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小微企业集群发展的若干问题
2017-03-08王涛
王涛
摘要: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在弥补小微企业自身不足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多重比较优势。本文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的诸多特征,对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中交易成本、融资、区域品牌、承接城镇化发展转移的人口、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转型和小微企业集群治理理念转变等问题进行梳理和解释。以期加深对小微企业集群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厘清;小微企业;集群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3
一、引言
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机制完善的影响,小微企业已经从技术壁垒低、资金需求少、劳动力密集和市场需求弹性较大传统行业进入到新兴产业、现代服务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等,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但是,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自身信息不透明、资产规模小和发展前景不明朗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发展中受到诸如融资、成本、技术和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申月,2013;李俊江等,2015)。
近年来,小微企业、政府和社会等都在积极探索小微企业有效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以期解决小微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相关难题,而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模式作为正在被积极探索的途径之一,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产业集群是一个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组织网络(吴德进,2004),受到区域的地理空间、生产要素、政策干預、市场交易成本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由于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和内部高效分工的作用,产业集群降低了进入壁垒,如技术壁垒、资金壁垒、市场壁垒等。同时,信息技术人性化的商业普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互联网经济时代。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市场交易活动的交易空间、交易成本、交易时效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李海舰等,2014),促进企业的商业模式在市场竞合中不断创新,以至于在商业企业、工业企业、金融企业、医疗企业和教育企业中出现一批“小、精、亮”的小微企业集群或产业园。
然而,作为中西部地区,小微企业集群往往是受到生产要素优势和政策干预影响而形成的,并没有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驱动优势,所以在发展和治理的过程中并不能简单的照搬,要有所取舍。而且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人口红利”的成本比较优势已不再突出,新的“制度红利”效果还未充分挖掘。因此,在推动中部区域内小微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新问题或旧问题翻新的困境。本文拟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厘清小微企业集群发展的若干问题,以供参考。
二、小微企业集群发展若干问题梳理
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经济结构需要适时有效的进行调整和优化,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小微企业集群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特别是互联网经济发展日益深化的今天,移动、社交和数据三方面不断推动着社会经济制度和商业规则出现新的内容和方式,多变而灵活的小微企业在生存空间和运作模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将针对小微企业集群发展的交易成本、融资、区域品牌、承接城镇化发展转移的人口、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转型和小微企业集群治理理念转变等问题进行梳理和解释。
(一)小微企业集群发展中交易成本问题
小微企业集群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这里的交易成本可以分为集群外部因素造成的外部交易成本和集群内部因素造成的内部交易成本两部分。
因小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般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小微企业集群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的干预角色至始至终都存在,而且在集群发展遇到“锁定”效应时,政府的干预又变的尤为重要(龚丽敏等,2012),这表明小微企业集群受到政策影响比较显著。而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讲,任何制度的实施均是产生成本,在现有的研究中制度成本可以分为三类:法定成本、生产要素成本和市场反应成本(周其仁,2016)。法定成本主要是指税收和社保。随着国家政策的完善,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得到消减;但是员工众多和社保比重大依然是小微企业难以应对的问题之一,以至于在小微企业的运营中直接放弃员工社保的缴纳,这导致小微企业难以留住核心技术人才,最终制约着企业的长远发展。生产要素成本是小微企业获取各种生产需要的要素的费用。这里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设备、技术等需要从集群外部获取的部分。受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小微企业只能被动的接受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要素价格,并且部分要素的市场化运作依然匮乏,如土地、资金等要素(人民日报,2016)。市场反应成本是指小微企业面对市场商机而采取行动所需要隐性和显性成本。如区域内市场成熟度的培养、配套资源的制约等,这部分受到市场环境的制约比较大,牵涉到政府、社会和公众等多方。
