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守与嬗变:试论国内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转化

2020-11-16周雪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1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博物馆

周雪

摘 要: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文化容器”,除了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致力于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亦承载着开发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深化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衍生价值的功能。因而如何讲好文化遗产的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如何在持守传统文化内核与寻求创新嬗变之间搭建有效的平衡,彰显博物馆当前的文化身份与多元意义,是推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题中之意。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资源;开发与转化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1-0001-03

博物馆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宝库、文化的殿堂、智慧的結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明和现代文化形象的集中代表,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随着国家对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不断重视,博物馆作为文化资源的储存所,将更多发挥其针对文化资源在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娱乐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同时借助馆藏资源开发种类纷繁的文化创意产品,搭载信息化手段丰富公众体验,融合旅游产业带动对外推介宣传等。总体而言,当前博物馆已当仁不让成为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先锋主力。

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坚持市场开发、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创新推动的理念,通过深入挖掘、科学开发文化资源,将其打造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手段,真正实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一、博物馆文化资源开发与转化的原则

博物馆具有强烈的地域属性,受地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而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具有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与文化特色的载体功能。应始终把握“持守文化内核、寻求创新嬗变”的开发与转化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提高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新能力,在保存文化主题与塑造创新优势之间寻求一种应时的自洽与平衡。

(一)持守文化主题,彰显文化内涵

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了丰硕的传统文化宝藏,博物馆作为文化展览场所和文化教化工具,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中涉及资源开发,首要前提是强调和突出博物馆的地域文化主题,进行内涵式开发与转化,形成差异化市场定位,在彰显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同时开拓市场价值以反哺博物馆的延续发展。而借助内涵式开发可使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成为可能,同时也是遏制过度开发的必要条件,体现为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和高效开发并重。一方面在开发过程中充分挖掘、提炼和整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在相同类别中突显地域文化特色,在展览与公众教化过程中形塑出文化优势,寻求既有资源与时下社会需求的相关性,找到开发突破点;另一方面,在开发形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切忌跟风复制,而要重点突出文化主题,彰显文化内核,深化藏品背后的逻辑联系,促进公众形成有深度的文化感知,着力完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融合。

(二)科学合理转化,寻求创新嬗变

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应当体现为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提炼资源优势,将抽象的、理性的、深奥的文化内涵转换成感性的、美的和有趣的信息,并试图创新一个仪式空间,让公众通过展品与早期时代的人类“对话”,从中获得灵感与体悟。因此博物馆除了作为承载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对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功能,还应当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等理念的引领下,通过科学合理的转化途径,将文化资源衍生转化,创造出新的文化体验产品或服务形式,丰富文化资源的社会功能。

当前要充分围绕大众文化艺术需要,借助市场力量,构建多元市场主体合作机制,开发融入博物馆文化特色同时又贴近公众日常生活的文创产品和文化服务,既优化公众在博物馆参观中的沉浸式体验,亦能让公众离开博物馆后保留对藏品文化的感知度,在创新载体中捕获更多教育功能。同时注重转化过程中有节制地进行科学开发和利用,特别注重文化价值的统一性和延续性,既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又能塑造一定独特性借助市场推广实现文化的传播发展。

二、国内博物馆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困境

当前博物馆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文物收藏展览场所和曾经的民族国家权威教化工具,演变为以教育服务大众为根本旨归的公共文化机构和大型城市的主要文化地标,在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以及随之形成的规模庞大的创意经济,则给博物馆创新管理模式、增强文化传播力、融入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新契机。

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开发拥有较强的生命力,底层是文化认同感,表层是精神消费升级,总体上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小,生命周期较长,是值得挖掘探索的资源金矿。经历长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国内博物馆对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例如,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文物的展出率,实现公众观展的沉浸式体验;开发具有博物馆历史文脉气息的文化创意产品;利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对历史文物的修复;丰富展览形式,扩大对不同年龄层次公众的教育功能。其中尤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代表,一系列富有故宫特色且有兼具实用功能和文化创意价值的产品不断吸引大众眼球。然而目前仅有类似少数博物馆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大多数博物馆仍旧处于较保守的发展阶段,在创新开发博物馆既有资源方面仍然面临一些共性问题。

(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不足

国内博物馆基本是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本身缺乏产业发展创新的原生动力,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大量的经费需用于对濒危的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和抢救,导致在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后劲乏力。同时由于收支两条线,博物馆的各项收益需全数上交,能够用于文创产品再创新开发的支持动力不足。

(四)科学定位非遗,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借助博物馆面向公众进行展览、教育和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完善供给。然而由于其“非物质性”致使很多博物馆未能科学进行定位,缺乏合理开发应用的思路和手段。

博物馆针对非遗的展出应调整思路、立足“活态”的方式进行定位着力,通过“场景式”展出,为公众创建现场多维体验感。例如 “川剧”的展览,我们不能仅展示川剧的台本和戏装,而应展示演员在台上表演川剧的过程;例如油纸伞,我们不能仅将油纸伞进行简单的陈列,而是要展示手工匠人现场制作油纸伞的过程,甚至还可以融入一些参与环节邀请公众现场体验,从而构建活态化的非遗展示过程,让非遗文化能够原汁原味的呈现于众,在动态传播的过程中触动大众感受非遗的真实魅力。虽然此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及财力支持,但作为博物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是未来努力发展跟进的趋势。

(五)开拓发展新思路,促进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博物馆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需要介入多元平台宣传馆藏资源,扩大知名度,其中与旅游业的结合是目前国内博物馆探索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与当地旅游部门通过信息互通紧密合作,获知游客的文化需求特点和消费导向,博物馆可进行相应调整,开拓具有市场前景的纪念产品,借助旅游市场拓宽宣传途径和对外的知名度。二是与旅游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推出博物馆特色游项目,挖掘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优势,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策划让游客可以直接参与体验的文化项目,在欣赏感知文物的艺术之美同时,发掘其在历史沉淀中所彰显的内涵底蕴,并将博物馆特色游打造成为城市旅游名片,突显当地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实现博物馆与旅游业的共生发展。

四、结语

从当前我国文化资源开发的趋势和空间来看,推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转化,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提升精神文化素质的题中之意。尤其是对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博物馆作为真正聚集人类财富的地方,聚集文化的宝地,籍由愈加多元的形式对我国源远流长的文明进行展示和推介,但仅仅演绎丰硕藏品的“前世传奇”似乎略显单一,如何实现地域文化在当前的衍生价值,讲好“今生故事”将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必然使命。因此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开发既要持守文化本源与内涵,充分彰显文化差异优势,亦要科学合理提炼,实现符合当代审美和实用价值的产品转化,丰富衍生功能,完成文化再造,实现公众从文化形式的认知到文化价值的认同,促进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对于我国文化发展和文化安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慧林.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張胜冰.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

[3]姚伟钧.文化资源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4]蒋晟.博物馆商品营销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白皛.博物馆衍生商品的开发与营销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6]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博物馆
博物馆
两汉文化资源在徐州市区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