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组织助力下岗职工再就业探析
2020-11-22王品一
文/王品一
工会组织作为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平台,是帮助破产、关停企业职工再就业,改善职工生活境况,提升职工生活质量的中坚力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帮助失业职工再就业必须“授之以渔”,必须着眼于提升职工的职业技能,提升职工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胜任力。因此,如何发挥工会组织力量,为失业职工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助力职工实现再就业,帮助失业职工平稳度过转型期,成为新时期工会组织建设的抓手和突破口。
一、工会组织助力失业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性
(一)维护职工权益,共享改革成果
工会是党领导下以维护职工权益、服务职工群众为目的的组织。在破产、关停企业中,职工利益受损,如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往往面临诸多的困难,笔者所在的浑源县城镇集体工业系统中现有退休职工2430人,其中退休时自己垫付养老金企业集体部分的职工1850人,职工对通过工会解决其社会保险费用的问题形成持续而强烈的期待。工会组织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言人,应当勇于承担职工帮扶责任。工会组织在协调好企业破产、关停后职工待遇问题的同时,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置于职工的再就业,从“做好遗留工作”“开启新生活”两个方面切实维护职工权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下岗职工权益实现的根本路径是实现再就业。在我国,就业压力大是劳动力市场的常态,破产、关停企业的职工由于年龄偏大、技能缺失等原因,往往成为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在就业时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困难,因此必须经由工会组织进行帮扶。工会组织通过提升就业技能帮助职工实现再就业,是从根源上改善职工的境况。维护职工权益的根本途径,是确保“改革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的根本工作路线。
(二)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消除下岗职工不稳定因素的根本途径。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破产、关停企业的职工,往往不满足新兴行业如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就业能力需求,而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有限的劳动力消化能力,不足以完全吸收下岗职工。如山西省浑源县城镇集体工业系统中绝大多数失业职工均不具备现代企业要求的岗位技能,多依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失业带来的生活压力极易导致职工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成为危害社会稳定的不安定隐患。因此,工会组织必须通过多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竞争力,帮助职工化解就业困境,通过再就业减少失业、生活质量下降带来的职工个人和家庭风险,进而消除职工个人和家庭风险转化为社会风险的可能性,充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1]。
二、工会组织助力失业职工再就业的困境
(一)工会组织机构不健全,就业帮扶能力不足
健全的工会组织机构是贯彻落实就业帮扶政策的依托,是将所有破产、关停企业职工纳入帮扶范围的载体。事实上,破产、关停企业的工会组织机构往往不健全甚至缺失,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帮扶能力有限。
随着企业的破产和关停,工会逐渐成为空壳组织,无法发挥维护职工权益和服务职工的基本职能。如浑源县城镇集体工业系统的19家企业中,已有15家企业关停超过20年,这些企业中的工会组织大都几近瓦解,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工会负责人往往“一身多职”,工作积极性低,不能满足日常工作开展的组织和人员需求。工会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带来的低效能进一步导致大部分职工对工会组织的认同度、信任度和支持度降低。由于下岗职工群体数量庞大,无法全部得到有效的再就业帮扶,这严重损耗职工对工会组织的认同和信任,导致职工对工会的就业帮扶活动参与度低,加剧了工会其他帮扶工作推进的困难程度。截至2019年底,浑源县城镇集体工业系统中有在册职工1368人,其中仅有在岗职工20人,绝大部分下岗职工未实现再就业,个人和家庭的风险诱发了大部分职工对工会组织的抵触情绪,给工会日常工作的开展带来更多的阻碍。
(二)工作方式简单粗放,培训技能实用性有限
在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前提下,针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只有迎合市场需求,提升技能培训的专业化,才能真正提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竞争力。然而,受限于工会对就业市场需求的未知性和滞后性以及经费不足等原因,导致工会开展的再就业培训简单粗放,对职工技能的提升力度有限,无法切实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首先,技能培训针对性差,多采取“大水漫灌”式的培训方式。客观上,下岗职工数量庞大,就业需求复杂多样,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加之工会的经费有限,使得工会无法根据职工的就业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技能培训,而多采取“大水漫灌”式的培训方式,片面追求接受技能培训的职工数量,而降低了技能培训的质量。其次,工会开展的技能培训课程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受限于经费原因,工会无法提供雄厚的师资力量,培训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内容、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甚至很多技能培训流于形式,造成资源的浪费。再次,工会技能培训脱离市场需求。工会对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不够明确,采取“闭门造车”式的技能培训,仅关注培训过程而忽视了培训结果,导致失业职工无法快速掌握用人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无法找到合适岗位。
