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契合与实践选择
2020-11-19张超
张超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又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两者具有内在同质性和耦合性。深刻剖析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恪守两大实践原则、搭建三大平台以及严抓四支队伍的实践路径,以期为以高校校园文化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传播增加实效。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选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7B-0014-05
21世纪,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要回归到各国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也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高校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摇篮,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场域和辐射基地,承担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正走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快车道上,各种思潮、价值观的激流碰撞,为当今的大学生打开了思想认识的大门,既有机会也面临挑战。青年是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习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积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契合与实践路径,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内在的同质性与耦合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育人建设目标的本质相同
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文化的底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取向上提出了三个倡导,体现了当代我国人民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也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凝练,亦是高校校园育人建设的价值归宿。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历史重任,它提倡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追求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营造诚信友善校园环境,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高等教育从最初的创立到现在的蓬勃发展,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拯救了民族危亡;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投身到国家的发展建设中;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拼命苦干,站在了科技发展的最前沿,为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复兴无私奉献。这其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精神基因。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兼具继承发扬和与时俱进特性,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吸收借鉴中华传统美德之精华,又要根据当下所处的时代作出改变和创新,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恰好为当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作出了衡量。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育人建设目标的本质相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航标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之一,同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思想指导和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同时能够抵制当前复杂背景下的一些错误价值取向,保证高校校园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一致,并时刻以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浸润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就像大海上的航灯,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神支持。
(三)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内学习、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和传承提供了受众和保障,并通过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网络等形态,创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样途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心中,其创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环境,得到了广泛支持。
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塑造不力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办学特色、育人环境最直接的体现,是可触及、可感知的,广大师生可以通过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直观高效地了解一所高校的精神品格。它可以是一幢高楼也可以是一片绿地,可以是教学设备也可以是生活设施,可以是一枚校徽也可以是一首校歌……它们对校容校貌的装饰固然重要,但它们更重要的功能应该是彰显高校特色历史文化的内涵,并起到悦人怡情的教育作用。现在很多高校校园的物质资源比较丰富,不乏大气的规模和外在的美感,但是割裂了高校传统的文化精神的塑造,总让人觉得缺少雕琢和意蕴,类似于快餐文化,秀色可以满足一时之需,却缺少了几分历久弥新的回味和思考。因此,高校校園物质建设只有与高校文化有机结合、相互统一,才能真正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高校校园精神文化能量不足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学校内全体师生恪守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精神的合集。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各种来自于本土的或域外的、传统的或现代的、历史的或当今的文化思想观念交织在一起,复杂、多样、无序,高校校园中的拜金攀比、盲目自我、娱乐至上等现象屡见不鲜,对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当前高校校园文化还没有把能够抵御、净化、引导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有效融入,绝大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以“碎片式”“被参与式”的形式开展,活动更多注重的是显性成绩的获得,而忽略了隐形内涵的培养,这就说明,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上贡献的力量还不到位,有待加强。
(三)高校校园制度文化规范不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融入方向模糊、理论宣讲阵地建设薄弱、偶有学生利用网络空间发表错误言论或进行非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等问题,而且学校各部门容易出现只管自己的责任田,单点发力等情况,这就说明高校在教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方向上的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全员参与、全程协调配合还不充分。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高校只有本着为师生服务的理念,从师生的切身利益入手,完善教育教学、学工管理、社团活动、舆论监管等各项制度,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解决师生日常疑难问题联系起来,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
(四)高校校园行为文化拓展不深
