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端木蕻良的小说创作选择与左翼思想道路

2020-11-18李蕊

北方文学 2020年18期
关键词:小说创作端木蕻良

李蕊

摘 要:端木蕻良与左翼文学有着耐人寻味的关系,在他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生涯中,有一条明显的轨迹,即与左翼文学的契合与疏离,这反映了左翼作家在时代潮流中的抉择。

关键词:端木蕻良;小说创作;左翼文学

一、端木蕻良的小说创作之路

二十世纪初的左翼青年作家,他们从各自不同或相似的起点开步,有的殊途同归,有的分道扬镳。后来的文学之路,往往都和这第一步有着莫大的关系,而这走出的第一步,不仅受时代思潮的影响,而且取决于个人的教养、经历、素质、性格,甚至某种偶然的因素。

端木蕻良走上小说创作道路与其他作家不完全一样,他没有鲁迅“文艺救国”的雄心,也不像茅盾对文艺有了深刻的了解后再去从事小说创作,也不是要靠写作去换钱谋生。端木蕻良走上小说创作道路可以说既是自发的,又是被家庭“逼迫”的。一方面,端木蕻良自小在文化氛围中长大,他的父亲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一位具有维新思想的维新党。端木蕻良在幼年时代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受父亲影响看了很多书,尤其偏爱《红楼梦》。这为端木蕻良打开了文学世界的大门,也为他以后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端木蕻良文学冲动的产生,以及使他反抗身为地主的儿子这种身份的,是他母亲的遭遇。端木蕻良的父亲是当地的大地主,是掌握权力、支配家庭的强者,他的母亲是一位佃农的女儿,被他的父亲强占为妾,是丧失权利、受逼迫的弱者。端木蕻良的母亲常将她的身世向儿子倾诉,嘱咐他长大后将它写成书。这可以说是端木蕻良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最早契机。

1928年,端木蕻良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此时,他进一步接触了五四新文学,不仅常常阅读进步期刊,自己也进行小说创作。九·一八事变后,端木蕻良因组织学生运动要求南下抗日被南开中学除名,后被政府拘留数日。1931年,“普罗文学运动巨潮震撼了中国文坛,大多数作家,大概都是为了不甘落伍的缘故,都‘转变了”[1]。受此影响,端木蕻良的长篇小说处女作《科尔沁旗草原》,在题材上,就明显受左翼文学的影响,二者倾向一致。

二、左翼思想道路的选择

端木蕻良的小说无疑是属于左翼文学的,某些著作在左翼文学中也具有代表性。但代表性也即共性并不能掩盖他个人和他小说的鲜明个性。与其他同辈年轻左翼作家尤其是东北左翼作家相比,端木蕻良与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他大地主家庭的出身,使他本身不具有“草根”属性,这在根本上决定了他不靠写作谋食。特殊的家庭背景也造就了他忧郁、细腻、善感的本性,这在气质上已经不与同辈大部分左翼作家契合,不与革命完全契合。

(一)家庭的影响

鲁迅在《文坛三户》中认为:“凡有弄弄笔墨的人们,他先前总有一点凭借:不是祖遗的正在少下去的钱,就是父积的还多起来的钱,要不然他就无缘读书识字。”[2]端木蕻良的父系祖先是关东开荒斩草的原始老户[3],经过几代发展,到他曾祖父一代,已成为当地的最大地主。

端木蕻良在1936年1月底到达上海时,与同学饶斌(时为风陵桥的上海医科大学学生)合租一间房子,后又搬到花园村一人租房居住[4]。而此时,“……绝大多数左翼文化人正是只能住亭子间的‘第四等作家,都有着强烈的以稿卖钱、以钱得饭的生存焦虑,并在现实生存压力下尽量加快他们的文化创造的节奏”[5]。并且,后与郑振铎联系时,端木蕻良因不愿改动《科尔沁旗草原》的“有碍处”,使得这本在1933年12月即完成的长篇小说的出版又被搁置。早在1933年12月18日,因小说情节涉及抗日,端木蕻良不同意删去就未出版[6]。这种对自我与文化人格的坚守,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本质上不以小说出版为生,也由于他无法摆脱自己更为内在、彻骨、孤傲的贵族气。

