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原理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

2020-11-13王隽

食品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食品安全经济学

王隽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原理的视角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及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找出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在具体监管模式和制度执行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建议。通过以上分析,希望在各方努力下能够实现我国公共食品安全。

关键词:经济学;食品安全;食品监管

一、引言

都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无论何时,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关乎民生、 万众瞩目的大问题。然而,这些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从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到查获大批仿冒进口奶粉,从苏丹红鸭蛋到瘦肉精,从地沟油到含镉大米,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社会危害触目惊心。对于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总结下来有这么几点:

1. 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不法之徒不惜铤而走险,罔顾消费者的健康,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为了一己私利,置社会公德和法律于不顾,而这种道德的缺失也使得食品安全事件从个别人的行为变成了社会问题。

2. 消费者本身过分追求低价的心理给了不法商家在竞争中采取不正当手段的动机和理由,催生了各类次品、假货,造成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3. 在很多涉及食品安全的细节处理上,如餐饮废弃物等,我国长期处在管理缺失状态,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灰色产业"空间。

4. 食品安全的监管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责任分散,权责不明晰,监管上存在边界不清、管理重复和空白并存的问题,影响各部门积极性和责任感,难免会造成监管不力的现象。

5. 我国食品标准体系不完善,复审、修订滞后,制定缺乏国际高度,而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违法者的惩罚方式及惩罚力度的规定较模糊,违规成本过低,这些漏洞都使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

此外,若要深入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就必须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去进行分析。通过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及市场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来寻找这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二、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经济学分析

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市场经济中的供求、价格、信息、竞争、利益等因素在现实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使供需平衡,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从初级到更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其中的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商家所追求的利益至上的原则、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等等,造成了社会上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部分商家对利润的追求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市场经济发展难以避免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如此。食品安全的监管无可避免地要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不法商家跟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始了一场持久的“游击战”,在不断升级的监管治理过程中,食品安全事件却屡禁不止。

(一)信息不对称原理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体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首先,凯恩斯说过,市场经济是需求方的市场,需求决定供给。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就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处于弱势。大多数学者认为,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在信息不对称的食品市场中,供给者处于有利的位置。供给者只需给消费者提供外观、口感上给人假象的食品即可获取利润。但是,对于食品的消费者而言,一方面没有时间,另一方面也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条件去获取所有的信息,如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兽药残留等,无论消费者在购买前还是消费食品后都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食品中是否含有这些成分,以及它们对健康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因此,消费者在食品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消费者为了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往往倾向于选择最实惠的产品,而根据价格选择的食品是否存在问题,用肉眼无法辨别。

(二)外部性原理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体现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当经济主体的成本收益与社会的成本收益之间存在差异时,就会产生生产者行为的外部性。当存在外部性的时候,从社会角度看,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往往不是最优的。正规厂商和非正规厂商给社会带来了截然相反的外部性:一方面是正规厂商给消费者带来正外部性。对于消费者而言,正规厂商生产和销售符合标准的合格食品,给消费者带来了消费食品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同时还可以将这种满足感和安全感通过多种途径传递给其他消费者,给消费者带来正外部性;另一方面是食品市场上非正规厂商给消费者带来的负外部性。对消费者而言,非正规厂商生产和销售的伪劣不合格食品,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正常食用,而且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和不安全感,给消费者带来负外部性;正规厂商给社会带来的正外部性没有得到补偿,不正规厂商产生的负外部性也没有付出代价。外部性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设置价格来管制,从而导致了市场失灵。

纵观以上两方面内容不难发现,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市场经济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

三、改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需要“看得见的手”,即依赖政府的监管和调控。以保障社会公众福利的最大化。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说,监管总是有利于生产者。一方面,政府本身不是企业,它无法准确地知道企业的生产成本,只能根据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生产成本的计算;另一方面,企业会逆向向政府传递对自己有利的“虚假”生产信息,使得政府监管的效果大打折扣。政府在监管过程中,既想追求公平,又面临着效率的损失,如果追求效率,又面临着公平的缺失。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在监管中处于弱势地位,大众作为分散群体,也难以产生有效的监管力量,这使得企业恰恰处于最有利的地位。他们很容易组成利益集团对政府进行游说,使得监管天平倾向于他们一方;他们也可以运用信息不对称原则,使得政府在信息约束机制下难以形成对企业的实际管控,由此可見政府监管面临的巨大挑战。

