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媒体治理及智能化干预研究
2020-11-23王东孙彬
王东 孙彬
摘 要:新时代环境下,全媒体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化基础。当前媒体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要求我们对传统传媒体系进行社会化治理和智能化技术干预,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求真求是和幸福美好生活体验。本文从传媒实体创新发展的角度,构建全媒体治理与发展的要素架构,提出激发民众热情、关爱民生、改良传媒文明、壮大国家主流媒体、引领优秀文化和“智媒生态”等举措,形成全媒体治理及智能化干预的适用对策。
关键词:全媒体治理;智能化干预;文化引领;智能生态;高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0-0013-04
由于网络新媒体兴起,媒体空间出现了稀疏化、差异化和碎片化的倾向。面对新形势,需要进一步以便捷性、大众性和贴民心的全媒体治理策略,实施传媒市场的智能化技术干预,全面实现“为民造福”的目标。
一、媒体传播形势
中国传媒行业在创新发展进程中,加快了“造福民眾”的现代化治理进程,体现出“宏观引导有力,新技术支撑”的发展特征,创新发展成就显著。
(一)主流传媒体系地位牢固
中国主流媒体及其他类型媒体,构建了丰富多彩、形象逼真、快捷方便的社会化传媒体系。以报纸、期刊、广播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积极开展高新技术设备升级,传播号召力显著上升,形成了一大批技术高新、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和具有强大媒体市场竞争力的传媒实体[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媒体系,牢牢占据了思想引领、舆论引导、文化传承和科技进步的制高点,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必备工具,成为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及中华文化共识凝聚的创意空间[2]。主流媒体已成为人民群众接收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主要媒介,其表现出强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文明社会的正能量“同心圆”,成为了解群众、联系群众和为民排忧解难的新型执政工具,成为党和政府提高人民群众福祉、接受人民拥戴和发展民生的重要场所,充分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3]。
(二)传媒新技术普及迅速
在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传媒新技术普及迅速,诞生了大量的新兴媒体。2019年,中国网媒受众超过8亿,新兴媒体便捷方便、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越来越受到网民的喜爱[4]。基于移动终端、语音交互和在线视频等技术,小众传播、大众传播和圈层传播等传媒形式日益活跃和灵活多样[5]。随着5G、大数据、区块链和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不断升级发展,网络新传媒平台能根据不同用户的习性偏好,进行实时、个性化的新闻定制,智能化推荐技术上升到新高度[6]。新兴自媒体以三维渲染力度强、模拟仿真效果好、人工智能辅助和知识普及快等优势,展现出“万物皆媒”的趋势,带动了全社会传播科技的升级,初步形成了智能化技术创新的发展格局。
(三)舆情治理手段日益丰富
网络舆论治理手段日益丰富,成为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正能量理念的重要基础,维护了党和国家执政理政的权威核心地位。高质量网络舆情治理对“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社会稳定”和“稳中求进”等发展国策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舆情治理手段日益丰富的情境下,国家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回应力加强,民众在线参政和在线表达意愿升高,媒体空间实现了“因势而谋、顺势而动和精准引导”的良好局面。
二、新媒体发展中存在的严峻问题
在互联网条件下,许多媒体节点都表现出随时爆发热点、实时现场直播和海量观众的特征,新生矛盾多、动态集聚性强,传媒实体面临较大应对困难。
(一)应对能力不足
网络传媒屡屡遭受“应对能力不足”的困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体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面向社会突发事件的网络新媒体传播效果,传媒实体未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不断升级的需要。一方面,人民群众的许多切身生活和工作实况未能得到社会媒体的及时关注,时常造成社会组织的褒奖活动和救济活动的不及时,干扰了各级社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心贴心”关系;另一方面,在网络信息海量集聚、实时在线直播和现场激情热传等过程中,舆情负能量事件预测能力薄弱,屡屡出现面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不足的现象。
(二)干预治理边界不清晰
在网络媒体领域,存在网络传媒效用和适用边界不够清晰的问题,需要进行智能化技术干预。传媒实体往往热衷于进行经济效益上的创新或冒险,却不愿在舆情治理模式上有所变革和突破[7]。许多负能量网络行为缺失裁定规则,网络交互行为的合规、合法性界定问题有待进一步细化[8]。中国全媒体治理及媒体创新发展工作,面临着法规不够完善、治理能力低下和信息渠道阻塞等严重问题,破坏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由于网络新媒体的效用边界参差不齐,出现了虚假消息、道德失衡、坑蒙拐骗、煽动破坏和群体极化等现象。在个别领域,负能量在网络媒体上急速聚集,不法分子频频趁机煽动破坏,产生了局部的“塔西佗陷阱”现象。
(三)文化引领效用滞后