事实上,大部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来到上海的年轻左翼作家在社会上无物质生活的根基,面临严峻的物质生存困境,在文学创作上甚至都无自由活动的天地。他们既要革命,又要吃饭,寄生于写文章、办刊物、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左翼文化人选择了左翼,也就选择了超常的经济压力;选择了充满竞争的上海文坛,也就选择了超长的创作压力和事业成就压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仅仅是默默无闻的文艺青年,往往来自各地破落家庭,缺乏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资本,却毅然选择了上海”[7],而端木蕻良作为左翼青年作家,在当时的生存环境中不曾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也不是只能住亭子间以卖稿为生的“第四等作家”,所以文学生产方式对他小说创作的影响相对较小。

(二)性格的塑造

一般来说,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所呈现出的审美特征,无疑与作家的性格或心性气质相关。性格不仅影响一位作家的人生道路,还会影响他的作品风格和审美趣味,甚至作品的传播和知名度。

在主流话语中,一名左翼作家通常是激进、反叛的。单就端木蕻良来说,研究端木蕻良在左翼作家中的鲜明个性,可以先从端木蕻良的性格气质作为切入点,选取其性格中突出的部分——忧郁、细腻、善感,加以溯源。

法国文学史家丹纳把地理环境、种族、时代并列为决定文学的三大因素。黑土地的文化与文明影响了东北作家群的创作。东北土地沉郁的忧郁性使端木蕻良爱好沉厚和真实,原生家庭中母亲的遭遇对他性格的塑造是最本质的。幼年时,母亲的悲惨遭遇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创伤,他的才华和家世又令他孤傲、不合群,这些又作用于他的生活与小说创作,以及他笔下展示的人物的性格和人际关系。在作品中,端木蕻良曾经不止一次地流露了他的孤独感。这可以推测那时的端木蕻良,虽然开始参加一些文化界的社交活动,但并没有深入其中,也没有得到同行的认同。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使他避免了被卷入1936年间有关“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两个口号论争之中。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记录可以证明端木蕻良卷入过这两个口号的论争,因而他可以集中精力安心读书,闭门写作。

端木蕻良的創作在表现出左翼文学的某些特征的同时,也表现出与左翼文学不同的风貌。同一年代的“很多左翼文化景观和现象都直接或间接受左翼文化人革命和吃饭两方面的需求推动”[8]。这也使得端木蕻良的在创作过程中面临两难的选择,他的小说与左翼文学在契合中又与之悖离,这也是部分作家在对待左翼文学时面临的矛盾。

三、结语

纵观端木蕻良的左翼思想道路与小说创作选择,可一窥左翼作家在时代潮流中面临的选择,以及端木蕻良其人其文的个性。“我们不论是对左翼文学做出一种批判还是对左翼文学做出一种肯定,我们必须在差异当中来思考左翼文学”[9],如果将左翼文学当作一个笼统的概念去理解,端木蕻良其人其文的差异性便不能体现。

参考文献

[1]施蛰存.施蛰存七十年文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56–57.

[2]鲁迅.鲁迅全集6[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52.

[3]伏琥.文字底下的血泪故事——访老作家端木蕻良[J].抗战文艺研究,1984(2):121.

[4]曹革成.端木蕻良年谱(上)[J].新文学史料,2013 (2):98.

[5]梁伟峰.文化巨匠鲁迅与上海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200.

[6]曹革成.端木蕻良年谱(上)[J].新文学史料,2013 (2):97.

[7][8]梁伟峰.文化巨匠鲁迅与上海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215.,223

[9]王富仁.关于左翼文学的几个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02(1):28.

猜你喜欢

小说创作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与重庆复旦大学的情缘
“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
《讲话》背景下端木蕻良建国初期小说探析
曹京平是谁
例谈家庭成长经历对张家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