笔者认为,目前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政府的措施还处于“发现问题-紧急补救-提出整改”的阶段。但修修补补决不是治理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推动食品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建设才是可行之道。所以说,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是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以解决市场经济在运行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且通过对市场规律的把握和运用来引导市场正常运行,这自然离不开经济学的思维方法。

对于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传统的解决思路无非通过法律、行政等外在强制手段,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但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收入增长推动了食品生产和加工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对滞后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消费者自我保护制度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近些年来,多部门针对这些问题出台多项整顿措施,但是,这种单纯的激励和惩罚措施,对于解决实际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那么理想。眼下,这一矛盾仍在不断考验政府治理“违法企业”“违法生产”的力度。

经济学有一个著名的假设——“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假设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消费者追求的是满足程度最大化,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理性人”假设既可用来解释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也可以作为寻找解决途径的思路来源。可以说,所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都是“理性人”,那些不法商人更是如此。“理性人”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自私。他们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是利己的;二是完全理性。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因此,我认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策略应该着眼于“理性人”本身。既然不法商人总是会趋向于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那么食品監管部门制定的公共政策就可以通过改变客观环境,促使生产者做出新的、有利于公共食品安全的判断和选择。

要实现我国食品安全的目标,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模式和方法,科学、合理、全面地开展监管工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措施包括:激励良性市场秩序,提高道德准绳。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全社会重建一种有道德的商业精神。李克强总理指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以道德教化辅助行政手段,双管齐下,可以增加食品安全监管的深度。

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储备,引导科学消费观。有调查显示,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整体水平较低,但获取相关知识的态度较为积极。可以对消费者进行宣教干预,使他们获得更多的食品安全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能一味追求价低,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并引导消费者形成正确的维权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确立预防为主的监管思想。建立专门机构,对废弃物进行科学利用。对于废弃物的流向,严格分类跟踪关注,从源头上杜绝过期食品等再“回炉”,保障食品安全。增强厂商信息的透明度。过去,我国的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一直缺乏透明化,可以通过各种生产与销售环节的创新,比如产品标注或质量认证等。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随时抽检等多种方式,确保某部分正规生产厂商的产品质量,认证其为绿色食品生产点并颁布相关证书或标志,形成榜样效应。定期、不定期披露食品厂商监督检查信息,公布安全生产经营企业,推荐优质产品。因此,这些商家的销量就会大幅增加,在市场中占有优势。这样,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其他厂商必定会争先申请认证。购买绿色食品消费者大幅增加,使得生产绿色食品的收益随之增长,弄虚作假的非正规厂商失去市场,就会逐渐消失。

政府规制机构要对内进行改革。目前,县级市已经形成工商、质监、食药监的合并,更名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食品监管全权负责,而地市级的合并也在推进中。随着机构的整合统一,出现问题就不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可以更集中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高监管效率。此外,应加大对不法厂商的打击力度,联合多部门密切协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加强专业素养,熟悉食品行业内可能存在的各种造假方法,向先进国家学习,丰富食品安全知识。政府作为监管部门,也应该建立起良性的监管机制。

建立综合性的食品安全法,扩大法律调整范围,涵盖从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全过程,以规范的法律形式来确保食品安全。借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向国际规范靠拢。应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产品的长期监管,把执法工作的重点放在食品生产的“源头”。建立起严格的问责制度,对于那些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失职的相关部门和个人予以严厉惩处。加重惩罚力度,使得不正规厂商生产的边际成本大大提高。非正规厂商得以生存的根本原因是不需要为其生产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买单,因此,应该加大惩罚力度,增加其负外部性的成本,让其无利可图。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政府应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曾经从事过非法食品行业的企业和主要负责人,在其个人信用体系中进行相应记录并处罚。有过不良记录的个人和企业,禁止其再次从事食品行业。

四、结论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时候一种方法行不通或效果不明显,不如换一换思路,借鉴其它领域的方法或原理,按需要灵活使用,或许就会豁然开朗。食品安全监管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勇敢的开拓者孜孜不倦、执着前行。

猜你喜欢

食品安全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市场经济下食品安全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新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特点和作用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