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寄悲心与明月

2020-11-18张莎莎

北方文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李白

张莎莎

摘要:李白一生钟爱月亮,其现存的一千余首诗歌中,涉及到“月亮”意象的诗歌就占了其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可见其具有浓厚的月亮情节。在诗人的笔下,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离别的深情、仕途失意的苦闷及人生短暂之无奈,抒发着诗人对时政衰落的感慨之情。李白的“月亮”诗饱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诗中蕴含的悲剧情怀与诗人强烈的自我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李白;月亮诗;悲剧情怀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一直是一个多维度的意象,它不仅能撩拨诗人敏感的心弦,而且还能承载人生的悲欢离合,所以往往成为众多文人墨客独有的精神寄托。而颂月最多、成就最为卓著的当属李白。据葛景春先生统计,李白现存的一千多首诗歌中,咏月诗就有三百余首,这类作品或是以“月亮”为主题,或是以“月亮”为创作素材,其数量之多,内涵丰富。在诗人的意识中,月亮已不再是一个客观静止存在的物体。月是自然的人化,它与诗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是诗人情愫的流露与宣泄。文章试图通过对李白的“月亮”诗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其诗歌中所蕴含的的悲剧情怀。

一、借“月亮”感慨时政之衰落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李白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其社会理想热烈浪漫且近于天真,显然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注定了其人生的悲剧性。而当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的时候,“月亮”便成为其感慨时政衰落的载体,这一点在其作品《古朗月行》及《古风· 蟾蜍薄太清》中就有所体现。

《古朗月行》是李白针对当时黑暗的政治时局有感而发的作品。诗人一开篇就提到了自己幼年时对月亮的认识。作者先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可爱。之后运用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宛若仙境般的景致。从作者对月亮的描写可以看出,在李白的心中,幼年时对月亮的印象是美好的,那时的月亮皎洁、光明,象征着唐玄宗统治初期清明的政治。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提到月亮逐渐由圆而蚀。这里诗人以“蟾蜍蚀圆影“映射了唐太宗晚年沉溺声色,宠溺杨贵妃,奸臣、宦官、边将擅权,国家日益衰落的社会现实。虽然诗人自身希望现实中能出现后裔那样的英雄扫除天下灾难,但现实毕竟是现实,面对朝廷黑暗的政治时局,诗人痛心疾首、无可奈何。这里诗人借“月亮”被蚀感慨时政之衰落,表达了对朝廷政治黑暗现状的痛心及自己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之情。

除《古朗月行》以外,《古风·蟾蜍薄太清》同样也借“月亮”感慨时局衰落。此篇似应作于天宝三年,大唐王朝表面虽依旧一派繁盛景象,然桂蠹侵蚀,经年累月,已是千疮百孔,大唐时局逐渐显露出由盛转衰的迹象。李白这一年的年初仍身在长安,其仕途不顺,遭小人谗害。诗篇第一层写了类似的月蚀事件;第二层联想映射上次月蚀事件中王皇后被废一事,并且将其与此时太真妃君恩正盛的情形进行了对比;第三层生发联想,延及自身被疏。这里作者同样是以月被蚀映射朝廷政治之黑暗,且为山雨欲来将酿成的祸患感到悲痛。

二、借“月亮”抒发怀才不遇之苦闷

中国古代的文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起初都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但之后往往怀才不遇,郁郁而不得志,于是寄情于自然之物,以宣泄内心之苦闷,李白也不例外。李白出生在唐王朝上升时期,曾有着建功立业,安邦定国,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然而造化弄人,当他走入仕途之后,他的理想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了矛盾。特别是天宝年之后,黑暗的政治时局、丑恶的社会现实更是使其深受打击,让他在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幻灭、社会与自我的重重矛盾之中徘徊。而这种矛盾、苦闷之情借“月亮”这一意象在《月下独酌》(其一)《鹦鹉洲》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月下独酌》(其一),一开篇诗人就营造了一个宜人的环境:在皎洁的月光下,有花有酒。这样的场景何其美好?然而诗人一反常态,当他面对眼前的花丛和美酒时,却反而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正是因为其“独酌无相亲”。为了打破这样一个沉闷的氛围,作者忽发其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在一起,化成了三人。这里表面上看,作者似乎自得其乐,实则这样的做法更加映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凄凉和孤独。正因为心中愁闷,才以“月”这一自然之物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特别是最后两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诗人在诗中表明自己以后的岁月可能很难找到共饮之人,所以他执意让月光和身影忘却世情,一起交游,并相约在遥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这首诗通过“月亮”很好地把作者的这种孤独、郁郁不得志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写活了明月、写活了影子、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除此以外,《玉壶吟》:“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中提到,诗人饮完三杯浊酒之后,已经再也无法压抑内心的悲痛,于是拔剑而起,对着秋月挥剑而舞,之后泪水夺眶而出。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李白任翰林待诏后期,政治失意,郁郁不得志,内心十分痛苦,所以诗人只能沉溺于酒中,对着秋月舞剑,以此来宣泄内心的抑郁和愤慨;而《长相思》(其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两句,作者同样借“月亮”抒发了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之情。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因理想不能实现而苦闷,所以只能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

三、借“月亮”寄托思乡、怀人之深情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是最受青睐的意象,常常成为离人寄托思乡、怀友之情的载体,李白同样如此。他一生漂泊,明月成为了其抒遣乡愁、寄托对友人思念之情最好的对象。其中以月思乡比较有的代表性的作品有《峨眉山月歌》和《静夜思》。