许多地方在媒体运作过程中,只关注高新技术工具在媒体传播、动画仿真和情绪渲染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却忽略了“文化引领”的深层次功效。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中出现的“茧房效应”“后真相主义”“算法偏见”“沉默螺旋”和“被遗忘权”等现象,都是脱离文化引领而产生的理性缺失症[9]。例如,过渡使用“个性化推荐”功能,较高契合度地迎合部分网民的视听趣味,却使部分网民陷入严重的“茧房效应”中。由于先进文化引领效用滞后,观念倾向常常被所谓的“意见领袖”所蒙蔽,网络媒体未能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仰状态和实际心声[10]。面对部分网民观念的片面性、易变性和盲目性,优秀文化思想引领效用滞后,负能量就会在公共环境中被曲解和放大,造成现实矛盾冲突,负能量消极情绪的加速淤积,并形成群体观念极化的网络舆情危害。
(四)公共权力分配失当
在媒体融合及发展过程中,网络运营商往往具有设备、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专业优势。许多地方的媒体单位常以委托、购买或外包公共服务的方式,赋予网络运营商较大的监管权限。被授权的运营商代理活动,普遍存在公共权力边界模糊、授权不当、滥权和越权等现象[11]。面对自身利益、敏感资源、敏感事件或恐怖威胁等情况,网络运营商代替监管的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都难以得到保障,科学适用性较低。
(五)资源协作效用较低
目前,传媒资源的协作效用较低,未能满足全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成为当前媒体高质量发展的较大障碍。由于互联网本身的自发性、松散性和开放性,“学习交流”“团队互助”和“关爱奉献”等内容常常被漠视[12]。许多传媒实体,过度关注自身的“既得经济利益”,将媒体资源作为“私產”,未能形成传媒资源的高效能共享,低效、重复、平庸和差错等情况时常发生。
总之,网络催生了媒体的发展进步,媒体必须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特征保持一致,必须顺应新时代发展潮流,进行智能化技术创新,才能跟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步伐。
三、全媒体治理的智能化干预途径
新兴媒体必须实施智能化干预治理。在传媒新形态、新问题迅猛增多的形势下,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更多求真求是和幸福的美好生活体验。本文采用扎根理论(质化研究方法),收集全媒体治理与文化习性侵蚀的相关性语料(一手资料),并结合开放性文库资料(二手资料),开展质化分析。实地采访了新媒体工作人员(173名)和典型新媒体受众(385名),形成一手语料(616篇)。通过三级扎根编码,总结出全媒体治理发展的要素架构,如表1所示。
全媒体治理要素架构,聚焦了受众面所反馈的传媒效用状态和要素特征,将新形势下的全媒体融合发展对策,总结为“技术升级”“能力升级”和“内涵升级”三个层面。
(一)技术升级
新时代条件下,媒介与社会各系统的嵌入程度进一步加深,传媒实体亟需不断提升媒体传播与广大人民群众心声的契合度,实现媒体传播效用的新突破。
1.契合广大民众心声。在全媒体技术升级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传媒技术与广大人民群众心声的契合度。在网络媒体时代,媒体议题的内容范围更加宽广,网民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表现出“人人都是信息源”的特征。传媒实体必须积极引进适用的人工智能手段,进一步拓展传媒触角与民众生活实际的接触面,瞄准民众的切身难题和情感趋向,真正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心声,加速广大人民群众美好愿望的达成。
2.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针对网络信息动态性强、花样繁多和节奏控制难的问题,要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5G、微服务和区块链等新技术,运用在民生采集、资源协调和信息反馈等过程中,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例如,移动APP、微容器服务和“微信息圈”等。传媒实体必须展开大数据精准化和精细化应用,实现“海量、瞬间、精准”的传播效果,保障传媒内容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紧密贴合。例如,基于大数据分析,逐步完善民生需求与大众愿望的调查指标体系,精细化确认媒体受众的体验情况。
3.实现自主核心技术。各级传媒实体都要积极发展自主核心技术,掌握核心传播技术领域的自主权。新媒体离不开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撑,但必须认清西方敌对势力借用“新技术设备观念捆绑”来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媒体系”的事实。“基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媒体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隐患。传媒实体需要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媒体设备,使得全媒体融合工作,步入中国特色的细粒度的民生通达通道。
4.不断创新服务。积极开展全媒体服务升级,通过集聚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情趣,不断拓展出新渠道、新产品和新受众。持续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根本动力[13]。传媒实体必须将服务创新落到实处,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美好意愿和生活习惯变化,不断获得创新发展的思路源泉,不断发现“造福人民”的新规律、新办法[14]。
(二)能力升级
媒体融合是一场深层次的社会化变革,必须结合高品质能力特征,提升传媒实体对广大人民群众民生的服务质量。
1.健壮柔性化管理能力。形成科学适用、积极稳妥的柔性执行方案,统筹好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地方媒体、商业媒体和行业媒体间的协同共生关系,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求真、求是和幸福的美好生活体验,化解工作实际中所遭遇的各种困难和利益冲突。在柔性化管理过程中,关注各类民众的文化差异性和习惯特殊性,以此形成改善民生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例如,从自由写稿到论坛主播、从搜索引擎到个性化信息推送、从微信互动到现场高清直播、从大众广播到小众传播,都必须跟上“民众喜好快速变化”的步调。
