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2020-11-18何西兰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1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何西兰

【摘要】本文先闡述了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又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展开讨论,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1-006-01

引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悠久的历史中,包含了古人的诗情画意与智慧结晶。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糠,从而发现我国的民族闪光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只注重知识点的教学,对于一些诗文教学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学生则像知识的接收器,十分被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诗文都属于文言文,所以需要教师的精心翻译。

(二)学生方面

首先,很多学生对诗文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认为学习诗文作用不大。其次,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重视,认为它离现代太过久远,而且诗词和白话不同,学生极难看懂,教师还让他们死记硬背,所以古诗文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三)教学方面

中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前,也接触过文言文,但是都是一些简化的,但是步入初中以后,古诗文便和小学时有很大的区别,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低。而且在教学上,语文教师提倡学生死记硬背,认为这样学生便可以掌握,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范围,因此,教学效率较低。

二、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语文是一门实践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所以说它与生活密不可分。而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将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古诗文掌握。例如:在学习蒲松龄的《狼》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讲狼这种动物的小知识,由此引入教学,然后课文讲解完以后教师再将文章的生活意义告诉学生,指的是无论狼再怎么狡猾,但是也会被人的智慧和勇敢所战胜,使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也能教会学生做人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结合背景理解古诗文

古诗文的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如果教师直接导入教学,那么学生要么就是听不懂,要么便是没有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将诗文的背景对学生讲解,然后再带领学生进行文章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也能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部编版教材中的《渡荆门送别》这一古诗时,教师给学生讲这首诗的背景是,李白青年时期时出蜀到荆门赠别家乡所创作的作品,这也是他第一次离开故乡游走列国,并准备实现理想抱负时所散发的那种不舍之情。

(三)强化情感体验

诗人在作诗作词时不仅有当时的背景,还有他们所寄托的情感,并通过反复的琢磨所著,所以教师在带着学生进行学习时,要走进作者的思想当中去学习,从而感受诗中的情境。例如:在学习杜牧的《赤壁》这首诗时,教师给学生先讲一讲什么是赤壁之战,将赤壁大战那种辉煌的情景描述出来,然后再告诉学生杜牧当时路经这个曾经著名战场时有感而发,但也透露出诗人一身才学却无用武之地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了解历史,并产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从而提高他们的民族意识。

三、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的作用和意义

(一)满足了新课改对于语文工作的要求

语文科目是一种教学工具,同时也是所有科目教学工作的重要辅助条件,因此学生学习语文不只是要学习语言文字、背诵课文,还要能够理解语言文字的意思。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很多的诗词知识,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应用语文这个工具,要明确自己需要掌握什么内容、如何学习、怎么样才能学习得更好等,掌握了语文知识,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改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要求可以得知,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让学生能够灵活有效地应用古诗词,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审美价值观以及鉴赏能力。如果想要达到新课改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要求,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语文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到古诗词教学过程当中,这是教学历史上的改革。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根本教学依据,这样学生学习的古诗词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风格。而且教学工作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相比较机械的教学方式,更能丰富学生的思想,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二)引导学生具有民族气节

古诗词是作者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产生的一种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但要让学生认知和理解古诗词的内容,还要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民族气节。在教学方案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学生就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远大抱负以及民族情怀,并能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势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比如作者在乱世所创作出的一些诗词作品中能够体现出作者对乱世表现出悲愤的心绪,对和平和幸福生活更加地憧憬和向往;还有一些作者在盛世创作出的作品能够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珍惜。无论是乱世还是盛世时期的作品,都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认知民族自豪感,并形成自身的民族气节。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上下五千年传承的文明古国,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并从历史中正确的认识传统古诗词文化。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将自身的教学经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材以及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措施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绍艳.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方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1):186-187.

[2]欧阳芸.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策略[J].考试周刊,2017(21):119-120.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