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三区一地”建设的意义探索
2020-11-17赵一乔
赵一乔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位于世界第一位,沿海发达地区人均GDP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些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其中,成都市关于“三区一地”建设的提出,根本目的就是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新的差异化发展的产业结构。为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新发展格局提供现实基础。
关键词:三区一地建设;生态价值;产业发展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由于产业特色不明晰、产业链条不完善的工业发展模式,使得西部片区在国家总体发展格局中处于相对滞后的区位。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突出,农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一度被忽视。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和破坏,更加快了自然资源枯竭的速度。大量消耗的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产品未经深加工,以及原材料供应的压力,并造成基础设施部门的长期紧张,最终制约了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
在中科院对成都市全域土地资源开发适应性的评价中,西部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重要区和永久基本农田的面积占到了总面积的80%以上。在环境资源承载力方面,受水土资源约束的影响,西部区域城镇建设最大承载规模为618平方公里,占西部区域总面积的8.1%。而现在西部区域城镇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509平方公里,接近了适宜开发面积的天花板和规划控制面积的顶端。因此,控制开发强度、控制产业门类、控制产业红线符合客觀实际的要求。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摒弃落后的思想认识,转变地区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二、“三区一地”建设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成都市对于“三区一地”建设的进一步推进,通过公园城市先行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区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建设,不断促进各个地区、各个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贸易流通,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满足人民对生活质量的不同需求层次。
(一)公园城市建设是一种形态塑造。公园城市的概念,既是公园视角的思考,更是落位于城市问题的探讨。公园城市不仅意味着突破现有绿化空间指标体系,城市拥有更大规模的绿化空间,或者更强的公园网络系统性,更意味着公园与城市建设空间互抱的城市形态模式,意味着以公园为脉络、为本底的城市空间形态塑造,意味着围绕公园和绿化开放空间展开的城市生活方式创造,进而创造新的范式,即人与自然环境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公园城市作为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在空间上进一步促进城市绿地建设与自然环境、乡村人居环境的融合,构筑城市园林与城郊绿色资源、乡村绿色资源相融合的大地园林系统,努力让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实现新时代城乡融合、自然和城市高度和谐统一的空间体系。
(二)城乡融合发展是根本任务。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乡村加速发展、协调城乡矛盾、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在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表现出强大的极化效应,使大量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由乡村流向城市,而城市对乡村的要素输出和扩散作用却比较微弱,这种近乎单向的流动体制和模式是造成中国乡村落后的主要原因。城市和乡村是一个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的共同体,互相促进、相互支撑,方能实现城乡共荣共生、和谐持久的良性循环。因此,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路径和基本逻辑。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走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
(三)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突出了产业要素。农商文旅体融合实质上就是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文旅服务行业)的良性互动,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融合发展。“农”在这里不仅包括农业也包括农村,泛指乡村的农业农村资源,如产业及产业园区,以及相关联的生态,是农商文旅体融合的基础。“商”是包括对有形产品及无形服务的市场交换活动,围绕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运用商业思维、商业方式、商业手段、商业品牌等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是农商文旅体融合的动力。“文、旅、体”既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现代文创,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非物质文化,是人文思想的具体呈现形式,是农商文旅体融合的延伸所在。通过农商文旅体的融合发展,实现多种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产业之间的优劣势互补,形成功能更加全面的产业生态圈,实现业态的创新与差异化发展,促使生态价值转变为真正意义的优质资产。
(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环境支撑。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指具备富足的物质生活、优美的生态环境、便捷的基础设施、富足的物质生活、优质的公共服务、丰厚的文化体验、良好的社会治理、高效的安全管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更好保障和满足,适合人民群众居住、生活以及工作的城市和乡村。推动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建设高品质生活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通过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进一步增进群众民生福祉;通过着力提升人文环境品质,增加城市文化含量、气质修养。以城市提升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人民群众自身需求为导向,切实解决城乡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城乡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文献
[1] 田莉,桑劲,邓 文 静.转型视角下的伦敦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J].国际城市规划,2013(6):13-18
[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罗宏,孟伟,等.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与实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 杜旻. 生态工业共生体稳定性研究[D]. 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3.
[5] 王虹. 资源约束条件下构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6(1):17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