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体验的初中生物课堂情境的设置
2020-11-18陈刚梅
陈刚梅
【摘要】在初中生物体验式课堂,尝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去体验,系统地构建知识体系,不断完善自我,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情境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1-135-02
体验式教学是将生物学科知识与活动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体验,从而达到新知识的生成和构建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体验式课堂,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去体验,系统地构建知识体系,不断完善自我,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设置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1.利用视频创设教学情境
成功的情境设置需要通过更直观的方式来展示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能把简单沉闷的教与学融入到快乐轻松的学习情境当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
案例1:在“鸟类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教学中,教师播放视频:杜鹃鸟的繁殖。提问:视频中拍摄的是鸟的什么行为?视频中的主角有两个,一只成鸟,一只杜鹃鸟的幼雏,看完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很好奇为什么杜鹃鸟要把其它的鸟蛋一个个推出去,教师再播放完整的杜鹃鸟繁殖视频,提问: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视频中所展示的杜鹃鸟的繁殖行为属于什么行为?鸟类的繁殖行为一般包括哪些?哪些是鸟类都有的繁殖行为?鸟卵为什么可以孵化出小鸟?引入新课。
案例2: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一节教学中的课堂小结环节,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大课间的录像,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一些反射活动。例如:学生听到音乐声后开始跳绳或蹲下、某些学生在教师的注视下加快跳绳的速度、学生看到对面同学的跳绳接近自己头部时侧头躲避或眨眼……,分析同学们的这些反射行为中哪些属于非条件反射?哪些反射属于条件反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神经系统就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的反射活动来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利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生好奇好动、认知来源偏于感性,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以契合初中生心理兴奋点、关注点的形式,通过实物设置问题情景,将学生的状态融入教学中。
案例1: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后,进入活动1:唾液分泌反射(吃梅分泌唾液、看梅分泌唾液)。准备一些杨梅,请几个学生上来品尝,询问:在吃梅的过程中有没有分泌唾液,下面的同学有没有想吃,流口水的?教师指出其实在这个活动中有两种不同的反射过程:吃梅分泌唾液、看梅分泌唾液。然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反射?神经系统是如何通过每一个具体的反射过程来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呢?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这样的设计可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导师,教师在设置情境时,可在充分分析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案例1:在“遗传和变异”这节课我准备了班上几位同学小时候的照片和他们家长现在的照片,课堂在猜猜“谁是我的娃”的活动中开始了,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生活照片,感叹遗传现象的神奇,我顺势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轻松导入新课: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他们亲子之间除了相似外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4.利用情景剧创设教学情境
情景剧既可以让参与的学生在编写表演剧本时能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又可以让观看的学生在同伴风趣幽默的表演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情景剧的表现形式,可根据剧本内容的长短以及教学内容的多少,采用现场表演或提前录制视频的方式进行。
案例1: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节课中安排学生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本组所表演的情景剧的信息,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出表演剧本,排练好,提前录制好视频。课堂上,进入知识点“微生物与医药”的学习时,在“医药知识讲解”小组完成知识点的介绍后,提出:生病了有的人自己去买头孢之类的抗生素吃,认为这样的药有效又神速,你觉得这样的治疗方法合适吗?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会带来什么影响?对于抗生素我们该怎样对待?然后让学生观看“明月清风”小组关于抗生素知识的情景剧,学生通过观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使用抗生素的误区,再根据剧情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的利弊。进入知识点“微生物与食品”的学习时,在“馒头”、“泡菜”、“酸奶”小组完成知识点的介绍后,引出这些食物都含有丰富的营养,不单单我们喜欢,引起食物腐败的微生物也喜欢,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防腐?然后播放“家有儿女”小组录制的“防腐”情景剧,着重介绍在日常生活中用保鲜袋(或保鲜膜)以及冰箱对新鲜蔬菜进行保鲜的原理。通过观看学生轻松搞笑的表演,让学生掌握防腐知识。
5.利用音乐创设教学情景
好的环境氛围有助精神放松,提高学生兴趣,有助学习目标的达成。要创建好的环境氛围还可以借助音乐帮忙。
案例1:在“植物的生殖方式”一节的教学中,用一首轻快的歌曲“小苹果”来导入。提问:苹果在生活中很常见,那么,苹果是怎样繁殖的呢?生产中有什么更合适的方式繁殖苹果吗?从而开始植物的生殖方式的学习。
案例2:在“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一节的教学中,进入知识点“关注食品安全”的学习时,用一首带着黑色幽默的歌曲《食品安全版心太软》引入。这首歌揭示了一些食品安全的危机,让学生意识到课间爱买的各种零食和放学后在小摊上买的廉价零食可能存在著安全隐患,以后应该养成怎样的饮食习惯。
6.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景
体验式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同时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会更深一步。为了能及时检查学生做实验的情况,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和这些实验涉及到的知识用照片或书面的形式表示出来,在课堂上教师可展示几位学生的成果,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产生认知的冲突,从而对这节课的内容产生探索的欲望。
案例1:在整合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及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中,学生按照校本实验书的要求提前一周在家里完成,每天观察并拍照上传到班级微信群。实验的步骤如下:⑴取五个一次性杯子。分别编号,这五个杯子内各放入10个绿豆种子(或其他种子),①号杯加入较多的水(水加到杯子的一半处),②号杯不加水,③~⑤号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水将种子刚刚淹过)。①~③号杯放在光下,④号杯放入电冰箱内,⑤号杯放在黑暗的环境里。每天观察,连续6天。⑵每天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连续6天,把结果记录在表格内。⑶取一個放鸡蛋的塑料盒(或用一次性杯子),每天在一个小格内放入8个绿豆,加入适量的水至刚好淹过种子,连续6天。每天进行观察,并及时添加水以保证种子一直处于适量的水中。想一想:⑴比较①和③的结果,你认为种子萌发需要 。(同时:①号杯的种子浸在水中,不缺水,缺少什么条件?)⑵ 比较②和③的结果,你认为种子萌发需要 。⑶比较④和③的结果,你认为种子萌发需要 。⑷比较⑤和③的结果,你认为种子萌发需要 。⑸ 比较⑤和③的绿豆幼苗叶子的颜色,你认为叶绿素的形成需要 。⑹ 反思:你的探究活动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以上是我在体验式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体验”,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亲身动手实践,积极探究,引发学生思考和感悟,在认知和情感层面获得双重体验。课前每一个活动我要自己先体验,有的活动还需要生物兴趣小组先尝试,找出最佳活动材料,优化活动流程,对每一个活动都要做好各种预测,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在活动中,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则需要老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素材(如教具、视频等),根据教师设置的有梯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教学是一门艺术,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让自己的课堂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体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实现师生共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徐岳敏.运用体验式教学激活生物课堂.生物学教学,201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