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众营养意识逐渐觉醒 健康产业将走向何方

2020-11-13徐兴利黄家伟

食品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特医保健食品婴幼儿

徐兴利 黄家伟

在这场与新冠肺炎斗争的战役中,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习惯也随之改变。经此一“疫”,一种思想深深根植于人们的脑海,那便是营养健康意识。追求健康、注重营养均衡的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益一生。在此背景下,健康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与考验。

2020年已经接近尾声。这一年,对于世界,对于中国,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太多的伤痛和别离,也让人们无比深刻地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除了适当的身体锻炼和良好规律的作息习惯外,合理营养的食物摄入也是保障身体健康的关键。随着公众健康意识不断提升,营养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汇,对国民饮食习惯的健康化以及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营养是人民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的基石,健康饮食、合理膳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田建新表示,近年来,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仍面临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等问题。研究表明,不合理的膳食行为,特别是高盐、高油、高糖摄入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不合理膳食行为会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其主要原因便是不合理膳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吸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由此可见,合理营养的饮食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中国 健康你我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人们常把健康比作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6年8月26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要引导合理膳食,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深入开展食物(农产品、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到2030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俗话说,“病从口入”。一部分疾病的产生是由于长期不良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所导致;还有一部分健康问题则和食品安全息息相关,食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合格的食品流入市场后,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需要从源头入手,压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纲要》提出,要加強食品安全监管,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接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到203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

另外,还要加强对食品原产地指导监管,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日常监督检查,扩大产品抽检覆盖面。加强互联网食品经营治理,加强进口食品准入管理,加大对境外源头食品安全体系检查力度,有序开展进口食品指定口岸建设。推动地方政府建设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监管格局,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科普、宣传双管齐下提升公众营养意识

公众营养健康意识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学会、协会、院校等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近年来,通过普及健康营养知识,公众对营养均衡摄入、健康饮食习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提升公众健康营养意识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首要条件。营养知识科普以及多渠道、多样化的健康知识宣传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公众的饮食、生活习惯,使其向健康化方向发展,从而提升全民身体素质。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要普及公众营养知识,引导科学合理膳食,预防和控制营养性疾病。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食物与营养需求,采取差别化的干预措施,改善食物与营养结构。保障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控制脂肪摄入量,保持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

要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加强对居民食物与营养的指导,提高全民营养意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树立科学饮食理念。研究设立公众“营养日”。开展食物与营养知识进村(社区)入户活动,加强营养和健康教育。发布适宜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定期在商场、超市、车站、机场等人流集中地发放。发挥主要媒体对食物与营养知识进行公益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营养知识传播的科学性。

2015年,中国营养学会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共同发起并确定,每年5月的第三周为“全民营养周”。

据了解,2015年,首届“全民营养周”期间,共有26个省、240余家单位通过医院义诊、科普大篷车、健康跑、征文竞赛、咨询与讲座等形式组织开展活动200余次,102家媒体进行活动报道,覆盖约2亿人。经过5年的发展,“全民营养周”已经成为公众获取营养知识的主要平台,科普宣传形式推陈出新,让公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学习营养健康知识。2019年,第五届“全民营养周”活动扩大到31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涉及147个县市级单位、14420个社区、17163个县/村落,开展了进社区、进学校、进部队、开展义诊等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活动总场次48066次,共有5903家媒体参与了活动报道,惠及7亿余人民。

营养健康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当人们养成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后,将会受益一生,同时也为国民身体素质的整体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民健康”背景下的特殊食品

——特医食品

近年来,健康意识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在购物时会考虑食物的搭配是否营养,会着重注意膳食平衡,会主动地购买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在内的多种特殊食品。“新冠肺炎疫情激发了全民健康意识,营养健康产品受到了大家更多的关注,这些关注持续升温让相关产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但是,大家对营养健康知识的认知还有很大欠缺。”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副会长厉梁秋表示,2015年,《食品安全法》把特医食品进行了法律的定义,特医食品由此进入了大家的视野。2016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合理的营养膳食补充。在此背景下,特医食品产业成为大家关注的蓝海。

特医食品是指当日常膳食无法满足目标人群营养需求时的一种营养补充途径,来为目标人群进行治疗、康复及机体功能维持等方面起支持作用。据了解,全球首例特医食品诞生于1957年,用于苯丙酮尿症的膳食治疗。20世纪8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广泛使用“特医食品”来解决婴幼儿的营养吸收问题,并为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和使用标准。目前,美国、欧盟、澳洲以及日本都对特医食品给予了明确的法律地位。

有数据显示,美国营养不良的人群中,有65%会选择特医食品,英国达到27%,而中国大陆的比例只有1.6%。目前,国内特医食品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截至2020年6月30日,通过注册审批的“特医食品”仅有51个。