小微企业集群内部交易成本主要是集群内的小微企业之间进行中间产品交易而产生的费用,集群内部小微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和外部市场交易相比是具有比较优势的。集群内部的交易各方可以有效、便捷的获取相关的交易信息,信息较为对称,此情景下,小微企业更倾向于结合自身长期经济利益进行考量。因此,在交易中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较低,交易的不确定性也随之降低,甚至可以免除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相关契约费用。同时,根据信息经济学,因集群内部信息较为对称,“柠檬市场”产生的可能性较低,这利于集群的战略性发展。
(二)小微企业集群发展中融资问题
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理论界和实业界认为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小微企业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就内因而言,首先,小微企业一般是轻资产模式的经营,资产规模小,而业务规模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不稳定因素较多;其次,小微企业的治理与管理混合执行,结构规范程度低,财务管理体系风险高,信息不健全,历史数据欠缺;再则,小微企业的产品大多是依托较低层次的技术和生产工艺,附加值不高,结构单一,受市场制约因素多。外因在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多,融资方式缺乏多元化,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的供需严重失衡,融资成本较高。
从宏观的角度讲,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小微企业融资难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银企信息不对称,社会信用体制滞后,融资体系不完善等。
小微企业集群因在运作方面具有内在的共生性,集群内部成员之间互动范围和频率高于外部成员,信息共享的维度较多、关联度较高,通过这种集群内成员的信息叠加,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得以放大,以此增加了集群内小微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的透明度,从而具备明显比较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缓和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银行在风险管控方面需要依据更加广泛而有效信息数据,小微企业集群就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企业的销售、生产、采购等实时数据库,为融资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信息。
在克服单个小微企业由于自身信用数据缺乏、担保资源欠缺和抵押资产不足等因素造成的融资困难的问题,小微企业集群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集群发展通过量变引起质变,以集群的整体信用改善小微企业个体信用不足的局面。可以在政府、金融机构、小微企业集群和小微企业个体四方共同作用下,通过集群内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集群内部在自管理模式下的融资模式,集群内小微企业互助担保下融资模式等途径解决小微企业因信用不足导致的融资难问题。
(三)小微企业集群发展中区域品牌问题
近年来,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的触角已深入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商业企业、工业企业、金融企业等中不断深化,营销平台的投放精度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模式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开放的平台,精准的品牌营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扩大用户基础,创造具有“增量空间”的利润池。
集群式发展弥补了小微企业个体在市场上品牌效应的缺陷,为小微企业打通市场的品牌障碍提供了有效途径。集群品牌在区域经济空间内易形成“回波—溢出效应”,一方面通过回波效应利于吸收优势资源进驻集群,增强集群在区域内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溢出效应带动集群边缘地区的配套产业的发展,利于集群内部的次优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转移,提高要素配置有效性,以平衡区域内经济发展。小微企业集群内部,在集群品牌效应的作用下,该区域空间内的小微企业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会不断增加,内部交易市场竞争的维度增加,拥有能力和战略视角的小微企业开始自我革新,在技术、人才、资金的面的管理和运营的规范性、市场性、有效性不断提高,利于区域内产业的升级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
(四)承接城镇化发展中转移人口的问题
城镇化和小微企业集群在经济新常态下应该是协同发展,城镇化发展可以为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要素,提高集群的空间密度,改善集群发展需要的配套公共设施等(陆根尧等,2011);小微企业集群可以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改善民众生活质量,促进区域内基础设施完善等,可以说两者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小微企业集群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制,承接中国城镇化发展中转移的人口,在理论界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而且现实中也存在许多实例,比如城镇化程度较高和小微企业集群规模较大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必然缩小第一产业中人口占比,增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人口比重,特别是第三产业,进而影响区域内产业结构、人口分布、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变化。
