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对分课堂研究现状述评
2020-11-17王俊威张兴华
王俊威,张兴华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一、引言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然成为人才培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日益增长的学生人数却为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带来更大的挑战。中职学生学习动机低下、学习过程被动、对教学内容缺乏思考等现象相当普遍。除此之外,大部分中职教学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模式也就成为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实践和研究显示,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中职课堂,可以提高中职教学质量。
二、对分课堂概述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针对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的现象提出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融合了传统讲授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既保留了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教”于前、“学”于后的特色,也吸收了讨论式教学中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的优势。[1]在之后的教学试验中,对分课堂因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进而迅速得到了传播和应用。
对分课堂(PAD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将课堂“对分”成教师课堂与学生课堂两部分,并用三个相互联系的教学环节将两个课堂进行衔接。第一个环节是教师的课堂讲授(Presentation),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讲授要遵循精讲和留白两个原则。第二个环节是学生课后的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学生通过自学将知识框架丰富和完善,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是自主思考的过程。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的课堂讨论(Discussion),学生将课后的自学产生的“亮考帮”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与以往的讨论式教学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将“即时讨论”改为“延时讨论”[2],在学生一周自学内化后进行讨论。
三、中职对分课堂研究现状
以中国知网中的“期刊”和“博硕士论文”两个数据库为基准,以“对分课堂”“中职”为检索词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截至2020年2月14日,数据库中共有期刊16篇,硕士论文3篇,共19篇。图1为年份与发表文献的关系图。
图1 年份与发表文献关系图
从图1可知,以时间为线索,关于中职对分课堂的第一篇研究文献出现在2016年,同时也是2016年唯一的关于中职对分课堂的研究文献。随后,2017年发表了2篇,2018年发表了7篇,中职对分课堂的研究文献在数量上出现明显增幅。同时,2019年相较于2018年又出现一定的增幅,发表相关研究文献6篇,硕士论文3篇,共计9篇研究文献。目前,从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有关文献共计19篇。通过发表年度趋势来看,2020年对中职对分课堂的研究热度不减,研究文献持续增加。这些都说明对分课堂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正逐步得到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对中职对分课堂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
综上,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关注与重视,与其相关的研究也在快速发展中。但通过进一步研究不难发现,中职对分课堂研究在数量上相对其他层次教育的对分课堂研究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中职对分课堂的理论研究的缺乏也使其在应用研究思路上趋同。
四、中职对分课堂的应用研究
(一)中职对分课堂的应用流程
通过分析所搜集的中职学校关于对分课堂的研究内容,大部分教师对中职学校对分课堂的实施流程都大体相同,可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充足的课前准备,具体包括:任课教师熟悉教学内容;设计好课后的作业,符合“亮考帮”三原则;将学生按照一定原则进行分组;在课程开始之前,帮助学生了解对分课堂的流程以及教学评价办法,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
第二,对分课堂实施。首先,教师授课。教师进行框架式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为学生课后自学打好基础。此外,授课后还要布置好“亮考帮”作业。其次,学生的内化吸收。学生根据课上所学的框架以及教师所提供的资料进行为期一周的自学,形成自己的思考并完成“亮考帮”作业。最后,学生小组讨论。在经过一周的内化吸收后,学生针对自学形成的“亮考帮”进行小组讨论,提炼出本组观点并进行展示,引发全班同学的共同思考。
第三,对分课堂评价。对分课堂的评价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不能仅以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为评价的标准,而要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以及平时的课后自学作业全部纳入学生评价标准,以此对学生学习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除了上面的三个较为普遍的实施流程外,邱爱梅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对分课堂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学科的特点,形成了“讲授+实操形式”“讲授+模拟形式”“讲授+多样化方式”三种不同的创新形式,其中,多样化方式包括分析讨论、模拟演练、实际操作等。[3]郭雪飞针对对分课堂的实施部分进行细化,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教师的讲授、学生个体的独立学习、学生个体的练习、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以及全班交流。[4]还有学者为了使模式更加切合专业课程特点,将经典的操作流程与不同教学方法进行融合,形成了四步骤教学流程。如卢萍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在对分课堂中,将对分课堂的实施扩展到四个步骤,即教师教授、学生自学内化、学生讨论以及任务讨论,用任务讨论的方式引出下一节课程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5]最后,戴元琴利用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探索了“对分易”“蓝墨云班课”等App在对分课堂中的使用,以期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6]
