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状况研究

2020-11-23赵欣悦高杨

今传媒 2020年10期
关键词:职业认同

赵欣悦 高杨

摘 要:本文聚焦天津市内“部校共建”四所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试图揭示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部校共建”四校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状况良好,学校教育层面的专业满意程度和社会层面的媒体人社会地位高低是显著影响传媒学子职业认同的两大因素。本文还针对当下传媒教育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职业认同;“部校共建”;传媒教育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0-0141-07

互联网的技术变革不仅改变着传媒行业与媒体人,同时也已经影响到了媒体人的“后备军”——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从他们身上可以窥见的是媒体行业日后的动力来源与发展方向,而他们的职业认同情况,也将有力影响传媒业的未来发展。《广州日报》记者李琼通过对广州地区六所高校的调查,发现新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对口率大幅降低。这表明近年来新闻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对新闻职业的职业认同较低[1]。

2013年年底,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发布文件《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提出通过“部校共建”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这一举措的实施,不仅推动了新闻学院的建设,同时也为尚在学校学习的传媒学子提供了接触业内的资源与机会。在此基础上,参与“部校共建”的高校传媒学子的职业认同程度如何?他们的职业认同状况又与哪些因素相关?这是本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天津市内“部校共建”四所高校传媒专业的大学生为样本,以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状况、影响其职业认同的因素为主要研究问题。对高校学子而言,“部校共建”举措的实施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业内接触机会,也可以更加清晰地帮助他们了解行业现状,从全局展开对自我职业规划方面的思考。因此,从前期问卷题项设置到后期的影响因素探析,本研究都将重点把握“部校共建”举措实施后对高校传媒学子和新闻院系所带来的影响。

(一)职业认同的测量

借鉴国内外已有对教师、护士等职业的相关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前期共采访了5名“部校共建”四所高校中不同年级、专业的传媒学子,根据所得采访实录,对照前人相关问卷,自行设计了《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状况调查问卷》。并选取天津市内“部校共建”四所高校中其中一所高校的新闻学系与广播电视学系共40名学子进行前测。根据前测结果,进行部分删减修改后最终形成含有23个问题的问卷。

最终的问卷由选择题与评分题两部分组成。其中,选择题共8题,主要用来了解调查对象的各类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校、是否调剂、媒体实习经历等。评分题共15题,则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对传媒学子的职业认识、权责、期望、行为、情感等方面进行考察。评分题中,计分越高,则代表该学子有关某一题项的认同程度越高。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研,在研究时,选定天津市内“部校共建”四所高校的传媒专业大学生作为调查的目标群体。

“部校共建”是在2013年年底由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发布的文件《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2]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旨在通过地方党委宣传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密切新闻业界与学界间的互动交流与深度练习,借以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在天津市内,参与“部校共建”的高校共有四所,分别是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和天津体育学院。这四所学校涵盖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性大学,囊括国际新闻、体育新闻等多个教育方向,且借由“部校共建”的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正规专业的业内实习机会,了解行业最新形势。

“传媒专业”的范围界定则来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规定。在目录中,新闻传播类指的是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共5个专业。秉持自愿填答的原则,本研究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在4所高校以上专业的本科生中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68份,回收有效问卷409份,回收有效率87.4%。

有效样本的具体分布情况为:南开大学72人;天津师范大学110人;天津外国语大学111人;天津体育学院116人。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数据分析

(一)职业认同、专业满意度、就业意愿具体情况

由表2可知,在“部校共建”的四所高校中,传媒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较高(M=3.70,SD=0.91),从整体上看,传媒学子们愿意在毕业后从事传媒工作(M=3.53,SD=1.20)。结合题项一与题项二,“部校共建”四所高校的传媒学子对所学专业较为满意(M=3.70,SD=0.91),但是却不太认同所学专业课程能够满足行业所需的技能要求(M=3.24,SD=0.97),这说明通过“部校共建”这一渠道,学生们在接触业内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成为“媒体人”所需要的能力,对比学校所提供的新闻教育虽已成一定系统,但在与行业接轨的过程中仍有所欠缺。

