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学生在三语习得中的元语言意识发展研究
2020-11-19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张 乐/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一、概念和定义
第三语言习得简称三语习得(Thir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在二语习得的基础上随着语言迁移理论而衍生出的新的语言学研究课题,指的是学习者除了母语和已经掌握的第二语言之外,开始接触和学习的第三种或多种语言。早期研究中重点在于三语习得现象、影响三语习得的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我国三语习得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针对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语言、汉语习得基础上培养外语人才的三语习得研究成为热点,据粗略统计我国三语研究的文献中围绕少数民族学习英语的将近80%,可见少数民族三语习得是当前较为热门的语言课题。
元语言意识是认知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的是学习者对语言本身的客观和主观认知。从本质上而言,元语言意识是一种语言能力,西方学者对此研究较多,Cazden认为元语言意识更加强调语言的形式,是关注语言形式的一种特殊语言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不同,不是能够轻易获得的。Tunmer等人认为元语言意识指的是对口头语言特征进行反应和控制的一种能力,将语言现象应用到思维中,并非单纯地产生句子。Cummins的定义是审视语言时打破语言原有的含义,突出语言形式,简单来说是将元语言意识当成一种特殊的分析语言输出的能力[1]。从概念和定义上来看,西方学者对元语言意识的定义都强调语言形式和语言的运用。
语言学中对三语习得的研究涉及到早期三语行为、三语习得的根源、三语中的语际迁移内容等。研究元语言意识是早期三语习得中的重要内容,三语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元语言意识,元语言意识能反思语言的特征和功能,更能内化到语言上依循语言规则形成句子。
阈限对双语者的认知影响因素进行理论解释,提出了双语中的两个阈限水平,其一是儿童所要达到的最低水水平,避免受到双语的消极影响,其二 是儿童达到最高的水平,提升双语习得中的积极效果。只有在两者的中间范围内,双语儿童的双语认知水平才能凸显优势,并通过双语学习提升正面认知和思维。在我国少数民族母语-汉语-英语的三语习得范围内,充分利用三语习得发展元语言意识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培养出英语水平和英语思维双优的三语人才[2]。
二、内蒙古学生三语习得中的元语言意识研究
本次研究参照元语言意识量表,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的200名蒙古母语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将研究对象按照母语水平、汉语水平进行分类,其一是蒙古语熟练,汉语水平低的单语者,其二是蒙古语比汉语水平高的不平衡双语者,第三是蒙古语和汉语水平相当的平衡双语者。以Pinto量表对研究对象元语言意识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进行调研。
(1)语音意识。对三类受试者的语音意识进行分析发现差异性较为明显,总平均数记为M3.4187,SD为4.6729.平衡双语者最高,学习英语后M为10.7215,SD为4.2875。单语者和不平衡双语者最低。在经过两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后,平衡双语者的语音意识提高较为明显,不平衡双语者和单语者的提升不明显。
(2)词汇意识。本模块的研究内容包括词义辨析、词汇搭配和构词方式等。不同组的词汇意识差异也各有不同,总平均数M为5.4319,SD为7.1345。平衡双语组数值最高,M为23.5792,SD为5.7258,其次是不平衡双语者,单语组的数值最低,M为0.8701,SD为1.8792.可以看出双语者比单语者的优势较大,平衡双语者的优势又较之不平衡双语者优势明显,并且优势存在较大的梯队差异。
(3)句法意识。主要包括句型结构分析、句子修改转换、句义辨析和句法语法等测试。总平均数M为13.1056,SD为6.8926.平衡双语者的测试数据为M23.4901,SD4.5982。相对于不平衡组学习英语后的句法意识明显提升,不平衡组在接受英语教学中的M值提升并不明显,这表明蒙古语、汉语的基础句法意识对英语句法意识的提升作用非常显著。
(4)语用意识,语用学概念中,语用意识指的是自觉、反思和显性知识。强调的是在具体场合中,结合特定的言语社区遵守并恰当地运用该社区的规则性和规范性语言知识。本次调查中,单语者的分值最低,非平衡双语者在第二维度上,平衡双语者为第一维度,M23.459,SD5.682.表明双语者和单语者相比有明显的语用意识优势,而平衡双语者又比不平衡双语者的语用意识优势要强,从总体上内蒙古学生在从单语、双语再到双语的习得过程中,语用意识在逐渐增强的,语言的数量和语用水平提升语用意识上作用较大。
三、结论分析
双语水平调查结果和内蒙古多个大学的调查对象接受英语教学后的调查结果相结合,得出结论如下:
(1)总体上来说,双语者的元语言意识比单语者要有明显优势,而双语者内部,平衡双语者的元语言意识拥有绝对优势,即在蒙古语、汉语都比较熟练,并且水平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学生在接受英语教学后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元语言意识都会得到显著提升。平衡双语者具备较为熟练的蒙古语和汉语水平,尤其是汉语水平较高在英语习得中能够尽快建立起元语言认知,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语言能力,由此可以推断出蒙古语、汉语和英语的习得阈限中发挥效应,就是在汉语 、蒙古语双语水平都在第二阈限上汉语对英语习得的助力较大[3]。
(2)不平衡双语者和单语者在语音意识上同平衡双语者的差异较大,结合内蒙古大学蒙古母语学生的语言迁移结果研究,单语者和不平衡双语者由于汉语水平较低,蒙古语处于绝对优势中,在英语习得中蒙古语有更大可能迁移到英语习得中,发生蒙古语对英语的负迁移,最常见的负迁移是语音中英语发音有明显的蒙古语特征,可以说蒙古语的语音负迁移较为明显,从认知角度分析,单语者和不平衡双语者的语音意识、语音策略和语音加工能力都存在劣势,因此建立在蒙古语的基础上激发了不恰当的认知程序产生负迁移。
(3)英语习得中,只有蒙古、汉语双语平衡的学生才体现出优势,按照语言认知理论,双语者比单语者在语言认知上更有潜力,但是对比汉语单语者的英语水平可知,蒙古母语区学生的英语习得水平更低,结合研究发现,不平衡的蒙古、汉语双语者在英语习得中并不占优势,因为汉语水平低,而蒙古语能力远超汉语能力,基于语言控制理论分析,不平衡双语者没有足够的条件推动语言认知能力发展,在语言控制上不占优势,从单语者过度到不平衡双语者再过度到三语习得中,各项的元语言意识并没有随着语言习得的增多而展现出在意识和认知上的进步。本次研究中,对参与研究的学生的汉语成绩进行分析,发现汉语水平差的学生普遍英语水平差,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出现蒙古语母语对汉语造成负迁移导致英语水平不高的现象,同时对英语的负迁移也进一步增加了学习英语的难度。而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汉语水平也较高[4]。这表明这些学生具有较高的元语言认知水平以及对语言的控制加工能力,三语体系中蒙古母语并没有对汉语、英语造成严重负迁移。所以平衡双语水平能有效提升元语言意识的提升,双语水平高会带动第三语言或多语言控制加工能力的培养。
总之,元语言意识在学生的多语习得中至关重要,语言系统是互相依存和渗透的,语言属性也是互相作用和迁移的,多语者的语言系统能融合为一个整体,新的语言习得能提升语言系统整体质量,让元语言意识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