(二)中职对分课堂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职对分课堂的应用研究涉及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即如何评价中职对分课堂的有效性和影响对分课堂有效性的因素。已有文献显示,影响中职对分课堂有效性的因素大致可以归为三个类别。
1.教师的经验
教师的经验主要是指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以及对教学流程的把控,都对对分课堂的实际应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整堂课的主导者,而是讲授环节的有限教授者、内化环节的评价者以及讨论环节的组织引导者。[7]
2.课程设计的弹性
首先,对分格局的弹性化。“对分”并不意味着时间绝对平分给教师和学生,而是灵活地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对分。划分的类型可以细分为“当堂对分”“隔堂对分+当堂对分”“隔堂对分”等三种实施类型。[8]其次,作业布置的弹性化。“亮考帮”作为对分课堂的重要支架工具,对“亮考帮”作业的布置不一定是强制、死板的。“亮考帮”的数量要有弹性,起到引导自学的目的即可,不用布置过多,否则会加重学生负担,起到消极作用。“亮考帮”的形式要灵活,只要是能够引发深入、有效的讨论即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亮”“考”“帮”三者不是缺一不可的。最后,分组的弹性化。分组的标准要有弹性,教师除了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为学生进行分组外,还可以按照成绩档次搭配分组,或按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性格等其他因素进行分组。
3.学生特点
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风格会给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带来影响。虽然教育教学越来越提倡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自主学习也是有一定的条件与前提的,即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与能力。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课堂氛围沉闷,或学生对分组讨论热情不高,倾向于个人学习,那么教师就不能直接强行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综上,中职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三类:教师的经验、课程设计的弹性以及学生的特点。此外,李欣还提出教材的选择和甄别也影响着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9]一本优秀的教材能够启发教师,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对整堂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起到正向作用。
五、中职对分课堂研究存在的不足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近年来的中职教育专家和教师都对对分课堂予以高度的关注和研究,并进入初步探索阶段。但是,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初步探索阶段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应用研究多,理论研究少
在目前已有文献中,仅有一篇文献是从理论层面论述中职对分课堂模式下师生的角色定位,剩下都是应用研究。理论研究可以为应用研究做好理论基础,是开展应用研究的前提。如果没有做好中职对分课堂的理论研究就生搬硬套高等教育对分课堂的模式,非但不会取得所期待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因此,后续研究可多从中职学校自身的特点和角度出发,对对分课堂进行理论分析,构建针对中职对分课堂的理论框架,为应用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应用专业少且呈现单学科性
由于对中职对分课堂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应用学科过少,范围过窄。从以往文献来看,仅仅涉及三门公共课和五门专业课,对专业门类丰富的中职来说,应用研究的专业覆盖面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研究都呈现单学科性,缺少跨学科研究。后续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将对分课堂变换不同的形式,灵活应用到更多更广的专业课程中去。
(三)研究表层性、碎片化,宏观性、体系性研究较少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文献数量较少,都是比较具象到某一具体专业课程,因此,文献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且比较零散。当前的中职对分课堂研究都趋于相似,行文都是概念加应用,研究比较表层,挖掘问题深度也不够。后续研究应着重中职对分课堂的理论架构和系统逻辑体系性探索。
(四)研究缺乏中职特点,创新少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克服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尽管中职课堂与高等教育课堂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总的来说,中职学生与教师的素质都与高等教育的师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中职教师要注意教学对象的不同,紧紧贴合中职师生特点来研究对分课堂,使对分课堂中职化。另外,中职教师要敢于创新,探索出一套最适合中职的对分课堂新模式。
六、结语
中职教育教学质量低下一直都是中职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探索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中职教育,或许就是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一大良方。自2016年发表的第一篇关于中职对分课堂的研究文献以来,关于中职对分课堂的研究文献逐年增加并已进入初步的探索发展阶段。但是,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当前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即理论性不足、没有建立起中职对分课堂的研究框架、应用研究出现趋同现象且缺乏中职特色。总之,要想充分发挥对分课堂在中职的巨大应用价值,还需要今后的不断努力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