初的动力,和那些插画所试图抓住的东西一样——我们生活中值得见证的精彩瞬间。

于是,电影与插画绘本在“瞬间”和“连续性”中具有一种天然的默契。它们都起源于对瞬间的捕捉,但两者在实现“连续性”方面,采取了不同的策略:电影更依赖于用连续照片造成一种视觉上的连续性,而绘本则试图抓住每个场景中的关键画面,或者一个场景中的关键动作,试图造成一种心理上的连续性。

对瞬间的捕捉,是电影的某种本质力量,在这点上,它似乎从绘本中学到了很多。电影在前期制作过程中有一个环节,叫作绘制分镜头脚本,这是导演的基本功之一。它要求导演从剧本中提取出关键场景,从场景中提取出关键动作,以此作为具体拍摄的指导。同时,很多导演的构思就是从一个场景延伸出来的,曾执导过《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影片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描述他的创意过程时,提到关键场景的奠基作用。他说《终结者》的最初创意来源于一个梦中的场景,梦中他见到一具半人半机器的奇怪生物,以极具压迫力的造型出现在赛博朋克的城市夜景中。斯皮尔伯格在描述《大白鲨》的剧本时也说到,最初的创意源于鲨鱼鳍浮现在水面上的恐怖场景。显而易见,这些导演带有一种提取的天赋,他们能够从流动的生活中提取出富有戏剧性的瞬间,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整个故事。有趣的是,这也正是绘本讲故事的方法。绘本《狐狐》讲了一只喜欢唱歌的狐狸的故事,她的爱好给父母捕猎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在一次关键事件中,她的歌声感动了猎人,从而拯救了自己和家人,从此,她尽情发展自己的爱好,成为享誉世界的歌手。这个故事动人的关键场景,正是狐狐在月夜下挣脱嘴上的绳套放声高歌的那一幕。整个故事的精彩之处正是搭建在这个场景之上。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画面的构图、景别的大小、角度的选取,这些都需要抓取瞬间的造型能力,在绘本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类似的精心设计。比如绘本《爷爷有没有穿西装》中,我们能看到两个视角,一个是来自孩子的仰视,一个是来自爷爷的俯视,两个视角共同叙述了孩子对去世的爷爷的想念。葬礼结束后,家人们来到酒馆聚餐,大人们很快就从悲伤中恢复过来,开始回忆起往事并且开怀大笑,小孩却对此难以理解,只能躲在一旁和小狗玩耍。在一个仰视视角中,我们看到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被餐桌分隔成两半,他们之间的悲欢,似乎并不相通。而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孩子试图以铭记的方式让爷爷永远活在人世间时,一个俯视的视角似乎意味着,在天上的爷爷正欣慰地关注着这一切。

这种对瞬间的把握和洞察能力,甚至超越了电影的技术层面,上升为一种理念,20世纪20年代中期诞生于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就是这种理念的实践。爱森斯坦认为,电影人应该挖掘每个镜头背后的意义,镜头与镜头的衔接,就是意义与意义的碰撞,进而产生出新的意义。这种“碰撞”需要将世界理解成为可计数的凝聚性瞬间,其中有些瞬间是可以被赋予意义的,而另一些瞬间则因为无法被这个意义系统容纳,而成为需要排除的部分。而蒙太奇,就是要用这些被赋予意义的瞬间去构建整部电影,通过这些意义的叠加,它们指向一个与创作者思维相通的主题。他以中国的汉字举例,一个具体的“日”和一个具体的“月”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抽象的“明”。在他的作品《战舰波将金号》中,有一个著名的场景,以三个镜头,呈现了石狮子从沉睡到苏醒再到咆哮的瞬间动作,这三个镜头共同表现了“觉醒“与“革命”的概念。这种表现方式,在绘本中几乎随处可见。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绘本《老轮胎》中的三幅插画:第一幅画中,老轮胎的中心汇聚了一汪清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第二幅画中,仍然是同样的场景,但画面中的水因为蒸发逐渐变少,也不再清澈;而在第三幅画中,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轮胎躺在野草丛中,就像心中的那点希望与活力慢慢不见,直至消失殆盡。

我们不禁会追问,这种对瞬间的洞察能力,是不是蕴藏在每个孩童的心中?孩子眼中的世界,会不会就是由这些令人记忆深刻的瞬间组成?而随着我们逐渐成长,眼界变得开阔,经历变得丰富,记忆的容量也变得充裕,所认知的世界逐渐从一个个瞬间的种子中生长出来,延展成连续的时间之流——就像从绘本变成了电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似乎可以宣称,自己得到的是更加完整的世界和更加多元的角度,我们逐渐意识到,连续的生活流并不服从于一个被预先设定好的目的,当我们置身其中时,甚至很难辨别它的方向,也无法立即揭示其意义。我们失去了一种将目光聚焦在瞬间的洞察力,一种将时间凝缩成一个一个的关键时刻,从而让世界焕发出全新意义的能力。只有在我们对生活进行回顾时,那些对我们当前有意义的瞬间才会被重新擦亮,回忆中的时间才开始在有些地方聚集,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则稀疏荒芜,它们开始失去其均质的平滑表面,暴露出被记忆雕琢的痕迹。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说,回忆就像走马灯一样在眼前闪过,因此静止的照片一直被当作回忆最好的隐喻。

孩童似乎不需要依靠回忆,天然地生活在一个将瞬间变成意义、旋即又将意义编织成童话的世界里。或许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比较单一,视野也较为狭窄,而且有限的记忆力让他们无法将所感的一切都容纳进脑海,但正是这种局限反而让他们获得了一种凝聚时空的感知力,也正是因为这种能力,将他们对周围万物的感知与绘本所描绘的世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毫无疑问,优秀的绘本能够反过来加强这一独特的洞察能力。对成年人来说,通过绘本与孩子沟通的同时,似乎也沉浸到一种类似回忆的情绪氛围中,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绘本所讲述的故事内容感觉熟悉,而是对故事的呈现方式似曾相识。这是因为,我们曾经也是以这样的方式体验世界,而我们现在,也正在以这样的方式组织回忆。当电影和绘本已然成为逼近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也不能忘记,它起源于关注“瞬间”的童心。

猜你喜欢

插画绘本意义
绘本
绘本
有意义的一天
绘本
插画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