对于传媒從业者的职业地位,新闻学子们展现出一种较为矛盾的情感态度。一方面,传媒学子们认同媒体工作者的社会地位高这一观点(M=3.29,SD=0.99),但同时这四所高校的传媒学子对于记者是“无冕之王”这一说法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否认(M=2.73,SD=1.18)。

有关媒体工作的权责方面,“部校共建”四所高校学子均高度认同新闻工作者最首要的责任就是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M=4.29,SD=0.86),不存在显著差异,且标示了对于媒体有权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工作的赞同(M=4.10,SD=0.93)。同时,他们也表现出了对于媒体工作者只需要根据受众兴趣进行报道这一观点较为强烈的反对态度(M=2.10,SD=1.19)。这一现象说明新闻学子们对于媒体人的工作职责有着较为清晰且准确的认识,也从侧面反映了学校所提供的新闻教育对于媒体工作基本职责以及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方面成效显著。

在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方面,四所高校的传媒学子有着明确清晰的是非观。他们普遍认为记者不应收取“车马费”和红包(M=4.35,SD=0.90),并且媒体人也不应以个人名义随便发布信息、表达意见(M=4.42,SD=0.99)。这说明传媒专业大学生对于“媒体人”的职业素养有着清晰鲜明的了解,他们认为记者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底线”。

(二)“部校共建”四校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四因子情况

为了得出以上变量的本质结构,研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EFA)进行降维处理。数据显示,KMO值为0.75,且Bartletts球形度检验sig值小于0.001,说明较适合做因子分析。经旋转简化结构,共有四个因子对样本整体的贡献最大,故上述15项可归纳为四个因子。

四个因子中,第一因子的结构中含有“我对所学专业很满意”“我认为所学课程满足从业技能要求”“我愿意毕业后从事传媒工作”“我没有考虑过进入除传媒业外的其他行业”“我认为媒体工作者的社会地位高”四项,将其命名为职业情感;第二因子中包含“我认为记者不应收取车马费和红包”“我认为媒体应做好自查工作,对于涉及敏感问题的内容要进行‘自我阉割”“我认为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完全冲突”三项,命名为职业期望;第三因子的结构中含有“我认为新闻工作者最首要的责任就是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我认为媒体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只报道、发布、制作受众感兴趣的内容”“我认为记者是‘无冕之王”“我认为媒体有权利对政府机关进行监督”共四项,命名为职业价值;第四因子中含有“我认为媒体工作者加班为常态”“我认为媒体人不能以个人名义随便发布信息、表达意见”两项,命名为职业行为。其中,四个因子可解释的总方差分别为17.36%、17.27%、10.43%和7.94%,共计53.00%。

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求得各因子的均值和标准差,得出全体样本和各学校样本的职业认同因子情况。表3中数据显示,天津市内“部校共建”四所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情况良好。其中,职业价值、职业情感、职业期望、职业行为四个因子的均分均大于3.0,显示出传媒学子的职业认同水平较为良好。四个因子中,职业期望与职业行为的得分较高,这意味着传媒专业大学生对于“传媒人”的工作职责、行为规范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而职业价值则是四个因子中得分最低的一项,且在天津市内“部校共建”的四所高校中无显著差异,这表明传媒学子也正体验着对这份职业多方面了解后而感受到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三)影响“部校共建”四校传媒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的具体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得知对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状况有显著影响的因素,研究将职业价值、职业情感、职业期望、职业行为四个因子作为因变量,将年级、学校教育因素(包括专业满意程度、实习时长、实习岗位多样性)和社会因素(包括媒体人社会地位、职业薪资、职业危机感)作为自变量,将性别和是否调剂作为控制变量,一起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根据拟合结果,获得表4。

由表4可以直观得出能与职业认同四因子产生密切联系的因素。在职业价值层面,起主要作用的影响因素是学校教育层面中的专业满意度以及社会层面中的媒体人社会地位。其中,又以媒体人社会地位这一因素影响最大,当媒体人社会地位每增加一个单位时,传媒学子的职业价值会相应增加0.129。由此可得,传媒专业大学生对于“媒体人”职业环境、职业地位的感知是十分明确且敏感的。当“媒体人”能够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且能够获得与职业相匹配的社会地位时,传媒学子的职业价值会相应提高。此外,对自己所学专业较满意的传媒学子也会有着更高的职业价值。

