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推动课程变革的实践探索
2020-11-16何丽仙
何丽仙
摘 要:学校文化建设包含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建设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应该遵循“课程—特色—价值—文化”的根本路径。随着《中小学德育实施指南》《番禺区关于加强中小学文化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番禺区中小学文化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的推出,学校进一步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拓展其内涵,对“德雅DIY”课程体系及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进行了全方位的重构与变革,从理论到实践层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学校文化;课程变革;文化建设
一、“德雅DIY”课程的课程哲学
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的校园生活体验不尽相同,把握与分析当下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真正触及每个儿童真实的“自我”,帮助他们获得独特的成长经历与体验,是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部分。同时,儿童生活的环境,浸润着“文化”的力量,课程作为校园文化传递的核心,孕育着“生命关怀”的教育哲学。新世纪小学结合学校发展的基因,依据当下儿童发展的规律,把握时代和区域特色,着力于整合“全生活”场域,树立“全时空、大统合”德育工作理念,使知识学习、文化认知、地域理解等与儿童成长相融,春风化雨般地将学生浸润于丰富的学校生活中,综合融通设计学校“德雅DIY”课程体系,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与学科知识建构的融合共生,以实现人人都出彩的办学目标。
(一)“德雅DIY”课程的价值追求
“德雅DIY”课程以“儿童成长节律”为基点,观察视角从单纯的学校学习转向更为丰富的校园生活,全方位整合融通校园生活,以当下学生发展的规律为原点,在具体的教育生活层面进行理论的实践研究与创新,探索形成对当下儿童学习生活的全新理解与实践。
1. 让课程生活架构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
通过课程建设,将学校思想、精神追求、文化特质物化为具体的行动,“知行育德,体艺养雅,让人人都出彩”的学校教育哲学,通过课程模块与实践转化为活动得以体现,架构起学校培养“德高、行雅、学优、艺精”的快乐新世纪人的育人目标。
2. 让课程生活促进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立足于儿童发展的节点与时空节律,整体规划师生校园生活时序、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制度等,课程与生活的横向融合,不同年段课程内容间的纵向融合,通过活动学科拓展、亲身体验等,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更多适切的路径。
3. 让课程生活实现教育力量的综合融通
突破传统模式下知识学习重间接获得、缺少直接体验交互的局限,让每一位儿童“自己动手做”“为自己设计”,拥有选择、实践、体验的平台,综合一切可利用资源,打通间隔,在玩中学,在体验中学,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实现多种教育力量的汇聚。
(二)“德雅DIY”课程的内涵解读
新世纪小学构建的“德雅DIY”课程是指,以尊重“儿童”在学校成长中所呈现的特定节律,基于国家课程标准、时代脉搏和地域特色,源于对儿童成长节律的认识,结合学校自身的文化积淀发展特色而形成的一种适应儿童生活的学校课程体系。坚持“自主性、体验性、实践性”原则,努力将生活、游戏、学习、体验、探究融合在一起,通过时序再构,实现学校课程、学生生活与儿童身心发展节律的统一;通过课程再构,实现单学科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的有机融通;通过学习再构,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交互沟通;通过评价再构,实现学校教育生活的整体育人。
“德雅DIY”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将系统进行理论探究、课程开发、方案策划、实施过程、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整体性探索,并实践三级课程的学校整合,形成学生与自我、自然、社会的层次互动的综合性活动体系。创造属于儿童与教师的校园教育新生活。
二、“德雅DIY”课程的课程目标
培养“德高、行雅、学优、艺精”的快乐新世纪人。
——德高:講诚信,善合作,能包容,有担当。
——行雅:懂礼仪,讲孝道,会感恩,乐助人。
——学优:爱学习,敢质疑,乐探究,善表达。
——艺精:会审美,有情趣,展特长,能创造。
我们还将以上育人目标细化在不同年级段的课程目标中,例如,关于“讲诚信”方面,低年级要做到按时交作业,遵守各项纪律,借别人物品及时归还;中年级要做到不说大话,言必信,承诺了的事情就努力办好;高年级要做到待人真诚,说真话,做实事,实事求是。
三、“德雅DIY”课程的综合构建
(一)课程统整:建构校园生活的“经纬”美学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课程学习中逐步养成的。架构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是学校课程自我构建的重要问题。学校利用社会调查、家校联系活动,微信公众号发布课程需求问卷,全面了解学生特长、综合素质的提升点;组织了一、二年级家长访谈,三至四年级学生座谈,科级长及专科教师座谈,了解不同学科学习的困难与兴趣点,摸清当下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状态;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综合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尝试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开展大主题贯穿的综合活动……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分析与摸底,我们初步较准确地了解到学生在学期初、学期中段、学期末的不同心态,尤其是对学习生活的不同诉求,多元的认识体验催生他们对校园生活更加多元的向往:学习与活动相融,有独立完成的任务,能展示自我,获得他人的认同等,是学校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共性愿望。由此,“德雅DIY”课程要建立的是课程群落,实现内容、设计、评价的一体化。
1. 学科课程内部优化与统整