《峨眉山月歌》從“峨眉山月”写起,开篇就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高气爽的一天,李白踏上了远游的行舟,舟行至平羌江上,诗人望着峨眉山前悬挂着的半轮秋月,心中不由生出屡屡秋思;次句“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是“月影”,意为月影映入江中,又随江水流去。可想,这样静谧清丽的月夜,如何让即将远游之人不生留恋之情愫。在这里,诗人以景驱情,让山月含情,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了李白寄寓景物描写中的思乡之情;“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写了出发和前往的地点,这里作者直言“思君”,“君”或指人或指月,无论是谁,都寄托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可想而知,诗人初离开故国故人,内心是十分孤独惆怅的,江行见月,如见故土,然而月亮毕竟不是故土,所以只能仰头看明月,借月亮表达对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李白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同样是借“月亮”抒发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人独在他乡,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于是思念之情绪难免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恍惚迷离之中,诗人似乎看见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浓霜。这里的“浓霜”指的就是月光。在清冷的月光下,让读者似乎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寒冷,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溢于言表。诗歌的后两句,更是深化了这一情感。诗人从迷朦中清醒,翘首凝望着月亮,那种孤独的伤感更是涌上心头。在作者看来,故乡儿时的月亮,是生命最原始、最纯洁的证明。然而此刻,正是在那一瞬间,作者在举头和低头之间,似乎实现了时空界限的穿越,完成了人和月之间的精神遇合。正是这一刹那间的遇合激发了作者对童年故乡的回忆,诗人不禁想起了故乡。

除了借“明月”寄托思乡之情以外,对月怀人也是李白“月亮”诗的又一主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就通过“月”表达了这一主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后写下的作品。全诗无一字言怨,而幽怨之情见于言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同样提到了“月亮”这一意象,这里自然之月竟变成了了解诗人、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与友人相隔两地,难以相聚,于是只能将自己的愁心告知明月,希望托“月亮”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之西。诗人打破了空间的阻隔,直接通过月亮与友人倾心交流。这两句与曹植《杂诗》(其三)中的“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可谓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除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外,如《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里诗人不再压抑心中的大悲大恸,而是将一腔的悲情倾泻而出,晁衡之亡好比皎洁的月亮沉入湛蓝的大海深处。此处的“月亮”代表了友人晁卿,诗人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而又不落俗套;又如《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作者通过含蓄的语言,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歌无一字言怨,而通过望月这一动作,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世界。诗人的内心是孤独的,所以他看到的月亮也是孤寂清冷的,这种清冷之景更衬凄凉之心境,幽怨之情见于言外。

四、借“月亮”表达时过境迁、人生短暂之感慨

叔本华说:“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1]可见,生命价值观是思辨的产物。中国古人也不例外,他们经常会为生命的短暂而感伤,所以也会引发他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他们对月亮的阴晴月缺、永恒再生抱有很大的神秘感,所以经常会以月亮为媒介,探索宇宙的奥秘及人生的哲学,李白也不例外。李白一直希望在政治上能有一番作为,然而却始终郁郁不得志,面对短暂的人生和不得志的现实状况,让他的内心既痛苦又矛盾。这种矛盾的思想让他一经发现“月亮”这个意象可以超脱天地之间,可乐、可悲、可诉、可望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月亮。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同样渗透着对宇宙、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他时常借“明月”表达时过境迁、人生短暂之感慨,这种情感可以从其作品《把酒问月》中很好地体现出来。

《把酒问月》是诗人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此诗一开篇就写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从饮酒问月开始,以邀月临酒结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就能感受到作者对无限时空充满了好奇,大有神往与迷惑之感。通过描述月亮的不可知性,揭示了月亮在时间上的永恒;接着,作者对月色做了描绘,剖析了月亮运行的空间轨迹,揭示了月亮所蕴含的生命启迪:月亮出于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很难预测,而偏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反思人生,却是如此的短暂。“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更是把诗人的“悲”心推进了一个层次,月亮也许还是那轮月亮,而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他们的人生都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在作者看来,宇宙无穷之大,而人生却如此短暂,且其间还有不尽的坎坷、孤独、寂寞,着实让人感伤。这里“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与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流露出了同一种人生感慨。总的来说,此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写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從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永恒的“月亮”,感慨世事推移、人生短暂。

除此以外,《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诗人借明月之永恒感慨时过境迁、人生苦短,吟出了心底的无尽之感叹;《月夜金陵怀古》:“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诗人借月亮写出了仕途蹭蹬的失意、对生命促迫而忧患;而《梁园吟》:“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诗人用冷月造境,这里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感怀、对物是人非、人生短暂的感悟也都是通过对月亮的关照体现出来的。

五、结语

真正的悲剧动作情节的前提需要人物已意识到个人自由独立的原则。[2]李白之所以内心感到矛盾而痛苦,是因为他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当他的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的时候,月亮成为了他倾吐无奈悲痛情感的最好的对象。只有在月亮的世界里,作者才能表露内心深处最深层次的情感,才能将他心中那些无法在现实中诉说的“悲情”一一表现出来。

诗人的人生是痛苦的、矛盾的,但却又是不断超越的,他的“月亮”诗借助“月亮”把对时政的关注、对故土友人的怀念、对人生的思考等都一一地体现了出来,这些不同的“月亮”意象不止是悲剧意蕴和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而是尽力对人生悲剧进行自我弥合和消解,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哲理精神。对李白“月亮”诗的悲剧情怀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李白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更有利于对盛唐气象有一个更全面客观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149.

[2]黑格尔.美学[M]. 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97.

猜你喜欢

李白
李白,二十岁那年
李白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