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试题原创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0-11-23新疆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0年6期
关键词:城市化试题德国

新疆

近些年来,笔者承担着新疆高考模拟考试的命题任务,也多次参与《教学考试》组织的各类项目的命题或审题工作。在参与这些工作的过程中,笔者切身感受到了试题原创的辛苦和折磨,更感受到了它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推动作用。为了让更多教师在试题原创道路上走得更远,收获更大,笔者结合多年命审题的经验和教训,浅谈试题原创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熟知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基本模式

教师要想进行试题原创,必须熟知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基本模式,这是参与这项工作的前提。例如,对选用全国卷Ⅱ的省区来说,教师在对近四年高考试卷进行认真分析后,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并可以此作为应熟知的命题基本模式:

(一)整卷字数设置

全国卷Ⅱ整套试卷的字数控制在3 600 字左右,原则上不超4 000 字(见表1):

2017—2020 年全国卷Ⅱ历史部分字数统计表

(二)选择题设置

选择题的选项字数一般不超过15 个字,并尽可能保持四项或每两个选项字数一致;无组合式选项和逆向设问;最常用的设问词是由此可知、说明(表明、反映)、目的(意图、主旨)、原因(影响)等。

(三)设问设置

选择题和问答题的设问一般使用陈述句而非疑问句。必做问答题(第42 题除外)的设问角度一般是对比差异(发生变化)、呈现特点、造成原因、作用(意义)等。选做题中,改革类试题的设问角度一般是改革背景、措施(特点)、作用(意义)、启示等;战争类试题的设问角度一般是战争(事件)背景、作用(意义)、结果形成的原因等;人物类试题的设问角度一般是个人功绩、取得成就的原因、优秀品质等。

二、读懂所选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思想

历史学科的试题原创最重要的是确定考点范围后的材料选择。教师应能对所选材料做出正确解读,读懂其表达的主旨思想,尽量少用文言文或生僻字,以免增加学生阅读理解的负担,也不应对所选材料断章取义。必要时,可在确保原意的基础上,对所选材料进行修改或摘编。

例1.董仲舒的某篇文章里有如下内容:“末俗以辩诈而期通兮,贞士耿介而自束。虽日三省于吾身,繇怀进退之惟谷……观上古之清浊兮,廉士焭焭而靡归。殷汤有卞随与务光兮,周武有伯夷与叔齐(伯夷、叔齐为殷朝遗民,武王伐纣推翻殷商后,他们“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对上述引文判断正确的是 (A )

A.属于汉赋风格

B.宣扬君权神授

C.发展儒家思想

D.洋溢踌躇满志

【点评】这是一道2020 年4 月某市的高三统考题,属于原创试题。根据考后数据显示,该题只有8.4%的学生选择了标准答案A 项,75%左右的学生错选C 项。对学生而言,这道题的最大难度是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引文中既有个别生僻字,又有一些学生甚至教师都不知道的历史人物或典故,如“殷汤有卞随与务光兮”。

所以,为了降低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不如把“某篇文章”直接写明是《士不遇赋》,或把卞随与务光的典故解释出来,抑或把设问角度放在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上,这样考查效果会好一些。

例2.《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这表明《德意志帝国宪法》 (A )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有宪法之名而无其实

C.规定议会至上原则

D.与英国政体毫无二致

【点评】这是一道2020 年4 月某市的高三统考题,属于原创试题。根据考后数据显示,40% 的学生选择了标准答案A 项,但有58%的学生错选B 项。其实,这段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德意志帝国有君主立宪之名,但与英国相比,其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只是与以往相比,国王的权力从“君权神授”转变为由宪法规定。学生一般不敢选择A 项,因为这个选项没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所以只能选择B 项,但B 项的表述有问题,应修改为“有君主立宪之名而无其实”。

三、规范选择题选项的文字表述格式

在选择题的原创过程中,选择好材料并提出设问后,应保证选项的表述和题干中的设问可以组成一句完整、通顺的句子。

例3.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权分于太守、郡尉和郡丞。东汉时,郡太守都由中央委派,“并省诸郡都尉,并职于太守”,只有在有军务的郡才设置郡尉。这表明 (C )

A.削弱地方行政效率

B.郡县制度遭到破坏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强化基层政权建设

【点评】该题材料字数适中,阅读理解的难度也不大,但从设问与选项表述的关系看,A,D 项的表述与设问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修改】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权分于太守、郡尉和郡丞。东汉时,郡太守都由中央委派,“并省诸郡都尉,并职于太守”,只有在有军务的郡才设置郡尉。这一变化表明,东汉时 (C )