在表4中,职业情感所对应的调整后的R方为0.651。对职业情感起显著作用的影响因素有专业满意度和媒体人社会地位。当专业满意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时,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情感会相应增加0.467。此外,随着年级的升高,传媒学子的职业情感却会逐步降低。每升高一个年级,职业情感会随之降低0.101。

通过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职业期望与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并无太大关系。实习岗位多样性这一因素对职业期望的影响力较微弱。在职业行为方面,职业薪酬的增加能有效提升传媒学子的职业行为。当薪酬每增加一个单位时,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行为会相应提升0.135。

三、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天津市内“部校共建”四所高校传媒专业的本科生为例,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整理此类群体的职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共得出以下结论。

(一)“部校共建”四校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情况良好

问卷结果显示,传媒专业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较为满意(M=3.70,SD=0.91),且较愿意在未来进入传媒业工作(M=3.53,SD=1.20)。此外,传媒专业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职业情感、职业期望以及职业行为四个因子上的得分情况都呈正面评价。其中职业行为(M=3.93,SD=0.88)、职业期望(M=3.68,SD=0.70)所获得的得分较高。这说明“部校共建”四校的传媒学子能够产生正向积极的职业观,其准確全面的职业认同情况对于未来更好地从事传媒行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部校共建”倡导新闻媒体与高校新闻 (传播) 学院的“联合”培养,探究的正是新闻传播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深度融通的“双赢”之路[3]。通过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4]师资、选派学生进入新闻单位培训实习等措施,传媒学子能够实现对自己原有职业认同的重塑,在实践中获得准确直接的认知。

(二)学校教育能显著提升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价值

从总体上来说,传媒学子的专业满意度是学校教育层面影响职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且学子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越高,其职业价值和职业情感也会得到更为显著的增加。而实习经历与实习岗位的丰富与否,却未能对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状况产生较大影响。这说明,相较于实习因素,专业教育在建构传媒学子的职业认同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结合问卷数据中“我对所学专业很满意”(M=3.70,SD=0.91)和“我认为现在所学的专业课程能满足行业的技能要求”(M=3.24,SD=0.97)两点来看,传媒专业大学生在满意于所学专业的同时,也认为目前学校所提供的专业技能教育对行业要求的适应较为一般。换言之,传媒业的更新迭代速度快,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跟上时代与行业的发展。因此,专业教育更需要与时代接轨,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技能,适应行业要求。

传媒专业大学生对于“媒体人”的评价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认为“媒体人”的社会地位在一般人之上(M=3.29,SD=0.99);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于记者是“无冕之王”这一种说法持普遍否定态度(M=2.73,SD=1.18)。而这种复杂难辨的态度,则与当今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传媒大环境有关。

传统媒体的式微使得不少传统媒体从业者离职转而谋求新的出路,自媒体的崛起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媒业的从业门槛,造成人才饱和的局面。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就曾提出“产销者”(Prosumer)[5]的概念,他指出在未来,人人既是信息生产者,又是信息消费者,信息传播将呈现出社会化生产的趋势。而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的简易化、大众化,也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传媒从业者的重要性。

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指出,“媒体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对传媒学子的职业价值、职业情感和职业期望都会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由此可知,传媒学子对于媒体大环境的感知是较为敏感的,媒体人的价值与地位的变化能够影响甚至动摇他们心中对于职业认同的看法。这种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是媒体行业所要交给传媒学子的答案。

四、建 议

基于问卷分析的结果与传媒教育和媒体行业的现状,笔者提出建议如下。

(一)课程融合,在传统专业教育中添加新媒体技术课程

研究发现,传媒专业大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教育资源与实践技能训练,而目前的学校教育大多仍沿袭以往传统媒体时代对传媒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更多侧重于采、写、编、评、摄等方面的培养,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轨”于行业发展。