(三)培训制度建设滞后,就业帮扶持续性差
针对下岗职工的技能培训需要秉持持续性的原则,技能培训并非一蹴而就,为了满足不断提高的岗位需求,工会需要提供持续性、渐进性的技能培训。目前,工会开展的技能培训内容随意性强,培训课程连贯性差,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工会尚未构建科学的技能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建设的滞后导致工会技能培训课程的随机性和内容的随意性。工会针对下岗职工的技能培训未设计科学的、连贯的课程,表现出培训课程安排的随机性,使得职工的技能培训间断性强。健全的培训制度是工会技能培训工作连续性、高效性的保障,然而,在破产、关停企业工会组织趋于空壳化的前提下,相关的制度建设也就被严重滞后。如浑源县城镇集体工业系统虽然明确了加强对职工技能培训的要求,但始终缺乏详细的培训工作规程。
三、工会组织助力失业职工再就业的现实路径探析
(一)党旗引领工会组织建设,培养坚强有力的工会组织
政治意识高、具有较强领导力和执行力的工会是解决职工再就业问题、维护职工权益的组织基础[2]。因此,发挥工会帮扶职工再就业的功能需要首先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建立一个负责任、有想法、能做事的工会组织。
坚持党旗引领工会组织建设。党的方针政策是工会组织开展工作的依据,加强党的领导是提升工会组织工作绩效的关键,工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坚持和接受党的领导。首先,党旗引领能够明确工会组织建设的服务宗旨,增强工会的政治性、群众性,强化服务职工的基本职责,彰显党领导下工会组织为职工服务的根本特征。其次,党旗引领能够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责任感。凭借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能够将帮扶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上升为政治承诺,加快构建“一方牵头、各方参与、分级负责、协同推进”的工会工作体制机制,赋能工会,激发工会负责人的责任感,提升工会组织的专业性、领导力和执行力。同时,依托党组织能够提升工会的组织力,扩大工会的工作覆盖面。再次,党旗引领能够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作用。党员群体是工会组织的重要依靠力量,党旗引领的工会建设能够有效吸纳广大党员的参与,增强工会的执行能力和动员能力,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深耕”职工群体、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二)加强相关工作机制建设,提升职工技能培训获得感
工会帮扶职工再就业工作的推进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制度设计建立职工再就业帮扶工作的反馈、追踪和考核机制。
首先,建立职工技能培训反馈机制,加强技能培训的结果导向。技能培训的目的是切实帮助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改善职工生活状况。因此,要强化技能培训的结果导向,建立职工技能培训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工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并根据职工再就业状况对培训课程进行动态调整。其次,建立职工再就业追踪机制,提升职工对新岗位的胜任力。对于顺利实现再就业的职工,工会组织要建档立卡,将职工“扶上马再送一程”,根据职工新岗位的要求,继续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升职工对新岗位的胜任能力,防止再就业职工再失业。对于就业困难的群体,工会要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责任制,对职工进行精细化、精准化的技能培训,解决再就业问题。
(三)探索形式多元的培训方式方法,促进技能培训精准化
针对职工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新技能接受能力较低的现状,工会组织需要准确了解市场需求,探索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开展针对性、精准化的技能培训,满足职工多样化的技能需求,在帮助职工实现再就业的基础上,追求“让每一位职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更高目标。
第一,工会要及时准确地分析就业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工会组织应紧随市场人才需求动态,根据人才饱和状况,对职工进行订单式、靶向式技能培训,注重培训技能的前沿性,迎合新兴岗位的要求,帮助失业职工快速上岗。
第二,工会要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手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技能培训方式。引入“互联网+培训课程”,建设网上“技能培训课程超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提升了培训课程的重复利用率,另一方面满足了职工自我学习的需求,有助于帮助职工更快更好地习得技能。同时,网络课程库的建设能够满足职工的个性化技能培训需求,有助于激发职工参加培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第三,工会要重视对失业职工的心理辅导。破产、关停企业的职工由于处于劳动力市场的弱势地位,且因为待遇等问题,容易对国家政策形成抵触心理,加之家庭生活困难等原因,心理压力大,因此,工会组织在积极帮扶失业职工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同时,需要加强对职工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援助[3]。
四、结语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失业职工的再就业是改善职工生活质量,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根本路径。作为维护职工权益、服务职工的组织,工会要千方百计地加强对破产、关停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赋能职工,提升失业职工在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助力职工再就业,践行党领导下的工会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宗旨,使全体职工共享改革成果,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