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研究

2020-11-19

生产力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梯度甘肃省指标

(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引言

产业转移对区域间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全球视野看,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产业合作与产业分工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区际产业转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两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的差异,即区域梯度差。区域发展梯度的不同,会导致产业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转移,而产业梯度由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情况,创新能力等共同决定。近年来,东南亚地区部分产业开始向国内回流,中部地区承接的部分产业也正在悄然转出,新一次的大规模产业转移逐渐开始进行。此次产业转移为甘肃省提供了难得一遇的发展机遇,甘肃省应紧抓此次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东中部以及东南亚产业的转移,从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目前,对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研究以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为主,通过建立广义梯度分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或因子分析法对相应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行评价。首先,研究对象包含中部六大城市群(段小薇等,2016)[1]、长江经济带(孙威等,2015)[2]、中西部地区(肖雁飞等,2014)[3]等各个区域或区域中的城市。其次,部分研究则着手研究区域承接医药产业(庄倩等,2018)[4]、制造业(段小薇等,2017)[5]、纺织业(陆亚新,2016)[6]、高科技产业(刘川和宋晓明,2014)[7]等特定产业的研究。再次,部分学者则主要研究产业转移对区域能源消费(李雪慧,2016)[8]、经济发展(陈凡等,2017)[9]、生态环境(任雪萍等,2015)[10]等方面的影响,评估产业转移的效应。最后,部分学者则通过分析现状,为区域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政策建议(刘邦凡等,2015;李俊江和李一鸣,2016)[11-12]。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对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研究角度较为多样,而在方法上主要以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为主。本文通过构建广义梯度分布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梯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甘肃省承接全国其他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以此为基础为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各区域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产业亟需升级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各区域的最前列,其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价格相较其他地区最为昂贵,区域内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亟需通过产业转移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亟需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进行转移,为区域内产业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腾挪空间。

(二)中部地区要素价格攀升,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近年来,中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不断攀升,其逐渐失去了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同时,东部地区对中部各省份的人才虹吸作用不断增强,企业在中部地区招工越来越困难;此外,中部地区经过近年发展,在空间供给上也不具有比较优势。部分中部地区企业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比较优势已经开始出现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三)东南亚国家与国内差异较大,企业难以适应

由于基础环境不同,无法对东南亚国家做可比梯度测算,但从近年来现状看甘肃省对比东南亚国家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上一阶段,部分企业由于国内生产成本较高,将部分生产线向东南亚进行转移。但向东南亚各国进行产业转移也面临诸多问题,首先,东南亚各国的宗教信仰都各不相同,社会风俗与国内有较大差异,造成国内企业难以适应;其次,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企业生产效率地下;再次,东南亚国家产业链完善程度较低,产业转移门槛较高;最后,政策环境对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导致多数企业在东南亚国家出现“水土不服”。因此,部分向东南亚转移的企业已经开始向国内回流。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相比,要素价格低廉,能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与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上涨较慢,并且城市化率较低,随着西部地区城市化的不断进行,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潜力也将得到释放;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我国西部地区的在社会风俗等方面与全国其他地区大致相同,且劳动力素质较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因此也具有明显的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三、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与问题

(一)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甘肃省目前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为产业链招商与产业集群招商,从产业转移路径来看,甘肃省较多应用集群式产业转移和引进关键企业这两种产业转移路径,而在部分优势产业上,则因地制宜地采用引进桥梁企业的产业转移路径。具体来看,甘肃有较多贫困县,其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产业基础都较差,这些县区通常会采用集群式产业转移的路径,集中引入科技含量低,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产业,促进当地收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鞋服制造、日用品生产等轻工业产业为这类县区优先考虑的引入产业。甘肃金昌、白银等地拥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长期以来,金昌、白银的矿产产业,以矿产开采、初级冶炼加工为主,始终处在产业链的底端,不仅当地居民不能从丰富的矿产中收益,反而会严重地破坏当地环境,这些地区则引入大型的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带动产业链的延伸。而兰州等城市,自建国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其地理位置原因造成的信息闭塞、产品难以推广的问题也愈发显著,这种经济腹地发展程度低,优势产业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明显不足的地区,会重点引进桥梁型企业,通过桥梁企业使当地的优势产业能与发达地区合作,进而开拓市场,克服因区位造成的发展瓶颈。

(二)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

目前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甘肃省所承接的企业大多数位于兰州市,这与兰州市作为高首位度的强势省会的结果相一致。除兰州市外,甘肃省其他城市吸引承接产业转移主要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虽然人力资源价格较为低廉,但是依然无法对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其承接的产业与其自然禀赋高度相关。

第二,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全国其他省份对比来看,甘肃省在经济总量、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能力上都低于其他省份,造成甘肃省市场较小,无法对东部地区的企业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影响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入。

第三,甘肃省在承接转移产业的过程中存在项目难以真正落地的情况,在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背景下,甘肃省决策部署发展数据信等十大生态产业,以促进甘肃省绿色崛起,但是这十类产业的发展,对人才、技术、自然禀赋、产业基础的条件要求较高,造成承接的产业难以落地,虽然承接了大量的项目,但是真正在甘肃落户的企业却相对较少,承接产业转移,陷入只见项目不见企业的“项目陷阱”中。

