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桥梁,由“这一篇”走向“这一本”
2020-11-18徐雪虹
徐雪虹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本教材也体现了这一点,编排了许多世界名著,但由于篇幅有限,只是节选了其中最经典的部分片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篇”搭建桥梁,引导学生走向“这一本”,尝试进行整本书阅读活动,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审视目录,把握基本构架
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时候,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这本书的目录,而短篇文章没有目录。教师可以把握住这个变化点,引导学生审视长篇作品的目录,借此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明确指出要先阅读书名页,然后看序、研究目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序言和目录结合在一起阅读,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情节出现在哪一部分,这样在阅读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找到阅读的重点。
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全书,首先关注封面,了解作者和翻译者,结合封面插图猜想故事的内容。有学生在阅读封面后提出:“我猜这本小说的内容就是讲一个小朋友探险的过程。”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分析目录,尝试了解作品的整体结构,找出目录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人名,学生发现了“汤姆、贝基、波特”等人物,了解到这些都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目录了解这些人物是如何认识彼此的,学生发现“汤姆识贝基,耳痛心欢喜”这个章节就展现了汤姆和贝基的相识,教师引导学生揣摩作品的情节,将目录转换成大纲,总结出作品的主要内容。学生尝试总结:“一开始的几个章节都写了汤姆在学校中捣乱的事情,后面又写了汤姆想要当海盗,展开训练的过程。此后故事中就写了汤姆和小伙伴当‘海盗的过程……”学生发现目录中很多内容都展现了汤姆在当“海盗”过程中的事情,发现这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结合目录进行阅读的时候,学生发现目录有着概括文章整体内容、展现作品情节结构的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目录展开想象,尝试猜想一下文章后续会写哪些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产生阅读动力,为后面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阅读梗概,熟悉故事情节
不少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文章的篇幅较长,自己整体、理解和记忆能力不足,常常读了后面忘了前面。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文章的梗概,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并且尝试用一句话整理出故事内容,找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之后再回顾目录,找出哪些题目和主要内容有关,这些就是要重点阅读的部分。
教学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节选)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活动。在阅读时,首先鼓励学生阅读作品的梗概,说说从中能获得什么信息。学生发现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尼尔斯戏弄了小精灵被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儿,于是就骑着鹅展开了旅行,他和狐狸、盗贼等战斗,主持了正义,从捣蛋的孩子变成了懂事的男孩,最后回到了父母身边的故事。在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内容后,教师鼓励学生找出教材节选的内容出现在整本书的哪一部分,猜测一下后续情节会如何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用一句话总结故事梗概,学生尝试总结:“这个故事讲的是尼尔斯骑着鹅去探险,伸张正义,成长为好孩子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范文和自己总结的内容进行猜测:“如果是你来创作这样的故事,你会如何写呢?”学生提出:“我会写他和猎人们进行的盗猎战斗,因为他已经和小动物成为了好朋友,所以要保护小动物。”教师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创新和想象展开阅读,看看整本书所写的内容和自己猜想的内容是否一致。
结合故事的梗概,学生不仅能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还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略读指导举隅》中指出目录是一本书的骨干,其中有提要性的内容,和序文一样,要让学生养成先看梗概的好习惯,提升阅读效率,对文章的内容也会有初步了解。
三、依托片段,了解人物形象
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学生常常会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解故事的情节上,却忽略了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片段,挖掘细节描写,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细节描写从语言、心理、行为、外貌等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片段总结作品中的人物特点,看到人物性格丰富多彩的一面。
教学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之后,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整本书,结合其中的精彩片段,展开片段赏析,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如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细节描写,并总结出汤姆的性格特点。有学生认为:“汤姆是一个十分有担当的人。”也有学生认为:“湯姆是一个勇敢、遇事冷静的人。”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论证自己的想法,结合细节证明自己的观点。在阅读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阅读书中的其他片段,说说汤姆是否一直都是这种性格,学生发现:“一开始的时候汤姆不是一个好孩子,他喜欢逃课,总是假装生病。”还有学生提出:“汤姆是一个富有好奇心的孩子,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他才会去展开探险活动。”学生在整合的过程中发现汤姆的性格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最后,引导学生思考:“结合文章不同片段的内容,大家觉得汤姆性格中不变的是什么?”学生认为:“汤姆的身上有一种童真,他爱憎分明,向往自由,这些是没有变的。”学生在这样的分析中很好地了解了人物形象。
结合精彩片段能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人物特点,促使学生想要深入了解主要人物。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本书的不同部分选择展现人物形象的片段,然后整合起来分析。这样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就不会片面化,也能看到人物性格的变化,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该人物。
四、绘制导图,厘清复杂关系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在教学中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帮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引导他们分析复杂的人物关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找出作品中的各个人物,将主要人物放在中间,用各种线条画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学生围绕各种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提炼,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各种内容形象化、可视化、条理化、清晰化地展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找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用思维导图画出他们彼此的关系。学生首先将“鲁滨逊”放在最中间,然后在旁边写上“海盗、星期五、其他野人、落难船长”等人物。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不同的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尝试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学生发现“鲁滨逊、星期五、其他野人”之间有共同的事情,就是鲁滨逊遇到野人,救下了星期五,将其变成了自己的奴隶,还发现鲁滨逊和“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鲁滨逊来到荒岛是什么原因?离开荒岛又是借助了谁的帮助?”学生发现鲁滨逊因为被海盗俘虏,逃亡到巴西种植园,之后才来到荒岛,最后也是帮助落难船长制服了反叛的水手,这才回到了英国。学生在整理了思维导图后,对作品中的各种关系和事件了解得更为深刻,厘清了内容。
利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辅助学生阅读长篇小说,能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交流阅读收获。这样学生不仅能整体理解作品的内容,还能厘清人物关系,更好地理解核心人物。
在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好课本的选文,引导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能更好地架设“这一篇”到“这一本”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