在如今日新月异的媒体格局下,媒体融合早已进入了纵深阶段,从中央到地方,各层级的传统媒体积极响应党中央发展媒体融合的号召,将媒体融合下沉到县级媒体。以天津为例,作为国内四个直辖市之一,天津也已摒弃了原有的媒体模式,将天津日报社、今晚报社、天津广播电视台三个正局级机构进行整合,建立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并依托已启用两年的津云中央厨房及其客户端等平台共同进行媒体融合变革。与之相对应,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高校新闻院系更应时刻紧跟媒体时代变革的潮流,不断对学生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行调整,调动更多资源、更多平台为学生提供机会。不仅要做到将传媒学子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等各方面基础能力夯实,更要听取业内人士与传媒学子的心声,添加更符合如今信息传播形势和人才技能要求的课程。如天津市“部校共建”四所高校之一的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便依托津云这一平台,将编导系工作室中的学生作品搬上津云,给学生习作提供更多的展示渠道。

针对学生专业学习缺乏兴趣、难以明确发展方向等问题,新闻院系更应通过“部校共建”等平台,帮助学子激发学习热情。学院可适时发展组织低年级学生实地参观媒体单位、邀请业内不同领域传媒人才走进高校课堂开展讲座等相关活动,以期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找准未来发展方向。

(二)院媒共筑,加强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建设

“部校共建”的優势之一就在于引入业内的专家骨干、一线记者编辑等人士走进高校言传身教,丰富教师队伍,构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打破了业界与学界的屏障,形成了学界理论和业界实践的优势互补。于学生来说,“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引入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行业格局变化的理解,还能通过吸收老师从业多年的一手经验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于教师团队来说,“记者编辑进课堂,教师学生入媒体”的实施也能帮助部分教师填补业内工作经验的空白,以便在课堂上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教授知识。

因此,结合问卷调查中传媒学子认为专业培养不能满足行业技能要求的现状,高校新闻学院更应进一步落实开展“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促进学校与新闻媒体单位之间的双向互动、优势互补。

(三)善用技术,打造线上学院自学平台

5G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了直播行业的发展,网络教育也借由技术的革新得到进一步规范化与普及化。为促进传媒学子全面了解传媒行业不同工种的特点,找到自身感兴趣的发展方向,各校传媒学院可以以学科(系)为单位,打造学院线上自学平台,开设学科特色网络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生通过课程选读,可有的放矢培养自己某一方向的专业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院选课程打破了不同学系的专业壁垒,可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传媒行业里的不同分工,了解不同专业所侧重的学科知识,为成为“一专多能”的新时代传媒人才奠定基础。尤其对于低年级的传媒学子来说,尽早地认识行业、剖析自身,有助于他们更加有效率、有目标、有动力地度过大学生活。

(四)精进机制,完善学校与实习媒体单位的对接教学

对于传媒学子们来说,实习经历的满意与否是他们对自身职业认同情况的一次重要测试。对于媒体实习单位来说,实习是检验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效果的时刻,同时也是观察并选拔传媒从业者“后备军”的方式。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实习工作制度、任务、考核等方面的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在此基础上,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都应该提高对学生实习工作的重视程度。实习单位可建立实习学生和老师的双向考评机制,淘汰部分不负责、不认真的参与者,并根据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方向进行实习工作岗位的调换。此外,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应时常保持沟通,并在完善对接工作方面制定改善措施。

五、结 语

本研究主要聚焦于天津市内“部校共建”四所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状况,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试图揭示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状况,发现影响传媒学子职业认同的因素。

在新兴媒体不断冲击市场的今天,喧哗的媒体环境与传媒业高速的人员流动现状已然对高校传媒专业的大学生们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传媒学子的职业认同状况,是由其自身、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共同建构的。本文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措施,进一步探讨了提升传媒专业大学生职业认同水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陶建杰,张涛.上海地区新闻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J].国际新闻界,2016,38(8):116-133.

[2]郑海鸥,王珏.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是一盘好棋[J].青年记者,2014(27):87.

[3]田雷.“部校共建”新路上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新闻传播,2017(21):73-74.

[4]王茜.部校共建背景下的新闻传媒人才培养[J].青年记者,2019(25):65-66.

[5](美)托夫勒著.朱志焱,潘琪,张焱译.第三次浪潮[M].上海:三联出版集团,1983.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职业认同
我国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实习教师自我效能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黑龙江省农村订单定向全科医学生职业认知现状调查
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与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科定向医学生职业认同中的作用
基于心理社会模型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