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语文教学的空白处理艺术
2020-11-16严红丽
严红丽
摘 要:语文教学应讲求“空白”处理艺术。“空白”处理得当,既是教师智慧的体现,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课前教学设计要留“空白”,学情研究要留“空白”,时间安排要留“空白”;课堂讲授中要留“空白”,重点把握、难点突破要留“空白”,培养学生能力要留“空白”;课后要善于补“空白”,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补“空白”。
关键词:语文教学;空白处理;教学策略
“空白”是中国画形式美中的一种表现方法。它是一幅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白为虚,墨为实,虚实相生。是计划之白,策略之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善于处理“空白”的佳作。语文教学也应讲求“空白”处理艺术。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善于留“空白”,课后要善于补“空白”。对“空白”处理得当,既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一、课前教学设计要留“空白”
(一)学情研究要留“空白”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但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的学情。研究“学生的学情”,即是研究学生的能力差异情况及对所学的内容掌握的难易程度等。“留空白”就是说,除了写在备课本上的教学方案外,心中还要预设多种方案,以留有回旋余地。如见到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饱”了,应启发其往深处思考或加大练习的难度;见到后进生“吃不消”,应助其“消化”。例如,笔者在教授学生课堂上进行“仿写句子”的训练。如仿照例句——“老师说:书声琅琅、专注凝神的课堂就是美,一种渴求知识的美。”写一句话。能力强的学生完成得快,就安排他们运用“枯枝、大地、鲜花、柔弱、坚强”等词语进行“写一段话”的训练;个别接受能力慢的学生连仿句也完成不了,就要降低难度,把句子要仿的词语帮其写出来,让他们进行填空。如前面的仿句,笔者就给学生提示为:“农民说: 、 就是美,一种丰收喜悦的美。”学生就觉得容易了,会填上“庄稼成熟、果实累累”等词语。这些都离不开教师课前的预备方案的设计。“学情研究”留有“空白”,课就能上得有张有弛、不急不躁,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狼狈相或机械讲授的弊端,既可“闲庭信步”,又可“春风得意马蹄疾”。
(二)时间安排要留“空白”
设计教学时有些教师对时间的安排喜欢完善、周详,并具体到每一分钟。比如设计朗读需要三分钟,课堂上学生读得兴致正起时,却被教师要求“停下来”,因为预定时间已到,拖延了时间下一步就无法完成。其实,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对时间的安排不妨多留些“空白”。时间的安排应是约数而不是确数。某个环节的时间用多了,下一个环节就略处理或留到下一课时完成;某个环节的时间用少了,应补上“预备环节”。当然,时间安排的“空白”处理艺术应在有目的的原则下进行,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而不是“教到哪就算哪”的放任自流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要让学生“‘读就读出味道,‘悟就悟到精髓,‘思就思个透彻,‘讲就讲个尽兴”。如果每上一节课都是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完美”得无可挑剔,笔者认为此种“完美”并不可取,因为这样做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握控制之中,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未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二、课堂讲授中留“空白”
(一)重点把握、难点突破留“空白”
课堂上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把握、难点突破的难易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讲授、启发是否适时、适度。讲授时教师出示学习重点后,可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比如,笔者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其中一个重点是赏析千古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含义。笔者这样启发学生:“你现在就是诗人和画家王维,诗,你已经作出来了,就这两句诗,你打算把它画成一幅怎样的画呢?请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学生经过一番静思冥想,思维变得异常活跃,如江河奔流、旋风过境般豁然开朗,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文人写文,讲究含蓄,‘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目的是让读者从有尽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要领略那些“无尽之意”“弦外之音”,我们就应当留“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而这些“无尽之意”又往往是文章之难点。比如教授人教版必修3的《红楼梦》选段《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形象及性格”的理解,教师应多留些“空白”,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去分析、研究和比较,对资料进行整合再得出结论。
当然,教师也可直接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告诉学生,但对学生而言,被动接受,“茶”再香也会变得索然寡味,自我品尝,才会有齿颊留香的感觉。禅宗主张“广见熟参”(即是博闻广识、深入思考),宋朝的严羽也有“妙悟说”,课堂上我们也应让学生“熟参”“妙悟”。只有把“空白”留给学生,彻悟的种子才会萌生,智慧的火花才会点燃。
(二)培养学生能力要留“空白”
叶圣陶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如何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并不是靠教师满堂言,而应在课堂上多留“空白”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历练、自我揣摩、自我探求、自我习得,那么学生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想象和创造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提高。比如教授人教版必修1司马迁的《鸿门宴》,就可以利用课后的练习第四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让学生据此写一篇评论。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堂上的“留空白”,除了给时间让学生静思冥想、独立思考外,还可采取多种方式,如互相讨论、诵读涵咏、模拟表演、展开答辩等等,使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三、课后要善于补“空白”
课堂的40分钟是有限的,而学习是无止境的,以“有限”去开启“无限”,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应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身边的各种资源和机会,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所以,课后我们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弥补“空白”,补充课堂上没学到的东西。比如高一学生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课后可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散文全集》,并拟一些专题让学生专门研究。如“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特征”“谈谈朱自清散文语言的朴素美”等,甚至还可以让学生把阅读的视野放得更宽些,把朱自清的散文与他同时代的冰心、周作人等作家的散文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方面做比较。除了让学生进行专题性学习外,还可让学生自主选择恰当的课题,制订研究计划,运用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网上检索等多种方式,进行研讨,形成成果,并进行交流。学生在课后所做的探究可能会流于表面,但教师不必要求过高,因为探究性学习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钻研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宋朝马远的名画《寒江独钓》,画面上那一大片空白留给了观者丰富的想象、无尽的遐思。但愿语文教学的“空白”处理艺术能带给学生一方自由驰骋的天空,让他们在广袤无垠的天际下,领略那策马扬鞭的快意,并希望智慧的曙光时时能照临他们,令他们在奔跑中“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祖平.让语文课远离“完美”[J].中学语文教学,2001(11).
[2]黃显玲,刘福禄.课堂讲授的“布白”艺术[J].吉林教育,2013(13).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