第四,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虽然近年来甘肃省规划了多个产业园用于承接产业转移,但由于园区内基础设施水平较差,配套设施欠缺,并且园区内产业分布不合理等原因,产业聚集效应始终得不到发挥,产业聚集度始终较差,无法形成产业集群。

第五,优势产业开发不足,甘肃省拥有较多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但是长期以来,这些资源都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宣传严重滞后,重工业、石油炼化、风电等优势产业也未进行产业的升级,因此甘肃省的优势产业无法形成吸引力,促进产业的承接。

第六,产业对接比较薄弱,在吸引产业向甘肃省转移时,未考虑到将所吸引产业与本省优势产业进行对接,导致吸引产业转移的经济收益大幅度降低,本省经济的比较优势也未得到有效发挥。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以广义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为基础,选取20 项评估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分为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科教水平、生态环境五类,指标选取如表1 所示。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其对人类活动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因此选取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森林覆盖率三个指标反映自然资源梯度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的财富总量以及生产、消费能力,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本文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八个指标作来反映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梯度;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选取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以及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三个指标反映地区基础设施的梯度;科教水平和生态环境则对产业人才的吸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选取教育经费、R&D 经费等指标反映区域科教水平梯度,选取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反映地区生态环境梯度(见表1)。

(二)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方法

1.模型设定。设定的区域梯度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了20 个二级指标,指标数量较多,因此部分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剔除可能存在的重复或者相关因素,筛选出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广义梯度理论,构建如下区域水平评价模型:

其中Fj为j 省的综合梯度指数,Wi为指标i 的权重,用指标i 旋转后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表示,Fij为j 省的指标i 得分的标准化值。αi为i 指标的方差贡献率。

表1 区域梯度评价指标体系

2.数据来源。根据表1 中构建的区域梯度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2018》为数据来源,查找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并对数据使用极大值化标准处理,使得各指标间具有可比性,即:

五、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实证分析

(一)二级指标适用性评价

本文选用20 个具体指标综合评价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借助SPSS 22对20 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将标准化后的指标分析后发现(见表2),KMO 统计量为0.6,大于0.5的最低要求,Bartlett 球形检验的显著性为0(p<0),适用性检验通过,选择的20 个二级指标能够进行主成分分析。

表2 KMO 与Bartlett 球形检验

(二)主成分提取

一般来说,如果某一项主成分的特征值小于1,就认为该主成分对数据变异的解释程度比单个变量小,应将其剔除。对全国31 个省区市相关指标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进行分析,经过筛选后,方差大于1 的主成分共有5 个,其能够累计解释83.164%的数据变异,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见表3)。

表3 总方差解释

(三)主成分分析

对提取的5 个主成分建立旋转后主成分荷载矩阵(见表4),用来表示主成分与二级指标间的数量关系,其荷载越大,所包含原变量的信息就越多,将荷载系数大于0.5 的指标作为主要指标,将其余指标作为非主要指标进行舍弃。从表4 中得出,主成分F1 方差贡献率为40.21%,其在地区生产总值(0.962)、进出口总额(0.814)、R&D 经费(0.952)、R&D 强度(0.766)、教育经费(0.94)、专利申请数(0.931)等指标上荷载系数大于0.5,其主要反映各省区市经济总量情况,将主成分F1 设定为经济总量因素。

主成分F2 方差贡献率为21.15%,其在人均GDP(0.897)、人均可支配收入(0.941)、人均财政收入(0.963)、人均消费支出(0.952)、消费水平(0.937)、公路里程(-0.638)指标上荷载系数大于0.5,其主要反映各省区市人均经济状况,将主成分F2 设定为人均经济状况因素。

主成分F3 方差贡献率为9.207%,其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0.55)、人均水资源量(-0.744)、铁路营业里程(0.6)、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0.551)等指标上荷载系数大于0.5,其主要反映各省区市基础设施情况,将主成分F3 设定为基础设施因素。

主成分F4 方差贡献率为6.608%,其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866)等指标上荷载系数大于0.5,其主要反映各省区市生活环境情况,将主成分F4 设定为生活环境因素。

表4 旋转后主成分荷载矩阵

主成分F5 方差贡献率为5.989%,其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0.539)、森林覆盖率(-0.864)等指标上荷载系数大于0.5,其主要反映各省区市环境保护情况,将主成分F5 设定为环境保护因素。

利用公式Fj=∑WiFij计算各地区的综合评分,并结合评分对全国各省区市在各主成分以及综合情况进行排名(见表5)。

通过各区域的梯度综合评分可以发现上海、江苏、广东、北京等发达地区的梯度分数最高,中部、华北等区域处于全国的中间位置,而山西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等西部地区以及边疆省份的排名普遍靠后,而海南省与西藏自治区的综合评分则位于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末尾。

