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节:小说阅读的一扇窗

2020-11-18曹蕾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0期
关键词:厘清老妇人老兵

曹蕾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来描述故事内容,情节是小说中用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厘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是阅读小说的基础,也是读懂故事的起点。笔者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的微型小说《在柏林》为例,谈谈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的策略。

一、找出故事线索,厘清情节前因后果

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就像有一根线索在紧紧地维系着,阅读小说时只要找出这条贯串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容易地厘清整个故事的前后关系。

《在柏林》一文发生的地点是在驶出柏林的一列火车的车厢内,以“声音”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小说一开始描写一位老妇人在大声地数着“一、二、三”,盖过车輪的声音,与车厢里的环境很不协调,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嘲笑也是正常的现象,这是故事的起因,为后面的叙述蓄势。当老妇人重复数数以后,这两个不懂事的小姑娘再次嘲笑她,人物之间的矛盾使故事得以展开。老兵开口陈述了原因,引发了故事的高潮。最后车厢中“静得可怕”,故事戛然而止。“声音”成为贯串全文的主线,引导学生寻找出“声音”这根线索以后,故事的发展脉络就清楚地呈现出来了。

二、抓住矛盾冲突,体会情节波澜起伏

小说离不开情节,情节离不开矛盾冲突。细读小说中对矛盾冲突的描写,体会情节的跌宕起伏,能从中感悟故事揭示的深刻主题。

《在柏林》一共写了两次矛盾冲突。第一次是对战时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身份、年龄、举动的描写与车厢里乘客的反应之间的矛盾:为什么老妇人要不停地数“一、二、三”?两位不懂事的小姑娘嘲笑老妇人的举动,也符合常理,为什么却被一个老头用眼神制止了呢?第二次冲突是当老妇人的奇怪言行再次引发两个小姑娘的嘲笑时,小说的情节陡然从平静的叙述产生了波折——老兵忍不住说出了让人意外的答案:老妇人数的“一、二、三”原来是在思念她在战争中牺牲的三个儿子。前面常规情节的叙事铺垫与老兵的话形成的矛盾冲突显示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情节的波折不由得让人沉思:战争的危害遍及无数家庭,年轻的人死了,年老的人还得继续打仗,战争还在继续,老兵死了呢,再轮到什么人去上战场呢?三个儿子都在战争中死去,他们的母亲已变得神志不清,老兵已经头发灰白,他能不上前线吗?这篇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深刻地揭示了反对战争的主题。

三、联系人物经历,关注情节巧妙设计

课文篇幅很短,只是截取了战争后方的一个平常的生活场景,刻画战争中平民百姓的悲剧形象,却带给读者深深的震撼。小说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关键就在于情节的匠心设计,联系文中人物的经历,可以加深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渴望和平的心愿。

小说在情节的设置上,车厢中“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与结尾处老兵说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形成了前后照应。写老妇人的反常行为以及不懂事的小姑娘的傻笑,平静的叙述都是在为后文蓄势,小说的结尾处才解释老妇人行为反常的原因,让人在震惊中产生沉思。这些情节的设计独具匠心,是阅读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鼓励学生阅读时要联系人物的经历发散思维,比如联想老妇人得知三个儿子去世后的悲痛欲绝以及老兵上战场后将要在疯人院里孤苦伶仃地度过余生的情形,还可以联想老兵也是刚刚失去儿子,还未来得及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就又被迫奔赴前线,而这一去很可能也会身死战场,从而深刻体会到一家人的悲剧形象。教师应指导学生关注小说中情节设计的巧妙之处,提高学生解读小说的能力。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时从厘清情节的前因后果、体会情节的波澜起伏、关注情节的巧妙设计三个方面一步步去品读、理解、赏析,透过“情节”这扇窗,让学生看到小说所呈现出来的精彩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高港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厘清老妇人老兵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厘清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老兵
流离失所老兵的“天使”
老妇人与店员
老妇人与店员
老兵
厘清小微企业集群发展的若干问题
厘清概念,化繁为简
一位老妇人和她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