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方法探究
2020-11-16温茂胡
温茂胡
摘 要: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进行整合,可以弥补传统教育体系中的不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还能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就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现实意义展开详细论述,紧接着对当下我国小学两大教育体系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整合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学生人格,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整合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学校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积极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及价值理念,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以及教师专业能力有限,使得德育教育难以很好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此有专家提出了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健全学生身心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这一教学目标的提出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的现实意义
(一)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将两大教育体系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確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教育活动中,由于小学生群体普遍思想发育尚未成熟,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日常教育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外,还要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了解。一些小学生比较顽皮,存在不服管教的情况,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盲目进行教育,则容易适得其反。教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言行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二)促进校园德育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教学活动时,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一些教师习惯了采取说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不仅很难起到教育效果,还会加重学生厌烦情绪。要想将两大教育很好地融入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绪宣泄法以及注意力转移法等开展教学活动,既丰富了教学手段,也大大增强了学生课堂专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各项教学活动,使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三)健全学生人格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也积极开展了教学整改工作,特别是德育教育方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德育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通过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改革的阻碍。我们也陆续开展了学生道德品质及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多是因为在教育实践环节中实现了将两大教育体系核心内容进行组合,二者的培养主体和培养目标一致,其最终目的都是健全学生人格,因此,两大教育目标的整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目前我国小学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匮乏
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往往由班主任或思政教师来完成,此外,不论是心理教育还是德育教育,所占教学的整体比重较小,很多时候还会被其他专业课替代。这一方面是学校不够重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另一方面则是教师队伍中能胜任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专业教师还少之又少,多数教师只掌握浅显的德育学理论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无法实现将两大教育进行有效整合。
(二)校领导及教师重视程度不足
在小学开展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十分必要,一定要把握好两大教育体系之间的规律,并进行有效整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一些学校管理人员在教育活动中更注重小学生德育教育,片面地认为思政课是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而心理教育不是这个年龄段学生所应接受的教育内容,因此大大阻碍了两大教育有效整合。此外,心理课中教师仅与学生简单沟通,无法深入学生内心,心理教育没有实质性价值。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
(一)开设德育与心理整合的实践课程
德育教育和心理课程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课,二者更注重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言行及思想进行培养,而将两大教育整合可对学生展开综合培养——课上教学,课下给学生布置有关的实践内容,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心理及思想行为。例如,教师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所思所感,以及发生的故事,通过文字,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性格以及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此外,学生也能从中深化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并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这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学校与家庭联合机制
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在校的表现外,更应关注学生在家的表现。基于此,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整合的情形下,教学工作者应积极强化学校和家长的关联,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具体开展方法包括:积极与家长沟通,掌握学生校园外的行为活动,这也是保证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与应用的重要手段。在家长和教师的双重作用下,相信两大教育一定可以很好地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与认知,这也是两大教育有效整合的关键。例如,教师定期家访,或是组织家长参加班级会议,让家长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正确的认知,并重视起对孩子的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同时还要指导家长正确培养学生心理以及道德行为,为学校两大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通过情感教育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当下,学生接触新鲜事物及受外界诱惑的机会不断增多,不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出现“早熟”的倾向,且他们具有一定的主观思想和个性特征,使得教育工作愈发困难。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尽量不与学生产生正面冲突,通过情感交流互动来拉近师生距离,对学生予以充分包容,这种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日常中教师也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学生逐渐打开心扉,向教师倾诉自己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便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这也是促进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对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四)利用网络丰富融合资源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也丰富了教学资源,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时代的便捷,积极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实现对学生身心有效培养。如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公众平台、心理健康信箱等等,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学生、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与教师一同商议如何正确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教师可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学习专业的指导方法,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和学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见闻,无形中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的综合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要想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进行有效整合,对学生心理活动以及思想行为进行正确的指导,就需要意识到两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阻碍,才能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由于小学生群体思想发育尚未成熟,且每个学生身上都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展开思想指导,使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各种教育活动,保证德育教育及心理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也能够保证教育效果,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谭遇华.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18).
[2]金万龙.新时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01).
[3]麦耀图.爱心、知心、省心——心理技巧在德育教育中的有效运用[A].教育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研究(2017年版第二辑)[C].2017.
[4]姚鹏,杨曦.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