甘肃省在经济总量(-0.75)维度上排名为29,人均经济状况(-0.50)维度上排名为21,生活环境(-0.31)维度上排名为25,环境保护(0.03)维度上排名为16,均处于全国31 个省区市的中后位置。仅在包含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水资源量、铁路营业里程、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等指标的基础设施维度排名较为靠前(第9 名),这可能与甘肃省人口数量较少,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资源相对丰富以及在改革开放前作为重要的工业和能源省份,国家建设了大规模的铁路、职工医院等基础设施,并基本保留至今有关。在综合评分上(-0.41),甘肃省的排名为第26 名,排名也较为靠后,表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同时也表明其拥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表5 中国各省区市梯度综合指数排名

(四)梯度分析

为更加直观地展示全国各区域的产业梯度状况,将全国各省区按评分做统计图,如图1 所示。

图1 中国各省市区域梯度图

全国各省区可以大致分为4 个梯度(见表6)。可以直观发现,上海、江苏、广东、北京、山东、浙江六个省市位于第一梯度,其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情况、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来看处于全国的最前列。天津、辽宁、内蒙古、河南、河北、湖北、福建、四川、安徽、安徽、重庆这十一个省区位于第二梯度,这些地区除四川、重庆两个省区外,其余均位于东部或中部地区。第三梯度包括山西、陕西、新疆、江西、宁夏、黑龙江、贵州、青海、甘肃、云南、广西、吉林十二个省区,其主要为西部以及东北省份,分布范围相对较广。而第四梯度则包括海南、西藏两个省区,其均为边境省区。

表6 全国各省区市梯度划分表

由此可见,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梯度分布,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区经济实力较强,在全国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中部地区,东北、华北地区发展相对不足,而西部省份、边境省份则大都处于较低的梯度。因此,西部地区承接来自东部大部分地区的产业转移,是产业转移的大势所趋。其中,甘肃作为第四梯度中的末尾承接产业中转移速度最快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尤为凸显。

六、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近年来,新一轮的大规模国际产业转移正在进行之中,此次产业转移的原因主要分为三点。首先,经过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其要素成本不断上涨,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将附加值低的产品生产工序转向中西部地区,以及印度、越南等人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其次,近年来我国中部地区劳动力、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大城市以及发达地区迁移,其也出现了产业向外转移的趋势。最后,由于印度或东南亚国家的文化、社会习俗、法律、宗教等情况与国内存在着较大差异,使向这些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难以适应,部分转出产业开始向国内回流。

2.甘肃省目前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为产业链招商与产业集群招商,从产业转移路径来看,甘肃省较多应用集群式产业转移和引进关键企业这两种产业转移路径,而在部分优势产业上,则因地制宜采用地采用引进桥梁企业的产业转移路径。但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承接的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少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造成吸引力较弱,项目难以真正落地,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优势产业开发不足,产业对接比较薄弱等问题亟需解决。

3.综合来看,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整体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呈现东部梯度高,中部次之,西部低的态势。甘肃省位于第三梯度的中下游位置,要素价格较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均较为丰富,同时甘肃省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是对“一带一路”输出的重要节点,陆上丝绸之路近1/4 在甘肃,其对东部、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以及东南亚产业的回流都具有较好的承接能力。

(二)对策建议

1.利用自然禀赋、发挥自身优势。遵循比较优势的结构变迁,在禀赋结构的约束下选择最优的生产方式。甘肃省具有自然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巨大的先天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甘肃省应利用好这些优势,推动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落户甘肃。在此基础上,发展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加工制造、贸易物流等产业,推进打造优势产能和先进技术,进一步拓展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的深度,发展更高层次的经济。

2.落实人才政策,缩小人才缺口。甘肃省应围绕产业优势和民生项目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吸引和补充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人才,缩小与发达地区的人才;并进一步完善政策,创造便捷的生活环境,着力留住用好本土人才,着力满足人才的发展需求,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

3.加大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维护企业家权益。应保护好企业家的财产权、自主经营权等,不能随意干预企业依法经营活动,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支持企业家保护自身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成果。落实好国务院减税降费改革,免除各类行政费用,同时协调各部门对承接企业高管团队的社保费用进行部分减免,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对于优秀管理人才的吸引力。

4.选择承接产业,发挥本地现有优势。充分利用西北地区土地使用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重点承接环境污染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扩大就业规模,发展地方经济,解决脱贫攻坚、土地闲置、留守人口等社会问题。在引进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发展有地区优势的特色产业、新兴产业,达到双线共同发展的效果。

5.优化创新创业氛围,提升服务意识。首先,政府应当优化对企业家的服务,建立健全各部门与企业家的沟通交流机制、政策宣讲机制,做到对企业的帮扶制度化常态化;其次,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家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和管理创新,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力;最后,甘肃省应当对标南方发达地区,着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系统性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完善政策细则,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猜你喜欢

梯度甘肃省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一个带重启步的改进PRP型谱共轭梯度法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一个具梯度项的p-Laplace 方程弱解的存在性
最新引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