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读经典 心静生凉
2020-11-18傅海青
□傅海青
炎炎夏日,盼凉风轻拂,解暑愠,消热恼。凉风未至,且悬想之。
夏月赤日行天,炎气逼人,衰年怯暑,大是苦境。旧闻处州括苍山有绿田深处,缘竹径入,百二十里绿荫,五里一亭,十里一室。明刘一介处此六十年,悬想便觉清气可挹。
清代学者龚炜在《绿天深处》一文中记录了他的悬想妙法:
听说浙南括苍山中有一处整个被绿荫笼罩的地方,一百二十里路两边全是茂密的竹林,且多有茶亭房舍,尽可流连休息。明朝刘一介先生在此一住六十年,从来不想离开。热得不得了的时候,心里想着这个清凉世界。想得入神时,身上仿佛也分得了一丝凉气。
这不正是“心静自然凉”的道理!
佛家倡导“身居火宅中,心在清凉境”。出世高僧经过苦修,能练成寒暑不侵之功。道家则讲,人体有一套制热系统和一套制冷系统,制热的是心火,心火撩拨,就热起来了;制冷的是肾水,肾水循环,心就能平静下来。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人体则寒热平衡。
对普通人而言,要想心静凉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读书。
在时尚流行,古风无存的读屏时代,流媒体的便捷无法替代捧读书籍的优雅。《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中有这样的文字:我们需要纸质书,不仅因其提供了阅读内容,更在于肉眼和实体书的对望时刻,是电子读物无法抵达的情感升华。读一本书时,是我们暂别繁忙生活的独处时光。由此得到精神上的超脱与修复,重新获得返回日常的勇气和超越自我的智慧。
然,凡夫之人,纷纷俗务繁,或因家口之累,或因身体之倦,常常迷失自我,不大点的优长即会偏离对世界、对自我的客观,自赞毁他,愤世嫉俗亦为常态。
静下来读几本书,特别是经典之书,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人生。
本刊“有容堂杯”成联月赛联题中华经典系列已经题完了儒家的十三经和《老子》《庄子》《黄帝内经》,相信跟着这个栏目互动的联友一定受益匪浅。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邂逅,胸中添了多少底气,身后多了几座靠山,您心里最清楚。
见识广,思想通脱,自然能抵御外力的侵扰,保持内心的平静,无论是对自然界的严寒酷暑,抑或对人间的宠辱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