高校校园行为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形态,无论是思想教育讲座还是科技创新活动,无论是社会公益还是自主创业,也无论是文艺体育还是学术研讨,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行为中所体现的精神状态就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表象反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价值观内涵认识不全面、活动内容陈旧简单、活动参与者的主动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活动周期不固定、延续性差等问题,因此,高校还需要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在提高高校校园行为文化的品味和层次上下功夫。
(五)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利用不佳
2019年,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9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8.54亿,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这说明,利用高校校园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然而,现实是高校学生提及网络,绝大部分情况是追星、刷剧、打游戏胜过读书、写字、查资料,因此,必须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通过开发参与性高、趣味性强、覆盖面广的网络文化,抢占价值观教育的线上制高点。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恪守两大原则作为实践依据
要充分有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共荣反哺,必须遵循文化发展和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即“一元引导、多元共存”与“弃旧图新、汲取发扬”的科学原则,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得到有效融入,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元引导、多元共存”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习总书记曾讲:“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依托高校校园文化,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将多元的价值观念进行整合,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积极弘扬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抵制落后腐朽媚俗思潮传播,同时也要承认、尊重多元文化的互通共生性,在开放中求发展,在冲突中求共存,不能一味排斥、否定其他文化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延续高校校园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多姿多彩的形态。
“弃旧图新、汲取发扬”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开放包容的大环境中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就一定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革新和优化。它需要巩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改造世界文化的精华,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贯穿始终,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在民族精神,借鉴外来文化的闪光点,放眼时代,面向未来,不断充实完善、综合创新,创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二)搭建三大平台作为实践目标
一是搭建理论教育平台。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同时也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鉴于此,高校应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种子像蒲公英一样,散落高校学生课堂的每个角落,尝试将理论内容与传统文化结合,将抽象道理与历史故事结合,将精神内涵与社会实践结合,课堂授课不再照本宣科,而是“贴”着学生视角、“贴”着学生经历、“贴”着学生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渗透。
二是搭建党团活动平台。党团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的关键点。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入学教育、入党学习、团日活动、重大纪念日社团活动等契机,结合地方历史、民族文化、学校发展历程向广大师生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覆盖课堂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努力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感染力,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抵御不良文化影响的免疫力,用实际行动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层次和品位。
三是搭建舆情引导平台。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已成为高校学生进行阅读、发表观点、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他们勇于、乐于、便于用键盘承载思想,表达言论,在这样的自由平等、时空压缩的环境中,进行认知、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高校也可以在此过程中了解学生对价值观理解的最真实状态,针对偏差、弱点、思维盲区,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引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培育青年接班人的使命感,营造良好网络思想教育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高校需要通过网络舆情引导平台,保证高校大学生的精神向阳,为其日后投身社会主义事业打牢基础。
(三)严抓四支队伍作为实践保障
首先,发挥两课教师的头脑智库作用。两课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兼具理论宣讲和价值引领作用,习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因此,两课教师可以通过充实课程内容、创新课程讲授方式、拓展互动交流空间、改革课程评价标准等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更有温度、更接地气、更近距离地与学生见面,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发挥两课教师的智库作用。
其次,发挥学生骨干的桥梁引导作用。学生骨干包括党员、积极分子、团干部、班干部等,他们是学生中的精英,也是学生进行“三自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高校应该充分利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下转22页)(上接17页)大课堂,矢志不渝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骨干的头脑,并在课程之后增加挑战任务,通过这种方式,让价值观理论入脑入心,让学生骨干队伍在任务中提高知识素养,加深课程理解,迅速成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中间力量。同时,他们还可以将学生思想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与教师反馈,帮助后续教育有的放矢地实施,起到桥梁引导作用。
再次,發挥榜样学生的领雁带动作用。高校应该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的榜样学生、榜样社团事迹进行积极宣传展播,为其提供理论指导和资金支持,并且创造朋辈交流机会,如领雁之星报告交流会等,让榜样学生敢于表达,勇于在价值冲突中挺身而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领雁高飞带动群燕齐飞。
最后,发挥志愿学生的渗透传播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参与实践,通过实践,将理论变为青年大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而这其中,高校学生志愿者的力量不容忽视,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义务讲解员、“三下乡”志愿服务队、社区义工等志愿者队伍,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在学生中间形成一种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贯穿于志愿服务、学生成长始终,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最好注脚。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DJZD18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翁楚歆,许琳祺.校园文化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实践路径构建[J].南方论坛,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