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孤独》马孔多命运与女性命运的同构性研究

2020-11-18甘霖

北方文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研究价值百年孤独

甘霖

摘 要:《百年孤独》作为世界性文学名著,不仅在国外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而且在中国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为深入探究《百年孤独》马孔多命运与女性命运的同构性,本文从引言入手,对《百年孤独》文化研究价值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解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剖析了他者的建构与不能正视自由。

关键词:《百年孤独》;马孔多命运;女性命运;同构性;研究价值

一、引言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向我们阐释了一个地域和民族从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导致布恩迪亚家族与马孔多灭亡的原因可以从内外两个层面来解析,内在原因是自身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异化影响;外在原因主要是外来文明对其入侵。在整个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女性对于布恩迪亚家族来说是其整个民族地域发展的缩影,她们会受到来自男性以及外来文明双重他者文化的重要影响,从而产生异变,这更能显现出马孔多这一民族的特征。他们对于外来文明渴望过、妥协过,甚至反抗过,这都极大的彰显出这一民族具有超强的自我欺骗与自我安慰能力。女性在这里被看作是相对于男性的存在,存在的价值就是服务男性,所以男性一直是社会的主体,而女性就被称之为“他者”[1]。当然,这里对“他者”的定义并不是女性自我定义,而是一种被迫性的自我定义,从中可以看出女人所处的地位是极其被动的,长期处于一种被压迫、被剥削的状态,再加上自身逃避的心理机制,使女性异化、迷失自我,可以说她们不仅仅是受害者,更是同谋者。马孔多的灭亡同女人成为“他者”的悲惨命运可以说如出一辙,本身扮演着受害者和同谋者的双重角色。

二、《百年孤独》文化研究价值

《百年孤独》作为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国外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而且在中国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通过研究这本经典著作我们可以知道,其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更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可能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与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但是却用非常朴华无实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可以说,这本巨作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史,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悲惨而令人怜惜的命运。时间是最公平的,也是最无情的,没有人能够逃脱时间对他们的影响。《百年孤独》这本著作向读者介绍了一个曾经非常辉煌的民族和地域最终走向衰亡的点点滴滴,不仅非常引人深思,而且具有很大的视觉冲击性,值得现代人思考。但不可否认地是,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不可能通过人为因素的干扰而改变它们必然灭亡的命运,只能拼命挣扎,减缓走向消亡步伐的速度。当然,造成布恩迪亚家族与马孔多灭亡的不仅有外在原因,比如外来文明的入侵,同时也有自身受到外来文明异化的内在原因,而在很多研究者眼中,其自身遭受外来文明异化的内在原因更具有说服力。

在当时的年代背景下,布恩迪亚家族中的女性其实就是那个年代整个地域发展的缩影,而对于布恩迪亚家族的女人而言,她们必须要面临周围男性、外来文明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最终产生的异变可想而知。当然,从本质上来讲,马孔多民族特征比较特殊,因为在面对那些良莠不齐的外来文明时其不仅非常渴望获得,而且也进行过一些抗争,甚至还有过妥协,因此向我们展示出了非常明显的而且截然不同的两重性,同时也表现出其自我安慰的与自我欺骗的心理。重男轻女思想并不是单单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在西方国家同样也有。女性总是被认定为其相对于男性而存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男性,那么女性就变得非常渺小,而這往往是女性被逼迫而屈从的结果。在面对男性时,女性总是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位置,再加上很多女性长期受到一些男尊女卑的消极思想影响,所以其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和成为物的意图使她异化、迷失,从而使她的超越性陷入内在性之中,使她不仅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同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布恩迪亚家族与马孔多的灭亡如同女人成为他者的悲剧命运一样,本身就扮演着一个双重角色,不但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受害者,同时也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那就是压迫女性的同谋角色[3]。无论是在体能上还是在家庭地位、社会地位等方面,与男性相比,女性都属于弱势群体,虽然现代人重男轻女的思想逐渐被淘汰,但是女性的一些先天不足就决定了很多时候她们在与男性竞争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三、他者的建构