2.强化风险防范能力。互联网媒体空间往往信息纷乱嘈杂、海量聚集和迅疾暴发,必须构建健壮的传媒效用评价和风险防范体系,以纠正虚假新闻、制止谣言散播,并防止蛊惑人心、群体极化、消极散漫和煽动破坏等负能量破坏。面对随时可能汹涌而来的网络舆情风暴,风险防范预案是实现全媒体高质量运转的社会化基础设施。通过人工智能预期事态演变结果,提出风险防范的预案,提前预制各种异常情况应对方案,将文明法治、公平公正和友爱互助思维,深刻地嵌入每一个应对预案中。通过精准化诊断和精细化引导,教育网民回归文明社会的理性空间。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借助传播媒体进行的破坏企图,建立“未雨绸缪”的容灾理念,预案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反制措施。
3.提升综合性竞争力。通过全媒体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各种传播媒体协同高效、结构合理、差异化成长的综合性竞争力。全媒体治理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深化“主流媒体主导,多元主体协同”的协作格局,来健壮传媒实体的综合竞争力。新生的网络新媒体属于无标度网络,多维化和稀疏化,小众传播盛行,必须依靠主流媒体的综合竞争力来匡扶传媒空间的正能量趋向,树立传媒空间上的正能量话语权和公信力。
4.提升密切协作能力。通过全媒体密切协作,提升传媒实体间的协同效率。基于大数据、AI、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将各种媒体资源间的密切协作程度,进行及时的精准化和精细化研判,把未来可能出现的积极因素都挖掘出来,激发创新创业潜力。全社会各种媒体资源的密切协作,使各种传媒实体都基于自身的资源特长,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科学统一配置的密切合作,保障每一个社会单元都树立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一个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连接的分子。
(三)内涵升级
全媒体治理需要传承和吸取先进文化理念,保障传媒产业的生态健康和科学发展,形成一种新时代特色的、活力四射和多姿多彩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1.传媒智库。传媒智库是全媒體治理及智能化创新的具体实践,能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传播实体的先进经验,壮大现代化传媒的文明影响力。知识型传媒智库是促进传媒业高品质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内在源动力。基于大数据精算和大数据追溯技术打造的新型传媒推广经验,聚集全媒体融合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全媒体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预案储备。例如,在褒扬先进传媒文化和抵制低级庸俗观念等方面,通过知识智库分析,强健是非分辨能力,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真实呼声和意愿,真正壮大现代化传媒体系的文明传播内涵。
2.智媒生态。智媒生态指各类媒体、各种社会团体均获得良好的自身成长环境,完成价值定位和自我实现,保持社会进步与文明生态的一致性。智媒生态是社会文明与高科技结合的智慧结晶,能将各类媒体资源,融入新时代的“文明生态”体系中,实现思想理念、政治立场、信息内容、传播形式、疏导通道和引导手段等社会化文明和谐。例如,在智媒生态理念主导下,消除各种社会矛盾对和谐环境的威胁,倡导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生活消费方式[15]。全媒体智能化创新条件下的智媒生态,是驾驭全媒体发展进步和网络文明治理的内源动力。
四、结 语
全媒体治理及智能化技术干预,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求真求是、幸福关爱和美好生活体验,改革现有媒体的新技术应用水平和传播控制能力,不断发现“造福人民”的新规律、新办法,实现智媒生态下的高质量发展进程。有理由坚信:全媒体融合必将推动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并为全球文明生态添加一种卓有成效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向农,曾仪菲.简析2018年我国网络舆情的正向演绎[J].江汉论坛,2019(3):56-60.
[2]秦志龙,吴波.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论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8(10): 5-12.
[3]赵云泽.媒介融合的逻辑起点、实质及可能归宿[J].人民论坛,2019(3):47-53.
[4]刘燕南.从“受众”到“后受众”:媒介演进与受众变迁[J].新闻与写作,2019(3):5-11.
[5]陆晔,周睿鸣.新闻创新中的“协作式新闻布展”——媒介融合的视角[J].新闻记者,2018(9):8-19.
[6]徐曼,刘博.当前社会思潮传播的新特点及有效引领进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9(2):58-61.
[7]朱鸿军.颠覆性创新:大型传统媒体的融媒转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 (8):1-6.
[8]姜壮,吴涵.“无主视频”传播的风险治理[J].传媒,2019(7):59-61.
[9]赵瑜.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研究重点及其趋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49(2):100-114.
[10]毛太田,蒋冠文,李勇.新媒体时代下网络热点事件情感传播特征研究[J].情报科学,2019,37 (4): 29- 35.
[11]李艾珂.新时期主流媒体的价值坚守与融合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 39 (4): 68-70.
[12]毕宏音.网络舆情的基本共识及其动态规律再认识:多维视角考察[J].重庆社会科学,2019 (1):6-16.
[13]舒前毅.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话语风格创新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8(6):11-14.
[14]曾仪菲.试论2018年网络流行语的理性走向[J].湖北社会科学,2019(3):131-137.
[15]卜彦芳,董紫薇.智媒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态圈[J].中国广播,2019(1):10-16.
[责任编辑:杨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