特医食品与保健食品同为特殊食品的分支,“名气”却远没有保健食品那么大,很多人对特医食品的认知尚处于较为模糊的阶段。其实,特医食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病患存在营养不良问题时可以听从医嘱适量食用特医食品;因工作、生活等原因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均衡的人也可在听从医嘱的情况下适当食用特医食品。

未来,随着健康化生活方式的普及,特医食品也会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但需要注意的是,特医食品介于药品和普通食品之间,并非药物,不能替代药物的治疗作用。另外,特医食品必须在医生或者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切记不可自行服用。

——保健食品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针对老年群体,应研究开发适合其身体健康需要的食物产品,重点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低盐、低脂食物。开展老年人营养监测与膳食引导,科学指导老年人补充营养、合理饮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2.5亿,占总人口的17.9%。近几年,老年消费迅速增长,预计2050年老年消费规模将达61.26万亿元。银发消费群体一直是保健食品消费的“主力军”,随着银发群体逐渐庞大,其健康保健消费市场也将进一步扩大。

时至今日,在全民保健的消费趋势下,保健食品已经覆盖全领域、全年龄段消费群体。

天猫发布的《2020年保健品行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提出,近年来,中国营养保健食品行业稳步发展,通过营养保健食品维持健康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白皮书》显示,运动营养品类中,除了乳清蛋白占据主体成交地位之外,膳食补充剂型饮料、氨基酸类产品增速驱动品类发展。肠胃营养市场中,益生菌品类快速增长,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品为趋势品类。提升免疫力类产品中,灵芝、参类、石斛提取物以及维生素、混合蛋白是主要品类。

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营养保健食品市场规模为551亿元,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00亿元以上。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中国人均成人营养保健食品消费额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保健消费习惯逐渐形成,我国保健食品消费市场也将迎来新一轮扩张与发展。

——婴幼儿配方食品

婴幼儿时期的营养摄入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其成年后的身体素质也将产生一定影响。很多父母在婴幼儿的饮食选择方面慎之又慎,生怕对孩子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大力倡导母乳喂养,重视农村地区6个月龄至24个月龄婴幼儿的辅食喂养与营养补充,加强母乳代用品和婴幼儿食品质量监管。

母乳是6个月内的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母乳中不仅含有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但是,当婴儿母亲由于自身健康问题不能提供充分的母乳喂养时,就需要选用或补充婴儿配方食品,从而满足不同月龄婴儿的营养需求。

近年来,婴幼儿配方食品已经成为众多宝爸宝妈的“刚需”,除了日常饮食外,很多家长会让孩子食用婴幼儿配方食品以补充营养。我国是全球婴幼儿配方奶粉消费和容量最大的市场,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这一行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需求提供了保障。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数量为34.55万吨,同比增长6.5%,进口金额51.91亿美元,同比增长8.8%。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格局较为分散,外资企业市场份额占比位居前列,且在高端市场中占据主要比重。随着国内相关政策的推动以及国内奶粉企业对线下消费渠道的拓展,国产品牌逐渐在婴配奶粉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行业的发展、企业的角逐使婴幼儿配方食品市场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相比于此,人们更关注的是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婴幼儿配方奶粉是婴幼儿的主要营养来源之一,直接影响婴幼儿的早期生長发育情况,其质量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二级巡视员陈健表示,截至今年6月,2020年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自查报告率达到93%;婴幼儿配方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9.91%。

不论是婴幼儿配方食品、特医食品或是保健食品,都是人们健康化生活的辅助剂,也是人们健康意识提升后的经常性消费品,其质量安全和产品宣传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陈健表示,从2018年以来历次相关的专项整治情况来看,非经注册备案特殊食品通过冒称特殊食品、虚假宣传特殊功能损民害民的情况比较严重。从有关单位所做的2019年保健食品消费认知调查来看,仅有47.8%的线下普通居民能依据“蓝帽子”专用标志来识别真正的保健食品,21.3%的普通消费者不能识别典型的虚假功效宣传,社会公众在营养和健康方面科学素养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成为特殊食品消费的隐患。监管部门在严格落实监管职责的同时,迫切需要全社会不断加大科普宣传工作力度,普及食品营养与安全科学知识,科学解疑释惑,引导消费者科学认识食品安全与风险,理性认知特殊食品、理性选择特殊食品、理性食用特殊食品。

猜你喜欢

特医保健食品婴幼儿
我国特医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机遇分析
护理婴幼儿五不宜
减肥类保健食品中25种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的UPLC-DAD快速筛查
最适合胖人去脂减肥的保健食品
直销保健食品业务迎来利好环境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逆境商 从婴幼儿开始培养
保健食品或可探索“审批+备案”模式
隔姜灸治疗婴幼儿呕吐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