充分发挥“课堂转型”成果,通过“重组”“精选”“拓展”,优化学习内容与过程,优选德育与学科课程融合点,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语文课程综合化、数学课程游戏化等。
2. 跨学科课程的优化与统整
形成综合融通的跨学科课程架构,即“主题整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寻求相关学科之间的衔接,以研究项目为基础,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凸显具有学科特质的学习方式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复杂思维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
3. 儿童校园生活的统整
以“校园生活”为主线,形成“实践体验”的生活研究系列。注重主题化、专题化的活动内容架构;注重活动化体验;注重层次性与关联性,纵向形成不同年段的活动序列,横向形成不同节点阶段活动的内容序列。通过活动融合整体综合地架构“德雅DIY”课程的课程结构,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模式。
(1)传统节日课程
传统节日课程把丰富的和谐文化内涵、民族文化精神通过课程系统的传递,使传统文化变得可感可触、生动形象。我们以节日课程为依托,通过体验节日文化习俗,开展“精神寻根”。如,在春节开展剪窗花、写对联、拜年话活动,在中秋节开展做月饼、绘月亮、讲故事活动。
(2)现代节日课程
现代节日课程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希望,我们开展“现代节日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增强生活仪式感。如,在植树节,带领学生在社区、学校开展护绿爱绿活动;带领学生亲手种下一片绿,记录生长过程;在建党节,开展学习党的历史,学画党旗、党徽,我身边的党员的活动。
(3)校园节日课程
校园节日课程是以学生的校园生活为依托,由学生自主设计的校园文化课程,它充满了仪式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参与度。如在“心愿节”,带领学生制作心愿卡,并收集心愿箱;在“安全节”,开展“我是安全员排查安全隐患”“不安全行为劝阻”“安全演练”活动。
(4)研学旅行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要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我校研学旅行课程遵循“开放性、综合性、体验性、生活性”的原则,积极开展具有“一校一旅一特色,彰显个性与快乐”的亮点课程。主要方式及其关键要素具体包括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其中,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
(5)家校共育课程
充分挖掘、整合家长和社区资源,拓展学校教育的宽度和广度,将不同行业的家长引进学校、引进课堂,用家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补充学校教育的空白地带,丰富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家长有学校主人翁意识,构建多元化、多向度的家校文化育人互动模式,形成家、校、社区多方共育共同体。
(二)综合架构:聚焦儿童成长的“节点”生长
“德雅DIY”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及发展的前瞻性,设计跨学科课程与超学科课程,实现三级课程的有效整合与不同形态课程的相互沟通。学校课程设置比例,体现综合性、发展性、活动性。
1. 架构系列内容,形成结构
在内容设计中,我们梳理并整合师生校园生活资源与活动内容,使学校活动更切合儿童成长发展规律。充分考虑校园生活的独特性与整体关联性,促进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学科知识建构规律的融合共生,通过学期节律活动、人文节庆活动、自然节气活动,体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学期节律活动中,把握学期生活的三个主要节点,即期初入学、期中转换、期末总结。期初阶段,突出学生对新学期学习生活的期待、规划,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实现学期学习生活的适应与衔接。比如,设计新生教育“游戏”活动——认识小伙伴、认识新校园、了解班级、认识学科……带领学生慢慢适应小学生活。这些活动素材来源于本学期各学科的学习内容,学生在体验中对新學期的学习产生兴趣。在期中阶段,突出丰富学生的成长经历,调整学习生活的节奏,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放松、调整与学习。我们带领学生开展户外研学旅行活动,到长隆野生动物园,与动物来个亲密约会,使学生沉浸于自然之中。在期末回顾阶段,我们开展展评学业成就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回顾并分享一个学期以来的成长体会,开展展示创造本领活动,“自动晾衣架研究”“无线猎狐研究”“相声与小品”“童话剧”等,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未知领域,开展展望成长愿景活动,制定假期生活计划,提升自主规划能力。
在自然节气活动中,我们以季节为纵向线索,依托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将其与学科相关内容统整,与儿童当下的生活统整,形成融生命、艺术、科学、社会为一体的综合学习活动主题。主动将优秀的闽南文化、地方环境、地方特色等引入学生的活动中,突出表现季节所蕴含的成长力量。在此基础上,形成四大主题,即春季——希望,夏季——成长,秋季——收获,冬季——展望。
在人文节庆活动中,挖掘传统节日、节庆活动的文化意蕴,形成社会文化视角,文化庆典活动突出人与社会的相融、相吸。比如,元宵节的整体内容设计突出“快乐”主题,通过赏花灯、猜灯谜、做元宵、吃元宵、说元宵、涂鸦画元宵等主题活动,体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元宵节的味道,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培养学生懂感恩、懂珍惜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这些活动内容,注重儿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在人与社会互动中的成长、在人文关照下的发展。
2. 设计系列活动,形成层次
(1)横向内容的整体序列与过程
“德雅DIY”课程进行校园生活的统整,形成“实践体验”的生活系列,内容设计中注重横向结构的整体性,形成不同节点阶段活动的内容序列。每项课程活动设计都围绕“育人价值”“内容选择”“活动方法”“活动组织”“活动评价”进行,注重每项活动的系统融合,并主动将各项内容的设计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育人的全息渗透。
