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比较阅读,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20-11-18吴素君
吴素君
倪文锦教授认为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文因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归纳、辨别,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能促使学生加深理解单篇文本,掌握同时阅读多篇文本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对比阅读,则能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比较词句,体验语言魅力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有着精美、华丽的词句,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比较词句的方法,围绕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展开比较揣摩,进而更好地理解作者选词造句的匠心之处,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作品中的不同段落,并展开比较,分析在词语的选用和修辞手法的安排上有什么不同之处。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珊瑚和鱼的句子,发现描写珊瑚的句子“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中主要用的是比喻的手法,而在描写鱼的时候,不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加入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选择写作手法的时候为何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学生认为:“一方面,这是为了让文章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珊瑚的变化可能没有鱼那么多。所以作者在写鱼的时候用‘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展现出鱼的种类很多。”最后,鼓励学生对比、分析作品中的选词:“在写到鱼的时候,作者用了不少有特点的动词,如‘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这里为何要用‘成群结队和‘穿来穿去呢?能否用其他的词语代替?并对比一下差异性。”学生尝试用“游来游去”代替“穿来穿去”,但是发现这样无法体现出珊瑚的茂密,所以选词方面还是“穿来穿去”更准确。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字词,同时也学会在文本语境中辨析词句,选择最符合文章语义的词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创作等活动,学生就能深入思考如何选词可以让文章呈现出独有的美,进而提升读写综合能力。
二、比较段落,揣摩写作规律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梳理并整合各种语言现象,构筑语言系统,提升自主读写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设计文章结构的时候,与其直接将相关的语言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不如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对比分析,尝试在对比中揣摩写作规律,自主建构语言系统。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段落安排,看看有什么超乎自己想象的地方,然后思考一下作品的写法对自己有什么启迪,尝试揣摩写作规律,并思考自己在创作的时候是否能借鉴运用。
教学《纪昌学射》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文章中的各个段落,并思考作品的段落结构。“纪昌先后選择了哪几种不同的训练方法?作者在写作的时候用的结构是否一样?”学生通过对比后发现:“文章在这些内容上结构基本都是一样的。一开始是飞卫提出了要求,然后就写纪昌是怎么展开训练,最后写纪昌训练后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写是否重复,是否要删掉其中的某些部分。学生思考后认为:“虽然这些段落的结构是一样的,但其中的内容却是递进的。一开始纪昌只能做到不眨眼睛,但是后来就可以做到将小东西放大。所以,这不是重复的内容。”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这样感悟:“这样写能让人知道学习射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反复的训练才能获得成功。”此时学生总结写作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假如大家要写自己学习某件事情,比如说写学做饭、学骑自行车等,你认为是否可以使用类似的写作手法呢?”有学生这样认为:“若要体现出学习的难度不断提升,展现出主人公的毅力,我觉得可以运用这样安排段落的方法。”
在段落对比的过程中,学生深入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段落结构的,此时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对比一下作品中那些看似相似的段落,思考是否重复,是否可以删掉其中的某些部分。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掌握写作技巧,他们在创作的时候也会写出更精练、更有逻辑的作品。
三、比较写法,发散思维方向
统编本教材讲究教学的整体性,在提升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作品的写法,进而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对比作品的写法时,对语言有了直觉体验,这时就能促使其进行深入对比,思考如何能更生动、清晰、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的写法,进而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统编本五年级下册《桥》一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家觉得这篇文章的写法和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尝试和《草船借箭》等以前读过的文章进行对比。”学生在对比后发现:“《桥》中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地方,而《草船借箭》就不是这样,一开始就交代为何要借箭、诸葛亮和周瑜的矛盾,而且看到诸葛亮信心满满的样子,让人觉得他借箭一定会成功。但是《桥》处处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到最后才交代小伙子和老人其实是父子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不采用平铺直叙的写作方法,为何要使用这种设置悬念的写法。学生思考后认为:“《草船借箭》这样的文章本身就是长篇小说中的节选,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所以,就算是平铺直叙,依然能引人入胜。但是《桥》是小小说,内容也比较简单,如果再平铺直叙的话,就无法吸引大家去阅读。”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认识到了选择不同的写法,才能让文章变得更精彩。
由于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创作思路,一些看似相同主题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写法。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对比,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如何在自己创作的时候写出独特的风格,运用具有个性的写法。
四、比较主题,升华人文精神
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也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要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探究作品的主题,进而提炼出人文精神。久而久之,学生的文化视野会变得宽阔,文化自觉性也会得到提升。
在教学《精卫填海》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篇文章的主旨,尝试从中提炼出人文精神。学生认为:“精卫有着坚持不懈的行事作风,他虽然知道大海很大,自己的力量无法填平,但还是不懈努力,坚持填海。”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读过的其他故事中是否也有相同精神的作品。学生提出:“我曾经读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故事中,愚公看似很笨,还被人笑话,但是他却有着坚持不懈的毅力,认为不仅要自己努力,就连子子孙孙也要加入到其中,不断努力才能移开大山。”此时引导学生阅读童话作品《蜘蛛开店》,并总结其中蕴藏的寓意。学生发现这篇作品其实也暗示了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不懈。此时让学生思考:“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不一样,文章中的主人公也有所不同,为何都展现了相同的人文精神呢?”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坚持不懈地努力”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精神,所以古往今来有不少作品都展现了这种精神。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作品,看看还有哪些作品展现同样的人文精神。
在引导学生展开主题对比阅读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古今不同时代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就会发现,虽然这些作品的创作时代不同,但是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却有相似之处,这样学生就能领会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人文精神,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文章和文章之间的隔膜,构建统一、整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有选择地给学生提供各种文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对比。这样能促使学生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灌云县龙苴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