从古至今,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存在,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这种思想逐渐被弱化,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重男轻女思想已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彻底消失不见。在很早以前,女性总会被看成是一个相对的个体存在,存在的价值就是服务男性,所以男性一直是社会的主体,而女性就被称之为“他者”。当然,这里对他者的定义并不是女性自我定义,而是一种被迫性的自我定义,因为男性已经将自己判定为主体,而那么对于女性而言她们自然而然只能将自己称之为“他者”。除此以外,由于男性和女性本身就处于相关对立的位置上,所以女性就被界定为客体,确认为他者,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第二性。按照大自然的生存定律来讲,每个人都应该生而平等,不应该明确界定为主体、客体,但实际上,就像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般,男性本身就具有更为明显的生存和竞争优势,所以这就导致他们更习惯用主体来给自己下定义。从本质上来讲,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其都应该作为自由与超越来确定位置,但是对于男性而言,他们总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压抑女性,甚至连一丁点女性大翻身的机会都不会留给女性。这就导致有些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打算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和地位时,只能从男性的目光中折射自身,并且从男性在她周围建成的“地狱”之中重新认识自己,而经过重重努力以后她们会发现,原来无论自己做出什么样的努力,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始终处于一种被压迫、被剥削的状态。如果单纯地从男女性别的角度来讲,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其实他们都是他者,只不过从男性的角度来讲,女性并不会成为主体,而只能是客体、他者、第二性。很多时候,男性为了避免他者喧宾夺主,对他们的主体身份带来威胁,那些女性就只能默默承认自己是他者,并逐渐向这种被看成第二性的观点屈从。然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渴望获得尊严与自由,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被男性压迫的女性群体,她们更渴望自由、渴望能得到男性的尊重。

作品中的女性代表之一,蕾梅黛丝·摩斯科特在长大成人以后嫁到了布恩迪亚家,并且在这个家里就像是一个天使那样洁白无瑕,尤其是她那种谦卑、缄默、逆来顺受的性格使她为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的欢声笑语,也让家人对她非常得满意。所以可以说,正是由于蕾梅黛丝的出现才使这个家庭充满了欢快的气息。作者在描述蕾梅黛丝时用了很多赞美的辞藻,可以说她向读者证明了欢乐可以传染的道理。总而言之,蕾梅黛丝的积极心态让周围的人也感同身受,其青春的活力照耀着整个屋子,就像生机盎然的和风吹过秋海棠长廊一样生机勃勃。蕾梅黛丝是一个非常活泼可爱的少女,在丽贝卡与阿玛兰妲激烈争吵时只有她敢从中周旋,这从侧面彰显出了她在这个家庭中的受欢迎程度,也表示家里其他人都非常喜欢她、宠溺她。蕾梅黛丝并不是一个花瓶形象,其不仅活泼开朗、惹人喜爱,而且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自己善良的心。比如,她担负起照顾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繁重任务。奥雷里亚诺就坦言,正是由于蕾梅黛丝的欢声笑语和开导,他才看到了生存的意义。蕾梅黛丝符合那个时代男性的审美标准,也是当时男性心中最渴望得到的女性伴侣形象。这是因为蕾梅黛丝就像是一个物品,确证着男人作为主体的存在和地位,她隶属于男人,屈从于父权和夫权,从不被允许有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当然,如果深入解读作品中蕾梅黛丝的形象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之所以创造蕾梅黛丝这个形象是为了展示有些女性也可以赢得家庭地位,可以反客为主,成为男性的领导者。相反,作者就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似乎完美的形象让读者明白什么是父母之命、什么是嫁夫从夫。从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摩斯科特和布恩迪亚两个家族本是敌对的两方,但是为了加强两个家族的政治交往,蕾梅黛丝就成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而且她的父亲从来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而蕾梅黛丝也放弃反抗,最终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奥雷里亚诺。虽然她并没有在婚礼上大吵大闹,而且还为奥雷里亚诺生儿育女,表现得落落大方,婚后更是全心全意地照顾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并充当“和事佬”的角色努力调和家族内部矛盾,但是这种被美化的女性形象只是为了带给读者一种错觉,那就是女性的地位似乎被抬高了。但实际上,这是为了降低人心,即使是她在家很受欢迎,但在男性心目中蕾梅黛丝依然被看成是一个物件,一个被美化、理想化的物件。所以我们可以说,蕾梅黛丝就像是男性与女性二元对立观点的牺牲品和受害者。

四、不能正视自由

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自由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获得自由而只能做一只金丝雀,那么他们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从本质上来讲,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沦为“他者”并走向灭亡的悲剧命运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因为他们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同时也为那个时代带给女性的压迫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实际上他们扮演了受害者与同谋的双重角色。环境不仅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而且也会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与地域限制。而马孔多就是因为地理位置的限制才深陷这片就像是牢笼一般的丛林之中。就马孔多的地理位置而言,向东是连绵不绝根本无法穿越的一座座大山,而向南却是永远被绿色植被覆盖着的泥潭、大沼泽,所以这就制约了它的发展。马孔多就像是一个被扣在盆子下面的一块区域,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努力都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更无法与外面思想开明的世界接触。人们常说山的那边是海,有些人会尝试着翻山越岭去寻找山那边的大海,而有的人会半途而废,根本不能找到那个无边无际的大海;而有的人在看到那一座座连绵不绝的大山时连寻找大海的勇气都不敢有,只能是蜷缩在马孔多这片不毛之地自生自灭,这同时也注定了他们拓展自己和开始新生的地方就在此,同时也是他们限制自我和结束生活的地方。