比如,秋季活动中,我们对四个节气活动进行内容的整体设计。一、二年级的学生以“观察”为主题连贯推进,观察树叶的变化、秋天的风向、人们的着装等;三、四年级的学生以主题活动为主线,注重传统节日、校园生活与节气生活的整合,使学生理解节气,感受节气生活。
自然节气体验中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比如清明节气的体验活动,整体设计与学生的学科学习生活相联系。语文:清明节气品茶、吟诗、美文诵读;数学:研究树叶的比例与变化;音乐:吹奏与欣赏春的旋律;美术:画出生如春花烂漫的颜色;科学:气候与环境;体育:韵律操与绳操。学科学习与节气生活体验通过具体的活动相互融合。
(2)纵向目标的层次架构与推进
“德雅DIY”课程的内容架构,除了关注横向内容的序列与过程,也十分关注内容间的关联,纵向形成低、中年段的活动目标序列,体现各年段活动的层次差异。
具体课程生活中,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同样体现各年段课程实施的层次差异。以自然节气课程小雪活动为例,一年级:认识小菊花;二年级:找落叶;三年级:听老师讲故事《陶渊明与菊花》;四年级:读名作识节气《晚秋初冬》。
(三)方式转换:共识学习方式的“动静”相融
课程实施与开发中,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以激励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选择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丰富主体体验。通过主题活动,引领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激发科学精神,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对校园生活与学习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正确的集体意识、充分的协作能力,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比如,我们组织开展“校园防欺凌调查”活动,学生通过上网查找各类欺凌现象,访谈家长、同学,了解欺凌的类型和比例,分析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校园欺凌的可行性建议,形成研究报告,深化对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处理,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多元学习方式,结合内容构建、过程体验,我们积极引领三种方式,即具有学科特质的学习方式、跨学科的跨界学习方式、复杂性思维方式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与内容设计一体化推进,且始终与儿童的多元化发展相匹配,注重学生在课程生活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发现、体验与创造,搭建人人出彩的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评价转型:丰富过程评价的“内外”触碰
“德雅DIY”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活动开展前明确活动任务的具体要求,采用“自我参照标准”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重视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的评定、鉴赏,其形式主要包括书面报告、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等,注重质性评价。同时把课程评价融于具体的活动之中,通过活动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自然节气课程为例,节气体验以文化为抓手,學生在了解节气来历、扮演节气故事、创意节气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节气文化,并对自我成长进行过程性评价,通过表演与展示等表现性评价方式进行总结。
课程评价主动与学校日常生活结合,将节气课程评价与升旗仪式相整合,形成了课程与学生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横向融合。当某节气即将来临时,在升旗仪式上,学生用歌舞、快板、儿歌、童话剧等方式介绍与此节气相关的风俗传统。例如,2017年12月22日为冬至节气,12月18日的升旗仪式的主题定为“感受冬至”。学生小组简要介绍“冬至”的传统习俗,用绘画、文章等方式表现广东人“冬至大过年”的习俗,激发全体学生探索节气的兴趣。
同时,课程评价实现校内外一体化。一方面,学校通过节点展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回顾、提炼他们在课程中的成长与收获,让学生有一种仪式感及对课程内容学习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主动邀请全体家长参观课程展示活动,精心制作学生课程学习的电视短片,回顾学生成长历程,让家长也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丰富有趣的课程对孩子成长的推动价值。
(五)管理变革:优化导向监控的“动态”机制
学校针对课程实施中的现实问题,建立综合性动态调整体系,借助制度运行中的各种策略,实现制度文化内生动力的持续强化。
1. 增加前延后续。注重多元交互的下移式研讨,在课程方案成型或相对完备后,制度化推进二次重构,逐步将课程研究重点与日常教学研究工作整合,课程改革融入学校生活。
2. 精减突出核心。课程规划中,围绕学校课程体系建构与推进,对相关制度进行删减或废除,突出课程实施指南形成、过程监督、实施反思、评价变革等核心要素。
3. 应用方法策略。改变制度评价体系中“拍脑袋”“个人意志”现象,引入成长需求评估机制,实现课程引领需求,以需求促进课程的循环过程。
4. 更新制度内涵。“德雅DIY”课程的构建,逐步由制度要求转化为个人追求、价值引领与过程认同的全新创造,使制度逐步退出“舞台”,形成教师团队、教师个人、学生及学生家长共同认同的“契约”。
“德雅DIY”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体现校园生活与学科学习的融通,与班队活动的融通,与学生主题活动、探索活动的融通,与教师工作生活的融通,与校内外教育资源的融通。初步实现教师个体从学科人转型为教育人,学生从知识学习走向能力与经验提升,课程引领下的校园生活不断变革,展现出新型教育生活样式。
我们相信,坚守“文化德育”引领下的课程变革思想,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突破,以点带面,点线结合,实现“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新样态学校的办学目标将指日可待。
课程文化建设与实施,对于学校的特色发展有了一个支撑点,同时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让学校内涵得到发展,积淀学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