城镇化的人口转移不是简单的生活空间转换,还要注意人口转移后就业、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换。不过小微企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市场驱动的影响,必然被迫或主动的不断完善技术、人才、管理、生产等方面的工作,而完善工作的重点一方面是企业制度的改进与规范;另一方面则是员工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对城镇化转移的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培训,改善他们的知识状况,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以便于他们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生存技能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从实质上促进了人口城镇化,甚至城市化发展。
(五)促进区域产业升级转型问题
与东部沿海地区市场驱动机制下形成的集群相比,中西部小微企业集群多是依赖资源优势被动发展,在市场需求挖掘、产业链位势上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经济新常态下,“人口红利”不再具有成本上的比较优势,而在劳动技能、知识方面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同时,市场经济日趋成熟,这些均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很好的契机。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并结合小微企业的特征,本文认为小微企业集群发展在促进区域内产业升级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产流程升级。在政策、资源和市场的综合作用下,集群内企业数量增多,竞争者增多,小微企业为争夺市场空间,不断提高自身生产效率;其次,产品升级。随着市场空间的逐渐饱和和供给增多,商品的利润空间缩小,此时企业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巩固和扩大自身利润空间,此阶段也受到区域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再次,功能升级。通过技术研发、品牌创建、跨区域市场拓展等,增加企业所在产业链的附加价值;最后,跨行业升级。随着技术、生产要素、消费需求、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不同的行业出现衰落、更新和重构现象,此时企业通过跨行业发展,规避这些因素的制约(阮建青等,2014)。
(六)小微企业集群的治理理念的转变
随着(移动)互联网人性化的发展,社会经济进入了以“微经济、分享经济和平台经济”为主旋律的时代,商品(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呈现一体化演变,而小微企业已在这种演变中成为产消合一模式的重要组织载体之一。当小微企业个体在集群效应的作用下,对社会和市场产生影响的范围、程度、性质等也在发生着质变。如此而言,对于小微企业集群的治理理念也应与时俱进,适当转变。
首先,智能移动设备的商业化普及不断促进信息和数据收集的丰富化,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小微企业集群的技术研发、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信息、税收等方面的治理,可以进行发展趋势预测、实时动态監控和相关公共产品优化配置等治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克服以往因信息和数据不足而只能采取事后跟进治理机制的局限;其次,通过信息化办公,推进小微企业集群的治理成本优化工作。这里的信息化办公是指通过构建集群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协调处理集群的相关治理工作,通过增加治理工作的客观性、公开性和制度化优化治理成本;最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等级化成为市场发展较为显著的特征(李海舰等,2014)。媒体的影响力从传统的精英层让渡给现在的大众层次,传导机制高效而有力,应对突发的“蝴蝶效应”事件和重点公众事件不是“堵”,而是理性客观的“疏”,使治理工作既有灵活性又不失严肃性。
三、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微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程度较低,企业主的集权程度较高,导致小微企业的治理和管理较为混乱,生产要素配置多以短期内利润大小为标准和原则,缺失长期和战略性规划。但是,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利于小微企业个体借助集群的价值网络,结合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选取价值网中适合自身发展的节点,有针对性进行生产要素配置,符合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利于长期的战略规模。在小微企业交易成本、融资、产业升级转型和治理等方面有优势也有转变。
参考文献:
[1]申月.农村小微企业集群发展取向与实现策略[J].农业经济,2015,(11):60-62.
[2]李俊江,于众.产业集群视角下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优势及对策[J].当代财经,2015,(4):60-65.
[3]吴德进.产业集群的组织性质:属性与内涵[J].中国工业经济,2004,196(7):14-20.
[4]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6.
[5]龚丽敏,江诗松,魏江.产业集群创新平台的治理模式与战略定位:基于浙江两个产业集群的比较案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15(2):59-69.
[6]周其仁.系统降低体制成本是中国走出经济困境关键所在[EB/OL].http://www.cet.com.cn/ycpd/sdyd/1738918.shtml,2016-03-19.
[7]本报记者.这些成本最该降!—对两省四市五十三家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调查[N].人民日报,2016-05-09(17).
[8]陆根尧,符翔云,朱省娥.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产业集群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12):101-109.
[9]阮建青,石琦,张晓波.产业集群动态演化规律与地方政府政策[J]管理世界,2014,(12):7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