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职思政课程教学实效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0-11-17韦俐玲
韦俐玲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广西柳州,545616)
一、中职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研究背景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提升中职思政课教学实效上下足了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在成绩的背后看到了一些不足。职业学校的学生和高中学校相比整体综合素质较差,年龄分布层次广,大多集中在14至20岁之间。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和行为习惯以及学习能力较差,同时具有失败心理,没有前进目标,对教育敏感度低,总体来说管理难度较大,但是一定范围内的心理调适力强,抗挫能力高。这是中职生的基本现状,是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实际问题。要将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职业学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提升思政课课堂效果,使教学实效落地、落实的问题。
根据2020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职学校思政课的学时安排为每个学期按照18周、36学时进行教学安排,每周2学时,内容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职业精神教育、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等。思政课教学除教授课程基础知识外,通过实践活动把基础知识消化吸收转化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最后再外化成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也是思政课实效性的具体表现,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然而现实是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学习热情,思政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学实效低,要想在每周2课时的授课时间里面出质量、出效果,对思政课教师来说仍然十分困难。
二、中职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出现课堂实效低的问题,要从教学主体和教学引导者身上找问题。笔者对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师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的对象一为德育课教师,共28名。本文截取了调查问卷中的3个问题,并就调查结果展开讨论。
问题1:“日常教学中,您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对于这个问题,100%的教师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说明教师为了提高课堂实效能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特殊性,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
问题2:“你对教学方法的理论系统研究过吗?”对于这个问题,15%的教师进行过系统的研究,21%的教师没有研究过,64%的教师进行过不太系统的研究。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不足。
问题3:“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需要有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吗?”10%的教师认为不需要有理论依据,53%的教师没有考虑那么多,37%的教师认为需要有理论支撑。这说明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教师知道需要有理论依据作为支持,但是只有37%的教师有理论依据,反映出大多数教师没有充分地将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依据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导致采用的教学方法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二为2018级和2019级学生,随机在各年级中抽取8个班,共367人。调查问卷一共设置9个问题,在此截取3个进行讨论。
问题1:“你喜欢上思政课吗?”23.1%的学生喜欢,48.3%的学生无所谓,28.6%的学生不喜欢。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也没有热情,认为思政课在生活中没有作用,只追求考试及格,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思政课实效低。
问题2:“你们班的思政课气氛好是因为教师的教法得当、自己想学还是喜欢科任老师?”调查结果分别是40.2%、29.5%、30.3%。这反映出教师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就能充分带动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而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与不学基本靠个人喜好是思政课课堂实效性低的重要原因。
问题3:“你喜欢上思政课是因为内容贴近生活、思政课很重要还是考试压力?”调查结果分别是42.8%、22%、35.2%。这反映出与学生联系紧密的内容学生特别喜欢听,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听课的,小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很重要。
三、中职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科技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层出不穷,思政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学习意愿低、课堂实效差仍是老问题。如果学校和教师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就难以发挥信息化思政课的真正功效。
(一)教学实效不理想与学习动机有关
教育改革专家马扎诺提出了“人的行为模型”(图1)。模型中的认知系统受到元认知系统的监控,元认知系统受到自我系统的制约。[1]该模型指出,学习新知可能和兴趣有关,且学习意愿的影响大于学习能力。简言之,在学生学习新知前,教师要先解决“想不想”的问题,再解决“能不能”和“会不会”的问题。因此,思政课堂上出现的兴趣低、效率低的问题只是表象,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图1 马扎诺“人的行为模型”
(二)教与学关系失衡导致教学有效性低
教是促进学的有效手段,但在实践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并未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践行。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与时俱进,学习使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花大力气备课,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效果,促进学生成长。但现实却是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而讲台下的学生则波澜不惊。不难看出,这是典型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很认真、很努力,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达到了目的,实则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感受。教师花费很长时间收集上课素材,费尽心思做教学设计,从如何引入展开到如何把控全局都设计得很完整、系统,但一旦教师成为主角,学生成为配角,那么学生的“学”就会变成围绕“教”的辅线,这违背现代教育教学的初衷和本意。课堂的中心始终应该是学生。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把握“教”与“学”的关系上,思想转变得还不够,仍然需要身体力行。
四、中职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将会在各大领域广泛使用,一些重复的、标准化的、简单的脑力和体力劳动都会由人工智能完成。可以预见的是,中职学校所培养人才从事的岗位在未来很可能大幅度地被人工智能取代,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中职思政课属于公共基础课,不同于专业课可以通过专业布局调整、优势专业升级来应对挑战,思政课需要从以下两个大方向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一)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研究发现,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洛厄尔曾做过动机与学习效率关系的实验。[2]实验对象是两组大学生。他发现,成就动机强的一组在完成学习任务中能不断进步,学习的效率也高;学习动机弱的一组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学习效率低。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重要。[2]
1.学习动机的激发
首先,教师要能够创设情境,开展启发式教学。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把握好这一要点,思政课教师就可以根据近期的时事热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疑问,继而生发探究问题的动力。教师再适时地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
其次,教师要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努力上进。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青年学生的寄语中提道:“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要让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包袱。”学生在成长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经历困难和挫折。教师确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一时的得失成败,既要联系现实,又要强调主观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信心。
2.学习动机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要产生动机,教师就要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利用学科知识采取一些强化和训练的手段,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转化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优势,从爱国、立志、修德、奋斗等角度出发,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启发学生自觉、勤奋地学习。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创造条件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比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书的设计与编写之后,可以获得奖励。教师也要借此帮助学生树立成功榜样,如分析优秀毕业生事迹,告诉学生,他们成功是因为奋斗,而不是偶然。
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归因观。教师要让学生相信有付出才有收获,让他们更加积极向上,学会稀释自己的消极行为,对挫折进行积极归因,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动机。
(二)借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无论任何时代,不懈怠、不停滞都是专业发展的初心。教师要以此为核心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学习知识技能、展现职业道德、提高专业素养的过程,是个人的、内在的、终身的专业成长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以自己为榜样,用自己的发展带动学生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1.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存在于教学思维中指导教学实践从应然走向实然的宗旨、原则、目的。前文中提到教与学关系失衡导致教学有效性低的问题,教师想把好的都给学生,却忽略了学生是否能接受。因此,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应该是自主的、独立的,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是教学生学”正是此意。
2.提升信息化意识
教育信息化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手段,思政课教师要以开放、包容、科学的态度面对,扭转传统观念,提升信息化教学意识,主动将教学与之融合,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探索个性化的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率。
3.优化知识结构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还要具备实践知识。知识结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遇到各种问题或任务时引导工作的依据。新时代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优化知识结构,建构知识体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运用自身的专业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必须是学习者,要不间断地接受、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拓宽专业的外延和内涵,提升专业水平,适应时代要求。[3]
4.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教育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教育实践要根植于课堂教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的,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无论教学理论如何发展,教学研究如何进步,都离不开课堂教学。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支点,教师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除了要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之外,还要适应教改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总结、研究、改进。教学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将经验转化为理性,提升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能力,进而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而形成教育生产力。
5.正视教学反思
我国学者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部分,是专业发展的助力,它帮助教师提高自省水平,纠正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教学反思可以从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实施是否有效、教学自我满意度如何提升入手。但是,教学反思的内容远不止这些,任何能够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事件都是可以反思的内容。此外,反思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