A.地方行政效率下降

B.郡县制度遭到破坏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基层政权建设加强

例4.据史料记载,商王盘庚要迁都于殷,人民不肯,盘庚“命众悉适于庭”,反复晓谕。周先王要迁居于岐,“属其文老而告之”。这些现象表明(C )

A.商周时期人们频繁迁徙

B.周代沿袭了商代的做法

C.商周统治者在做出重大决定时征求民意

D.商周时期的贵族可以左右统治者的决策

【点评】这是命题技术研修班学员上交的作业,所选材料短小精悍,阅读理解没有障碍,但选项表述不够规范:一是选项都涉及“商周时期”,可以将其移入题干中;二是C,D 项文字表述过长。

【修改】据史料记载,商王盘庚要迁都于殷,人民不肯,盘庚“命众悉适于庭”,反复晓谕。周先王要迁居于岐,“属其文老而告之”。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C )

A.人们过着频繁迁徙的生活

B.周朝沿袭了商王的做法

C.统治者重视对民意的征求

D.贵族可以左右王的决策

四、明确材料解析题设问的考查意图

对材料解析题的命制而言,在选定材料、确定主题的基础上,能否用规范的语言指令明确设问的考查意图显得尤为重要。

例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 分)

材料一随着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德国近代城市化初现端倪。19 世纪,德国走上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也拉开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序幕。这一时期,德国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但西部与中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差距持续增大。19 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城市化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德国在1871 年的城市化率为36.1%,到1910 年飙升至60%,初步实现了城市化。同时,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进一步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德国统一后颁布的宪法规定了人们拥有自由迁移的权力,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19 世纪80 年代,德国开创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德国城市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10 年,在西部地区的230 个城市中,工业城市与商业城市分别为87 个和19 个,而在东部的249 个城市中,二者数量分别为39 个和91 个。

——摘编自徐继承《德意志帝国时期城市化研究》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被迫开辟了许多通商口岸,列强把此类城市作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倾销商品,设立工厂,创办银行和文化教育机构,使这些城市开始畸形发展起来,如上海、天津、汉口、烟台、青岛都是在开埠后得以迅速发展的。1849 —1949 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只占10.6%,此时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平均值已达到28.8%。1894 年,中国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为9.7 ∶1;到1933 年,全国商业资本仍是工业资本的10 倍。城市吸引力不足,无法把农村人口大量引入城市,即使部分农民迁入城市,也并非全部都能找到适当的工作。

——摘编自薛翠芳《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迟滞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并指出19 世纪德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13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德国相比,近代中国城市化有何不同,并简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12 分)

【点评】该题所选材料不错,但第二问的设问指令不够清晰。可修改为: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德国在城市化上的不同之处,并简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五、简化材料解析题答案的文字表述

根据近几年的字数统计情况(见表1)可知,问答题的答案字数越来越少,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原创试题答案时,应尽量做到语言简练、思路清晰。例5 所给的答案如下:

【答案】(1)特征:城市化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模式多元化。(7 分,答出3 点得6 分,答出4 点得7 分)

主要动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城市化发展的前提条件;高速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制度变迁对城市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德国的政治统一加速了城市化进程。(6 分,答出其中任意3 点即可)

(2)不同之处:近代中国城市化受到外来因素影响大;殖民色彩浓厚,城市畸形发展;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工业化程度低。(6 分,答出其中任意3 点即可)

原因:列强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对中国进行掠夺和破坏,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导致工业化水平低,这使得中国近代城市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能力差;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大量向城市转移。(6 分,每个要点2 分)

【点评】该题答案表述不够简练,字数达363 字;德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特征的概括部分对材料信息的利用不足,如根据“随着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德国近代城市化初现端倪”“19 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城市化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可概括出德国近代城市化具有“起步时间晚但发展速度快”的特征;对中德近代城市化对比的分析力度不足;赋分标准的文字表述不够规范。

【修改】(1)特征:起步时间晚;发展速度快;区域分布不平衡;与工业化进程关系密切;发展模式多元化。(每点2 分,答出4 点即可,共7 分)

主要动力: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统一的完成;1871 年宪法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制定。(每点2 分,答出3 点即可,共6 分)

(2)不同之处:发展动力上,中国是遭到外来侵略,德国是工业革命的推动;地域分布上,中国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德国在工业发达地区;发展速度上,中国慢,德国快;发展态势上,中国是畸形发展,德国是相对不平衡。(每点2 分,答出3 点即可,共6 分)

原因:两国的工业革命进展程度不同;小农经济影响程度不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每点2 分,答出3 点即可,共6 分)

《教学考试》杂志社给一线教师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可以加入到试题原创队伍中来,在学习中成长,在交流中共赢,最终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

猜你喜欢

城市化试题德国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在德国喝啤酒
“梦梦”“娇庆”德国行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