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负偏差变量在数学规划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17熊庆如
摘 要: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式,线性规划问题是数学建模的一项重要模型。本文从案例的实际出发,在探讨线性规划模型解决问题过程中,创造性地引入正负偏离变量,将约束条件加以放宽,并灵活应用序惯算法,使一个线性规划的疑难问题得以圆满的解决。
关键词:线性规划;正负偏离变量;序惯算法
中图分类号:021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引出
线性规划模型是数学建模的基本模型,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这一模型的优化,可使目标达到最优的决策,全国大学生竞赛题许多与有优化有关,并用软件加以解决。本文将从一个案例入手,利用数学模型探讨问题最优解法。
案例:某企业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这些产品分别需要在设备A、B上加工,需要消耗材料C、D,单件产品在不同设备上加工及所需要的资源如表一所示.已知在计划期内设备的加工能力各为200台时,可供应材料分别为360、300千克,每生产一件甲、乙、丙三种产品,企业可获得利润分别为40、30、50元.决策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制定了几个经营目标,这些目标的优先顺序是:
(1)利润不少于3200元.
(2)产品甲与产品乙的产量比例尽量不超过1.5.
(3)提高产品丙的产量使之达到30件.
(4)设备加工能力不足可以加班解决,能不加班最好不加班.
(5)受到资金的限制,只能使用现有材料,不能再购进.
假定市场需求无限制,企业应如何安排生产,使总利润最大.
1、模型假设
假设表中的数据保持不变。
即:工艺不变;材料供应有保障;市场价格稳定。
2、建立模型
设: 分别为产品甲乙丙的产量(件)。
設备A的约束:
设备B的约束:
材料C的约束:
材料D的约束:
第一目标约束:
第二目标约束:
第三目标约束:
汇总为:
3、模型求解
使用lingo软件编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是无解。因此,线性规划模型利用传统的方法,无法寻求最优解。作为问题本身应该有优化解。
二、模型的分析与改进
考虑到案例中5个目标顺序中的前4个目标可考虑放松,第5个目标明确规定不能改变。
因此可将目标放宽为:
(1)利润为3200元左右;
(2)产品甲与产品乙的产量比例在1.5左右;
(3)提高产品丙的产量使之达到30件左右;
(4)设备加工能力不足可以加班解决,设备A和B可以考虑加班在200台时左右,但加班数最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考虑引进正负偏差变量来进行处理:
假定
是两个偏差变量,且满足以下条件:
体现在模型中,就是将(2)、(3)、(6)、(7)(8)可以考虑放宽条件,结合题意,考虑引进目标函数,得到以下修改模型:
这样,原来的线性规划模型就转化成目标规划模型了。
三、使用序惯算法。
在处理正负偏差变量过程中,考虑到指数位置的正负号在lingo程序中不易表达,我们不妨规定:分别用s1,s2替代
具体来说,就是用s11,s12,s21,s22,s31,s32,s41,s42,s51,s52替代
因此,在lingo软件中,编程得到以下程序:
在运行这个程序时,把前面4个目标函数
按次序与约束函数逐一运行计算,得出结果代入下一程序进入计算,最终计算出所需结果,该运算法,称之为程序的序惯算法。具体过程操作如下:
运行lingo程序得到的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s11=0,将其代入下一步程序中,在软件lingo中运行第二目标程序。
结果显示,s11=0,s22=0,将结果代入程序,再在linguo程序中运行第三目标程序命令。结果显示,s11=0,s22=0,s31=0,s32=0.将此结果代入程序,运行最后一个目标程序。
其显示的结果,用数学式表达如下:
四、模型的检验
将这些结果导入修改后模型中,
发现:设备B加班16台时,其余目标全部满足,其利润达到3220元,比我们原先计划3200元还多20元,这个结果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五、结束语
利用lingo解决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问题,是比较方便的方法。但是如果出现无解的情况,就需要考虑将约束条件进行适当的放宽。也就是在原条件得基础上引进正负偏差因素,并将正负偏差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以便使约束条件不至于偏离原条件太远。在此过程中,必然需要引进目标规划函数,从而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最优解。
参考文献
[1] 韩中庚.实用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朱素玲李文婷刘秀英.变量选择偏离对预测的影响研究[J].决策与统计.2016.6.
[3] 田森.基于运筹学运输问题模型的电煤采购决策[J].工业技术创新.2017.1.
[4] 黄青群.浅谈最优化方法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16.11.
[5] 耿德志.线性规划求解算法研究[J].软件导刊.2011.6
作者简介:熊庆如(1964—),男,江西宜丰人,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18—2019年度院级课题:“双创”背景下高职产业学院的组织机制与培养模式的研究”(DF2018YB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