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知“立体”音乐,生长“多元”经验

2020-11-13

好家长 2020年8期
关键词:小兔立体恐龙

文 严 英

纵观当下幼儿园音乐集体活动中出现的“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感受”的现象,不仅会禁锢幼儿的思维和想象,会导致幼儿对音乐的感知、欣赏、表现、理解等基本能力的固化,也会消磨幼儿对音乐最原始、最本真的兴趣。《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求”。因此,幼儿园的音乐集体活动的教学实践要努力走出“感知通道单一”“组织形式枯燥”的困局,通过多种方式让幼儿调动全身感官与“流动的旋律”进行互动,在多通道中感知“可听、可看、可表演、可延展”的音乐,获得音乐经验的多元生长。

一、让音乐“可听”:辨析音乐元素,发展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流动的旋律既抓不住、摸不着,也看不见。因此,倾听是“感受和欣赏”音乐最主要的手段,也是一种需要全神贯注且有目的的行为。年龄越小的幼儿,有目的地倾听的能力越弱,专注的时间越短。对于幼儿来说,要做到“有效的倾听”需要教师的支持,但我们不能先入为主地给幼儿限定音乐情境和音乐形象。因为音乐感受是一种独特的内在情绪,它不是固定的,不是唯一的,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结合天马行空的想象,幼儿才会有独一无二的内心感受。

让音乐“可听”,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要让幼儿经历“无负担”的“安静倾听”,听完后让幼儿说说听音乐时的感受。在幼儿们的叙述中,有比较笼统的描述,如“好听”;也有很具象的形容,如“像小兔子在蹦蹦跳跳”“像很重的走路声”,这说明幼儿感受到了音乐节奏的轻重和强弱。其次,教师要引导幼儿开展能感知音效的“辨别倾听”,听完后让幼儿说说音乐的不同和变化。“前面是轻轻的,后面变重了。”“前面像小兔走路,后面像恐龙来了。”……通过辨别,幼儿感受到音乐的强弱、节奏的变化和速度的快慢,他们在分析这些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连接了音乐形象,觉得轻快跳跃的音乐可能是小兔、小鹿、小松鼠等小动物在蹦蹦跳跳;缓慢沉重的音乐可能是恐龙、大象、黑熊等身体庞大的动物出现了。利用这样的方式,幼儿能够专注、深入地辨析音乐的节奏、音色、音效和情绪等元素,主动获取音乐所展现的情境和内容,从而使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获得了发展。

二、让音乐“可看”:尝试多元表达,提升理解能力

音乐作品抽象、流动、稍纵即逝,而由音乐所引发的情感体验又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个性化和不确定的特征。怎样让幼儿与音乐进行互动,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直观化,在增强幼儿对音乐理解的同时,让幼儿交互经验、共鸣情感呢?

首先,教师要鼓励幼儿尝试动作表达,让音乐具象化。如教师提问:“轻巧、跳跃的音乐中有谁呢?沉重缓慢的音乐响起说明可能是谁出现了?让我们听着音乐用动作表演出来吧。”在轻快跳跃的音乐中,幼儿做出了小兔跳、小鹿跑步、小雨点落在水塘里、摇铃鼓等动作。在沉稳缓慢的音乐中,幼儿做出了大象走路、恐龙走路和打鼓的动作。我们可以发现幼儿的动作更加多元化,不仅指向动物角色,更拓展到了小雨滴的声势和形态,动作表达的意境与音乐呈现的整体情绪非常符合。当教师询问:“为什么会表演摇铃鼓、打鼓的动作?”幼儿说:“音乐中有铃鼓‘丁零零’的声音。”“还有打鼓的声音,咚咚咚,就像大恐龙在走路。”幼儿还关注到了音色和演奏的乐器等元素,具体的语言描述清晰地表达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幼儿还可以利用符号进行记录,让音乐直观化。教师说:“听着音乐,你们感觉音乐像什么?用线条、符号等把它记录下来。”教师走到幼儿们中间,观察幼儿的记录并询问:“为什么有那么多小圆点和大圆圈?”幼儿说:“小圆点是小动物的小脚印,大圆圈是大动物的大脚印。”“长长的波浪线表示什么?”幼儿说:“表示音乐一直在演奏,不停下来;波浪线停止了说明音乐结束了。”让教师惊讶的是,幼儿竟然用连续的线条来表征音乐的流动,在幼儿们的涂鸦纸上,音乐是可看的,也是可以触摸的。

