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管理育人建设途径探析
2020-11-13邱惠妍周文静张军平
邱惠妍 周文静 张军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学校办公室 山东·威海 264209)
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高校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就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也就是说高等学校育人模式不仅仅只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还应体现在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2017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的三全理念。育人过程需要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在科学教育、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文化、组织等方面形成育人的长效机制[1-2]由此可以看出,高等学校育人模式的重要性。管理育人作为高校育人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其作用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但是并没有切实发挥其功能,高等学校对管理育人的界定和内涵理解也并不充分。新时代下,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实现管理育人与高等教育的有机融和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1 高校管理育人的内涵界定
管理是高等学校办学不可缺少的部分,高等学校管理育人涉及学校的各项工作,比如教学、科研、人、财、物及后勤等多个方面,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是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纽带。当前,高校管理育人领域中对于管理育人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意见和分歧。
(1)对管理育人对象的理解不同。部分人认为,培养学生是高等学校主要任务,学生当然就是管理育人的对象,或者认为管理育人的对象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其实并非如此,管理育人与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等育人方式不同,管理育人主要是借助某种介质,比如说规章制度、除学生以外的其他管理人员或校园环境等管理成果甚至是自身的作用来实现育人功能。正因为如此,管理育人的范围存在着不确定性,教师、其他管理者、校内员工等等都可能成为育人的对象。有时候甚至管理者本人也会成为管理的对象,比如说对规章制度的执行等。正因为管理育人对象的不确定性和范围的广泛性,更有利于管理育人发挥其价值。[3]
(2)对管理育人间接育人的理解不同。管理育人是间接育人,大致可分为行政、教学及后勤是三个管理方面,他们也是管理育人职能的具体体现。管理育人主要就是在这些领域借助制度、环境、教职员工、榜样的作用等等来实现德育影响的过程。管理育人更多的是以管理岗位为核心,以管理者的身份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相比“言传”,管理育人的教育过程往往更注重“身教”,在更广的范围内,对学生进行更深刻的影响。
图1 “参与型”管理育人流程图
(3)对管理育人育人过程的理解不同。管理者基于自身的角色限制,在育人过程进行参与直接教育的时间较少,更多的是依托自身岗位优势,在管理工作中利用自身表现、管理导向等管理成果对管理对象进行德育教育。教育过程同时存在即时性和延时性,教育影响贯穿管理行为的执行期和影响期。基于以上特征,不管是在岗工作期间或是在非工作期间,管理者都应该维护其管理者形象,持续履行育人职责。
管理育人注重的是管理者的行为,通过这一外在表现,可以对被管理者达到“身教”的目的,使被管理者的素质、思想和品德获得有效提升,从而达到学校的德育目标。[4]因此,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在完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渗透着育人职能,能够从多方面影响管理对象。因此,管理育人也体现出其间接性、渗透性以及全方位性等特点。
2 高校管理育人存在的问题
(1)管理育人意识不强,重教学轻管理。由于对管理育人的认识不足,高校在人才教育方面普遍存在重视科学教育、轻视管理育人的现象。目前,高等学校为了更好的发展科学研究水平,提升科学研究力量,不断的提升教学、科研领域的力量。高校管理的主要工作也向科研与教学倾斜,以服务为主,忽略了管理育人的重要责任。与此同时,由于教学科研人才的引进消耗了高校大量资源,直接影响了管理人才的引进,进一步影响了管理育人能力的提升。对管理育人的忽视,甚至使部分管理者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不但不能起到“育人”的目的,甚至成为反面教材。
(2)管理人员队伍水平不齐,作用发挥不够。当前,非管理领域的教学骨干进入学校管理层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使得学历、职称、科研能力逐渐成为评价管理人员的标准。由于管理人员对职称晋升、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付出了过多精力,影响了管理队伍的水平提升和结构完善,无法发挥管理育人的积极作用。高校的管理工作往往被看成是人人都能做的事情,对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岗位要求不够重视,不少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的原则、方法以及职责等缺少明确和规范的认识,还有的缺乏责任心,认为做好日常琐碎的工作就可以了,没有深入思考和践行管理育人的功能,由此也难以满足老师和学生日益增长的对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的要求。
3 高校管理育人有效途径分析
(1)树立管理育人新理念。管理是一种规范化的程序和过程,讲求效果和成效,而育人恰恰是润物无声的、耳濡目染的、是精神上乃至情感上的交流。两者是相互提升和相互促进的,这也是管理育人的精髓所在。管理育人以德育为本,除去少数的“言传”机会,更多的“身教”,是管理者与学生之间耳濡目染的无声交流。高等学校要树立这种理念,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5]
一位合格的高校管理者,是应该通过自己的为人品行、处事风格对学生产生正向的引导。让学生适度的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也是一种“参与型”管理育人的新理念,能够增加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理解管理决定的制定过程,其工作流程如图1 所示。
管理者任何一次管理决定的实施,不论是执行期间还是执行结束后,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适度的参与,可以极大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提升学生的责任感。通过认真分析管理中的问题,提出管理决策候选方案,并利用集体讨论、专家评审、学生代表会议、调查问卷等多种途径,分析决策的可行性,力求管理行为能够对每一名学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管理者与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增强谦虚、谨慎、理解、包容的优秀品质。管理方案的执行结果是检验管理制度可行性和有效性的直接反映,也是管理育人效果的长期表现。通过对教育效果的反馈,可以总结管理过程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性,为下一步工作提供经验基础。
(2)打造高素质管理人员队伍。随着高校育人主体、育人模式和现代大学管理发展趋势的变化,管理者从经验中积累的传统的方法已经难以满足育人的需要。因此要根据大学发展规律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有计划、多方法的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其思想、文化和技能等各项素质;还要加强管理干部的激励、竞争和监管机制,通过在竞争中吸收人才,在流动中优化队伍,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监管机制,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全方位监管,不断过滤责任心不强、工作懈怠、管理理念陈旧、工作效率较低的管理干部;强化管理者对自我形象和人格魅力的展示。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能仅仅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更要注意育人作用的发挥。在管理过程中,应该以学校规章为准绳,纪律严明、管理规范,同时在管理过程中注意管理态度及服务精神,真正体现“身正”的良好形象,从而示范、感染和激励学生,达到育人效果。
(3)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校园环境是蕴含学校历史和办学底蕴精神、彰显学校人文气息、累积学校传统个性的重要窗口,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直接显性或者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作用。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在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基础上,获得文化的熏陶和品德提高。物质环境的保障可分为校园环境管理、公共设施管理、教室环境控制、寝室环境环境管理等多方面进行。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重点管理,提升学生对规范、秩序、义务的认识,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加强校园文化管理,对校训、校史、名师等内容进行重点展示,使学生感受到拼搏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坚忍不拔、刻苦奋斗的精神,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促进管理育人有效开展。在校园文化方面,还可以开展专家论坛、讲座、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高雅、具有理论深度和科技含量的活动,弘扬科学精神、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展文化活动,通过点滴细节实现管理育人的目标。
管理育人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刻体会其内涵才能制定贴近管理者工作实际、切实可行并有利于开展的管理方法,才能将管理育人功能发挥好,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切实落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