在现代文明进入马孔多这片思想落后的不毛之地之前,没有一个人的年龄达到三十岁,更没有死过一个人,这似乎是向读者展现马孔多人的天真无邪,但实际上,作者更想向读者传达出的思想则是这些马孔多人的愚昧无知、思想落后的悲哀。历史具有很大的价值,而布恩迪亚家族与马孔多在面对历史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一味地逃避,而不是正视历史,通过借鉴历史不断建设一个更加文明、更加前沿的社会环境[4]。现代文明思想的闯入给了他们当头棒喝,使当地很多人产生了追求自由的想法,但是这些外来的现代文明对当地落后文明形成的冲击却导致他们对文化缺乏归属感,而当他们经过努力获得的自由越来越多时却对自身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怀疑,孤独感也越来越强烈,所以他们错误地认为自由其实就是他们生活的负担,应该彻底摒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似乎已经没有配套的力量与方法来构建自己的现代文明,所以只能用逃避自由的方式来寻找心灵的慰藉。不能正视自己就不可能给自己精准定位,而一味地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必然不利于他们的生活,也根本不能打破他们当前落后的生活状态。

当听到有三千多同胞因为罢工而被政府无情地进行屠杀时,马孔多人居然会盲目相信政府的谎言,相信马孔多从来没有死过人,而且还不相信死里逃生的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亲眼看见的真相。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不知道是应该将马孔多民众的这种心理称之为单纯、天真还是说他们就像是一个个玩偶、行尸走肉,任由政府随意摆布。大屠杀发生以后,倾盆大雨就像是为这些三千多无辜工人流下的眼泪一般。大雨之后,不仅血迹被冲得一干二净,而且那罪恶的气息也没有了,最终留下的只有那三千多无辜工人的冤魂。而这些无知的马孔多民众却不愿意或者不敢面对事实、承认事实,似乎并没有感觉政府在这场屠杀中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而自己变成了将自己同胞屠杀的刽子手帮凶。不能正视自由只会让自己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位置,尤其是在外来文明不断涌入马孔多本土的情况下,当地民众表现得更加不知所措。自从那些外来文明进入马孔多以后,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马孔多民众的思想和灵魂,在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交锋的过程中,马孔多民众变得越来越迷失,越来越迷茫,最终沦为不同性质文明交锋的牺牲品。文明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事物,但是如果一味地逃避正确的文明而选择那些落后、闭塞的落后乃至错误的文明,那么无疑会让他们变成一个个行尸走肉。就像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人血馒头”一般,那些行尸走肉其实就像是当时政府的玩偶一般,很容易被政府所迷惑,不仅对自己的同胞被无情地迫害非常冷漠,而且还相信那些落后的思想,变成了政府迫害同胞的帮凶。从家族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被绑在树下死去到第二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的战争失败以及之后的家族成员,虽然他们对那些外来文明进行了反抗,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最终选择的是妥协,而不是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姿态进行抗争。可能是为了寻找心灵上的慰藉,他们总是喜欢重复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动作,将自己封锁在他们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围墙之中。比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困在作坊里不停地制作和销毁小金鱼,阿玛兰妲不分昼夜地缝制自己的寿衣。读者就是通过从细节上描写这些小人物的点点滴滴来展示他们宁愿选择这种与世无争、“安居乐业”的方式来保证自己能远离那个令人恐惧的外部世界,成为一个“套子里的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人都渴望自由,但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当时的那个地域条件下,即使他们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但实际上他们就像是一个个坐井观天的青蛙一样,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外面的景色有多美,只能龟缩在马孔多这片愚昧无知、缺乏人情味的地方。对于马孔多民众而言,他们最应该做的就是睁开眼睛看世界,将追求自由当成是人生的目标,而不能为了避免受到外来文明的侵染而选择逃避问题、逃避自由,最终只能像自己的祖祖辈辈那样成为马孔多的一抔黄土[5]。

参考文献

[1]王诗涵,朱媛.论《百年孤独》女性命运与马孔多命运的同构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03):199–202.

[2]秦为忠.从文化碎片到精神迷离——谈《百年孤独》中孤独的症结[J].湖北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49–52.

[3]李玉瑶.在凄美中凋零的花史——浅析《百年孤独》女性形象[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1):30–34.

[4]马丽娜.《百年孤独》:文学视野中的另一种现实——解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6):90–91.

[5]周笑盈.灵魂深处的孤独——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29(01):84–87.

猜你喜欢

研究价值百年孤独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现状及价值分析
两个人的“百年孤独”
中日文化交流中往来物的研究价值
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