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2020-11-18卢小娟
卢小娟
文言文言简意丰,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安排了文言文的学习,这是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培育的需要,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作为教师,如何利用好文言文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呢?
一、练习仿写,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所谓“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就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积累、梳理和整合,掌握和理解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人的语言积累,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有许多语言的形式值得教师引导学生仿写、仿说,从而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如,《伯牙鼓琴》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教学这两个句子时,教师可出示“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让学生仿写。有的学生写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有的学生写道:“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再如《杨氏之子》一文中的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如果来的是“李君平”“黄君平”“梅君平”……杨氏之子要怎么答?学生有的说:“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有的说:“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
凭借教材的表达特点,学生发散了思维,积累、建构了语言。
二、找准支点,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教学文言文,我们可以找准支点,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式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培养语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1.引导想象,拓宽思维的深度广度
三年级上册《守株待兔》告诉学生,遇事应灵活变通,不能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抱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意外的收获。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内化寓意,我在学生读懂全文后,出示了几幅图让学生观察说话:(1)(出示“耕者拾兔图”)补充句子:耕者拾兔,甚_____!(用文言文)(2)(出示“耕者守株图”)补充句子:路人:何故守株?耕者: (用文言文)(3)(出示“耕者守株图”)问:如果是你从这里路过,你会对耕者说什么?学生借助图片想象,不但回顾了全文内容,内化了课文的寓意,而且训练了想象说话能力,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巧设问题,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当下的课堂,虽然较之前的“满堂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许多学生仍是知识的“容器”,对问题缺乏自己的见解。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思辨,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伯牙鼓琴》一课,可以让学生讨论:“你对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是赞成还是反对?”对于这一举动,可能有些学生会不赞成,认为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从此不再弹琴,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来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啊!而且,钟子期虽已不在人世,但可能还会有人能听懂伯牙的音乐,可能他还会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机会……学生表达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又如,教学《司马光》,可以问学生:如果不砸缸,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救人?有的学生说“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伙伴拽上来”;有的说“找一根长竹竿,让小伙伴抓着爬上来”……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司马光的方法与上述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砸缸让“水”离开“人”是最省时、最有效的办法,从而更加体会到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
三、品文悟道,渗透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1.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美
文言文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或质朴亲切,或气势磅礴,或直抒胸臆……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品味,感知其语言的优美,体味其意蕴的深长,让学生浸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除了按标点停顿外,还应在理解文言文意思的基础上处理好字词之间的停顿,使句子的结构、意义、语气和语调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陶醉于文言文的语言美、音韵美,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在想象中体验意境美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创设情境,直观呈现文本内容,同时配以有感情的诵读,可以让学生自然地融情于文章的意境美中,获得共情的体验。如,教学《伯牙鼓琴》时,可以配上古朴典雅的《高山流水》古筝曲,让学生在悠远的古曲中想象、体验“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这种知己相知的意境,深刻理解二人相知可贵、知音难觅之情。
3.在品析中领略哲理与人格美
“文以载道。”文言文是古人思想的体现,对我们有很大的思想启迪。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言文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和人格之美,让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如,教学《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引导学生明白做事要有目标,要持之以恒;教学《司马光》,让学生懂得遇事应像司马光那样沉着机敏;教学《书戴嵩画牛》,引导学生知晓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学弈》的哲理美,也应该成为文章鉴赏的重点。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明理启思,汲取营养,逐渐懂得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
四、激趣拓展,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很好地传承与理解文化。對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有“三难”——难读、难懂、难用。要破解这“三难”,首先要缩短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产生自觉理解文言文的动力,在此基础上被文言文背后的文化所吸引,从而深入地学习、积累,最终达到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产生阅读期待。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在一条道路旁边,有一棵李子树,上面结了很多李子,但是没有人去摘它们,你知道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王戎不取道旁李》。又如,教學《两小儿辩日》伊始,教师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在学生一致认为孔子是一位智者时,教师顺势设置悬念:就是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却被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给难倒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教师设计的问题,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自然会兴趣盎然地走进古色古香的文言文世界。
2.授之以法,得之以效
“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对于接触文言文不多的小学生来说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读好文言文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如,教学《守株待兔》时,我将重点、难点定为:理解这则寓言故事;读好课文,读出韵味。教学设计如下: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3)跟同桌说一说每句话的大致意思,遇到问题和同桌讨论。
(4)教师出示句子“因释其耒而守株”,逐步训练学生读好此句。
(5)师生共同小结将课文读通读懂的方法: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意思,读好句子。
(6)学生迁移学法,运用同样的方法读好句子,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教学过程中,教师从“释其耒”入手,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因释其耒而守株”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根据意思,读好这个句子的停顿:因/释其耒/而守株。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地习得了“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意思,读好句子”这两个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了方法的指引,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自然减少,积极性大大提高。
3.适度拓展,丰富认识
统编本教材中的文言文数量有限。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拓展,扩大文言文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认知。如,教学完《守株待兔》后,可以补充《截竿入城》,使学生加深对“不知变通”这一寓意的认识;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可补充《口鼻眼眉争辩》,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争辩中的哲学……根据所学文言文的文体、题材、主题、人物进行相关拓展,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开阔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