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慕课在非遗保护领域中的发展作用

2020-11-23林博伟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慕课

林博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精髓表现,不仅是我国文化历史的传播载体,同时也是我国灿烂文明的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传承性,国家政府针对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与创新手段。其中,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教育手段,在某些层面上可以为非遗保护领域与发展领域提供全新的契机,基本上可以达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作用。鉴于此,本文主要对慕课在非遗保护领域中的发展作用进行分析与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慕课;非遗保护领域;发展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182-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128

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形式。一般来说,这种文化形式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与其他文化遗产形式存在本质区别。根据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来看,主要集中以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主。举例而言,像民俗活动、文化礼仪、口头传统等皆可以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从客观角度上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可以视为具备以人为本精神的文化遗产形式,具有活态流变特点。近年来,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政府部门结合以往文化遗产保护形式,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与手段。目前,以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为主的慕课形式,逐渐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推广与使用,效果显著。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历史积淀、传承发展形成的国家文化与文明遗产体系。从历史角度上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某些层面上可以视为保存人类创造能量、寻求人类与其过往联系的传承纽带。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国家政府部门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目的在于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与弘扬性①。

从客观角度上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围绕保护非物质遗产文化的多样性、历史性等工作展开,以期可以形成具备世代相传、活态传承的遗产体系。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转型速度明显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发生转变,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入了“深水区”当中,保护难度明显加剧,且传统保护方式难以达到预期保护效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是问题

目前,受到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倾向性明显,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缺乏重视,导致社会风气浮躁现象严重。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基本锁定在70岁以上,大约占据总体的一半左右。截止2016年,我国已有315位国家级传承人相继离世。可以说,老一辈传承人断流问题严重,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链条出现明显断流现象。再加上当代人民文化观念、审美能力发生显著变化,如多样性、多元化等特点基本上成为主流文化代表特点,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出现严重失衡问题③。

最重要的是,非遗理论研究不平衡、内容不协调等现象普遍存在,过于注重文本研究而忽略非文化物质遗产活态传承效果,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长期处于效果不佳状态。可以说,寻求一种适合当前时代发展、文化多样性的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方式俨然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近些年的研究保护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等到明显拓展,像慕课、公众号、微博平台等新兴非遗保护平台应运而生,主要结合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技术,实现了非遗保护领域拓展目标。

二、慕课在非遗保护领域中的发展作用分析

慕课在属性方面基本可以划分到网络开放课程体系当中,属于一种借助互联网技术优势与新媒体技术优势的课程方式,目前已经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应用。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慕课作为一种同时实现线上线下教育方法的课程模式,基本上可以体现出高质量、高效率的课程教育效果。通过将慕课方式应用于非遗保护领域当中,不仅可以加强对非遗的传播效果,同时还可以加强对非遗的保护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③。鉴于此,下文将对慕课在非遗保护领域中的应用优势、教学方式以及发展作用进行重点分析,以供参考。

(一)主要优势

慕课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方面,主张重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象及现状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与定位。如重点针对传承人员数量、参与保护人员数量、生理特征、心里特点等进行分析。根据当前慕课平台应用优势来看,慕课主要通过线上线下教课方式,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效果,帮助学习者进行学习,加强自主学习能力。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慕课重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情况进行定位,主要找出适合不同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线上学习策略。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看,慕课教学方式在文化传播方面,主要重点围绕传承保护工作,针对性开展各项保护课程。如慕课教学可以围绕民俗活动、文化礼仪、口头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文化内容。

(二)教学方式

慕课教学方式主要根据本平台学习对象的心理需求、行为习惯等特点,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内容,重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内容进行合理开发。在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主要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构建科学、合理的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点的慕课内容。学习者可以利用搜索以及引擎功能,对部分需要资料进行合理设置,重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献资料进行合理整合,作为主要的教學内容。

学习者可以利用并下载各类学习资料,并针对自己所学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示在慕课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与实时互动。此外,学习者可借助留言方式,提建议、表观点等。最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可直接展示在慕课教育平台上,实现平台资源动态化管理。根据实际应用效果来看,通过将慕课方式应用于非遗保护领域,不仅可以加强对非遗的传播效果,同时还可以加强对非遗的保护效果,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三)发展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历史积淀、传承发展形成的国家文化与文明遗产体系。从历史角度上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某些层面上可以视为保存人类创造能量、寻求人类与其过往联系的传承纽带。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国家政府部门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目的在于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与弘扬性。而慕课作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作用的主要方式,基本上可以从多个层面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功能,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与弘扬渠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华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表现形式,理应得到我们重视与保护。根据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来看,政府部门积极贯彻与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以及相关条例要求,基本上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其中,慕课作为互联网与新媒体的结合形式,在某些层面上可以借助自身的传播优势,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功能与传播功能。如部分高校纷纷开设“非遗公选课”慕课课程,重点讲解技艺、古琴、传统武术等非物质遗产课程,基本上可以达到预期的文化传播作用与效果。相信通过全体人员的不断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会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弘扬。

注释:

①朱庆峰.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理路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23):73-77.

②斯蒂芬·哈格德,王保华,何欣蕾.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35(05):92-99+112.

③冯永华,刘志军.慕课开发的问题、成因及改进路径——基于开设慕课的高校教师调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6):82-92.

猜你喜欢

慕课
基于慕课的高职公共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慕课”浪潮下高校教学改革探讨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农业高校“慕课”建设研究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浅谈职业院校慕课教学模式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