动作表达、符号记录,可以有效地将音乐的力度、速度、音色、节拍等音乐元素特征直观地展现出来。把听觉形态的音乐,变成让幼儿看得见、看得懂、能交流的运动觉和视觉形态。让音乐作品真正进入幼儿生活经验的范畴,不仅增进了幼儿感知理解音乐的能力,也能更好地帮助幼儿交互音乐体验,产生情绪共鸣。

三、让音乐“可表演”:展开音乐联想,展现表现能力

幼儿面对逐渐直观化、具象化的音乐,会展开无尽的音乐联想。音乐中有谁?它们在干什么?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在音乐整体情绪的引导下,在幼儿的音乐联想下,角色、情境、情节……慢慢形成一个音乐事件,“可表演”的音乐就呈现出来了。当幼儿用身体动作把音乐事件“讲”(表演)出来,音乐作品就实现了幼儿化表征,幼儿对音乐的感知、欣赏、表现、表达能力才能真正获得发展。

音乐活动的情境和角色,是基于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幼儿借助生活环境中、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展开想象。幼儿在用肢体动作表演音乐的过程中,自然地成为活动主角,伴随着音乐肆意、投入地表达与表现。当教师引导:“小兔和小鹿在哪里?在干什么?用动作来表演吧!”幼儿们用身体动作展现了小动物在草地上散步、做操、蹦蹦跳跳的场景。当B 段音乐响起时,幼儿们表演大恐龙和黑熊慢慢地、重重地走到小动物中间的情景。有的幼儿说:“大动物不是来吃小兔它们的,大动物也是来散步的,因为音乐一点也不可怕。”AB 两段对比明显的音乐,让幼儿联想到“小白兔和大黑熊”“小鹿和恐龙”等身形和力量差异明显的动物形象。但幼儿表演的音乐故事并没有出现“紧张”的音乐情节,这说明幼儿能深层次地从音乐呈现的整体情绪中去理解音乐角色之间的关系,并将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肢体表演完全展现出来。

四、让音乐“可延展”:释放情绪情感,生长创造能力

有生命力的、能让幼儿悦纳的音乐,一定是“可延展”的音乐,因为音乐情节可以更多元,音乐形象可以更多样。例如,引导幼儿想象音乐中还可能有谁?它们遇见了谁?只要角色形象和音乐特点能吻合,幼儿们就可以展开无尽的联想,进行真切的表演,获得更愉悦的释放。

集体活动结束了,区域游戏拉开序幕。幼儿们商量着分角色表演和结对表演,一会儿是“小白兔和大黑熊”,一会儿又是“小矮人和大巨人”,不亦乐乎。为了让自己的表演更逼真,有的幼儿找来了动物头饰,有的幼儿开始制作“小矮人和大巨人”的服饰和道具。幼儿的学习从音乐活动延展到手工、美术领域,幼儿们商量、合作、策划、排演,情绪情感获得释放,创造能力获得了有效增长。

总之,关注幼儿的内心感受,注重幼儿的亲身体验,强调对幼儿个性表达的理解和尊重,让幼儿在多通道中感知“可听、可看、可表演、可延展”的音乐,增长音乐经验,获得心灵滋养。

猜你喜欢

小兔立体恐龙
立体登陆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帮小兔逃跑
骄傲的小兔
恐龙大逃亡
第十二章 再见,恐龙!
让你眼花缭乱的3D立体趣图
立体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