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中的青春“物哀”

2020-11-18钱滢

北方文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物哀战争青春

钱滢

摘 要:陈河的《外苏河之战》以抗美援越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群青春年少的士兵战死沙场的悲壮故事。小说笔调真切感人,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述达到共情的效果,这和日本“物哀”的美学观念有相通之处。

关键词:战争;青春;物哀;《外苏河之战》

陈河的《外苏河之战》将情感融入对故事的叙述中,试图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真实感受唤起读者对这段历史的感知,达到“物哀”的效果。“‘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诗学、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1]“物哀”本是因《源氏物语》产生的文学思潮,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物哀与‘知物哀就是知人性、重人情、可人心、解人意,富有风流雅趣,就是要有贵族般的超然与优雅、女性般的柔软细腻之心,就是从自然人性出发的、不受道德观念束缚的、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与同情,尤其是对思念、哀怨、忧愁、悲伤等刻骨铭心的心理情绪有充分的共感力”[2]。我国学者叶渭渠認为,“物哀”是对人、世相、自然的感动[3]。笔者认为,“物哀”实际上就是针对人生世相(尤其是不尽意之事)产生的复杂情感,这里借用以论述小说的审美倾向。

一、战争中的青春“物哀”

这是一部有关青春和战争的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正值花季的少年,但在战争中他们都不得不直面死亡。小说写到了很多战争中的死亡,小说中的人物对这种战争中年轻生命的消亡表现出强烈的“物哀”。身边战友的相继牺牲一方面加剧着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另一方面也激发着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好人袁邦奎的死带给舅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同时袁邦奎的义举给当地老乡留下深刻印象,让他们十分感恩。

战争中的青年,出于对死亡的恐惧,难免会产生爱情。小说用很大篇幅写到舅舅赵淮海和野战部队护士库小媛的爱情,这段贯穿始终的爱情却以破灭告终。小说写了舅舅和库小媛从相识、相知、相恋到走向破灭的过程,这种崇高的爱情不仅引起小说中人物的“物哀”,也能带动读者产生强烈的“物哀”。如库小媛的出现让舅舅更有动力投入到残酷的战争中去。爱情的升华给舅舅带来战斗的力量,但爱情的毁灭无疑给舅舅带来巨大的痛苦。伴随着库小媛的失踪和爱情的破灭,舅舅也很快死在战场上。舅舅和库小媛的爱情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爱情超越了生死,足以引起人的感动和强烈共鸣。

小说中的人物无一例外都难以逃脱战争带来的悲惨命运,虽然有不少人幸存下来,但这场残酷的战争却会成为他们永久的痛苦记忆。他们的悲惨命运作为这段历史的一部分,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铭记。战争中被俘的美国飞行员史密斯,对当年救助他的库小媛十分感激,认为她那样的人就应该生活在天国;越南老乡修建袁亭,纪念当时救助当地人的烈士……可见,小说中的当事人抑或是后来听说这段历史的人,都对这些年轻的战争英雄的悲惨命运产生了感伤、同情、缅怀之情,由此体现了“物哀”文化。

二、“物哀”的精神指向

“本居宣长提出的‘物哀及‘知物哀,就是由外在事物的触发引起的种种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对自然人性的广泛的包容、同情与理解,其中没有任何功利目的。”[4]作者在小说中写到众多的悲惨经历,也是为了达到“物哀”的审美效果。

小说中写到舅舅的战友在战场上相继牺牲,是为了树立他们高大的革命英雄形象,以此来印证当时战士的真实精神写照。他们为我国革命战争做出重大牺牲和奉献。“可以说物质因素只不过是一把刀的刀柄,精神因素才是那部分珍贵的金属、真正的武器、打磨锃亮的刀刃。”[5]正是对革命英雄主义的坚定信仰,才使战士们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小说中的人物对战士们死亡的“物哀”,是出于对革命英雄的敬佩。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作者重述这段历史,亦是为了唤起曾经的历史记忆,唤起人们对革命英雄的敬佩,赋予小说以革命教育意义。

库小媛和舅舅的爱情作用非常关键,爱情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战士们对生命、胜利的渴望。他们爱情的失败也反映出战争对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摧残,在战火中孕育而生的感情是非常珍贵和崇高的,这反映出人作为情感动物存在于世界上的价值,以及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追问。此外,作者用大量篇幅书写舅舅和库小媛崇高的爱情,是为了引起读者“物哀”:歌颂战火中人与人之间纯粹真挚的感情,不仅带动作品中的人物和读者的情绪感受,还增加战争小说中的浪漫因素,让读者更易进入到小说情境中去。

小说中拥有高洁品质的人物最终却走向了毁灭,这引起人强烈的情绪感受,也歌颂了战争年代中善良的人性。小说没有刻意地描写人性之恶,而是对人性之善进行了大力的赞扬。小说这一点和日本的物语有相近之处,“物语中的所谓‘善之人,就是能够‘知物哀的人;所谓‘恶之人,就是不知物哀的人”[6]。如小说中“我”对逼死了库小媛的政工组长没有强烈的仇恨,还花心思了解他的心路历程,不把他的那段经历告诉他的妻子,为了让他在妻子心中留下完美的形象。小说通过对善良人性的歌颂,表达了对战争中的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并对他们看起来匪夷所思的行为表示了理解和同情。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情给予战士奋勇杀敌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拥有纯洁善良的本性,这让他们在生死面前表现出甘于奉献、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小说中众多战争事件都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爱情、人性的美好,正是在这样的强烈对比之中,让人心有所动,达到“物哀”的审美效果。

三、独特的共情叙述

这部小说叙述手法运用独特,纪实和虚构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作者在小说中写到很多纪录片、书籍、资料、日记的内容,这些内容使整个小说变得真实可感。日本的物语也是这样,“物语故事虽然都是虚构出来的,但都是人世间所具有的。将那些好的、坏的事物刻意加以描写,如上所说,都是为了使读者感动”[7]。小说以“我”完成母亲祭奠舅舅的心愿展开,在追忆舅舅的历史时,写到很多真实的部分;而在写舅舅具体的经历时,又添加了很多文学性的虚构的部分。这样的写法,既保留了小说的真实性,又实现了小说的艺术性。

小说还运用了多重视角转换的手法,涉及的视角包括“我”、“我”的舅舅、库小媛三个视角。视角的转换不仅能有效地推进情节的发展,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还能体现不同人物的真实心理状况。小说的主线是站在舅舅的视角进行叙述。站在“我”的视角写一方面是为了交代历史调查的进展,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醒读者这是“我”调查的真实历史事件,实现小说的纪实性。站在库小媛的角度写,作者同样是为了营造一种真实感。

小说插叙的结构方式也为小说增色不少。小说恰时地插入“我”对舅舅进行历史调查的叙述,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悬念感。作者在叙述舅舅历史故事时,不时插入“我”对历史的调查,使小说在部分上有重合之处,小说处处留有悬念,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小说插叙的结构带着读者穿越时空,仿佛在看一部纪录片,有效地实现了读者的共情和“物哀”。

陈河的《外苏河之战》通过对真实战争事件描述达到现场感,并且利用现代性的叙述技巧,从伦理情感、生命、革命情怀等角度直抵人心,实现对历史的追思,对战争英雄和美好人性的歌颂。众多复杂宏大的主题,推动着情感的宣泄,久久回荡在人的心中。

参考文献

[1][2][4][6][7]本居宣长.日本物哀[M].王向远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4,1,8,39,34.

[3]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180.

[5]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 [M]. 张蕾芬译 .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38.

猜你喜欢

物哀战争青春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不打烊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