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测评的国际化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研究
——以广东某高职院校为例
2020-11-12易勇
易 勇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2001年12月完成的“构筑上海国际化人才资源高地”研究报告是国内第一份对国际化人才的专项研究,该报告对国际化人才的定义是指具有较高学历(本科及本科以上)、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1]。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等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通常被认为是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国际化人才最核心的一个能力就是英语沟通能力。英语是国际化的通用语言,世界上先进的科技、医疗和商业等都是用英语来合作沟通交流的。国际化人才需要了解沟通对方的文化和规则,而语言的背后就是文化,只有利用语言的工具,才能成为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英语沟通能力的培养及效果检测都落实在对英语能力的测评上。
一、国际化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构建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理念是在1981年由Spady率先提出的,此后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已经成为英美、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至今仍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该理念认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的学习成果,强调人人能成功、个性化的评定、精熟、绩效责任、能力本位等[2]。OBE理念反向设计的实施原则强调以最终目标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以广东某高职院校为例展开研究。该校有合作办学本科,2018年全面引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通过确定学校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二级院系的核心能力到各个专业的核心能力,然后利用该理念反向设计的概念,为实现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倒逼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设计。其主要流程和模式,见图1-3:
图1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
图2 学校核心能力课程主体框架
图3 学校核心能力课程体系设计过程
通过调研分析、头脑风暴、论证分析等环节,确定该校外语学院学生的通用核心能力之一就是沟通能力,它同样也是国际化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而英语沟通能力又主要分为书面沟通能力和口头沟通能力。基于此,该校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就主要围绕这两种沟通能力来设置。第一,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分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两个模块,突出学生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保证有足够的输入(input)才能有更好的输出(output),在大一就开设有“基础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说”等输入性课程,又设置有“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输出性课程。第二,推行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通过设定学习目标(成果)来倒逼课程构建与具体的实施,OBE课业设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将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目标融入平时的OBE课业设计中,从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英语沟通能力的目的。第三,结合国家首个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标国际化人才英语核心能力,积极与企业开发符合新标准和新要求的特色教材和资源库等,开展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从而为国际化人才英语能力的培养提供素材和资源保障等。当然,国际化人才培养既离不开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也离不开通识课程体系的支撑,他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基于目标导向和系统理论的外语通识课程支撑体系,应该实现从以英语为主体的语言教学到以英语为载体的通识教育转变,并围绕——目标多维、横向分类、纵向进阶、兼顾需求——的系统构建原则,形成集目标系统、模块系统、课程系统和隐性课程系统四位一体的整体系统[3]。因此,该校根据OBE教育理念设置了通识基础课和通识拓展课两大通识教育模块,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素养、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提供了有效的课程体系支撑。
(二)国际化人才英语能力的测评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我国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需要顶层设计,正确处理考试、教学与考试结果的使用三者的关系,为了保证测量的有效性,整体考虑试测、等值、主观题评分、效度等影响测量的科学性和公平性,立足于我国语言教育和测试的实际,以建立既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又符合国际教育测量专业标准的、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外语能力测评体系[4]。林慧青提出:加快建立国家外语测评标准,一是制定国家外语能力等级量表,提供多等级的外语能力描述,构建一个我国外语学习、教学与测评的完整理论体系,为我国的外语课程大纲、外语教学、外语考试提供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力参照标准;二是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考试质量标准,规范大规模外语考试,提高考试在开发、设计、命题、组考、成绩报告及使用等诸多环节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障考试的公平公正[5]。2018年出台了“中国首个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开始有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测评体系——国际人才英语考试。国际人才英语考试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在“一带一路”等大背景下推出的一个英语沟通能力认证考试体系,为用人单位招聘与选拔国家急需的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提供参考依据。该考试聚焦沟通,服务职场,既参照了国际外语能力测试标准,又结合了中国语言教学和测试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等,可以说,国际人才英语考试是中国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国际人才英语考试根据“分类优秀”的原则,分初级、中级、高级、高端和高翻五个类别,初级和中级主要面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考生或在校生。2008年该校引入了国际人才英语考试。目前欧美等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外语人才评价标准,例如为全欧洲制定的外语教学和考试大纲、设计外语能力评价体系以及编写外语教材的一个共同参照标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与评估》(CEFR)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标准也是世界其他国家从事相关工作的一个指南。外语测评工具,也就是与各种职业相关的、反映不同层次外语水平的考试形式,是外语人才能力标准的具体体现。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TS)开发的TOFEL、TOEIC和GRE等考试以及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UCLES)开发的 IELTS、BEC、CPE、OPI、CCSE等考试,均是针对不层次、不同需求开发的外语测评工具。因此,我国在制定统一的外语能力评价标准以后,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发不同层次的外语考试,还应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开发关键外语的测评工具[6]。
二、基于测评的英语能力培养的改革成效
(一)基于测评的改革实践
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最终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中国外语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领域。然而真正的、最根本的改革应该是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为一体的改革。近两年来该校外语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
1. 2018年全校所有专业全面正式推行OBE的教育理念。全校所有专业都需要按照OBE教育理念进行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OBE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全面育人。
2. 基于OBE反向设计原则,倒逼课程设计。一是确定外语学院学生的核心能力——英语沟通能力,根据核心能力要求每门课程需通过设定学习目标(成果)来倒逼课程构建与课程标准,引导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突出学生英语沟通能力培养。同时基于测评(引入国际人才英语考试国内先进标准)构建英语沟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把英语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能力作为两个最重要的核心课程板块,突出沟通能力的培养。二是大学一年级开设“基础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说”等输入性课程,又设置“英语实用写作”“英语口语”等输出性的课程,这样保证足够的输入(input)才能有更好的输出(output)。
3. 采用OBE标准化课程标准,努力实现能力培养与能力测评相结合。OBE标准化课程标准中需要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核心能力支撑情况、学习需要达到的成果以及评价标准等。所有课程标准都要紧紧围绕着目标——能力——成果——测评这一主线来设计和实施。同时推出OBE课业设计,注重学生平时学习成果的产出与检测。
4. 推行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产出导向”和“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以及“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加强国际视野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设计。
5.充分运用立体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以及数字化课程等共享资源;结合国家首个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标国际化人才英语核心能力,积极与企业开发符合新标准和新要求的教材和资源库,开展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从而为国际化人才英语能力的培养提供素材和资源保障。
(二)基于测评的改革成效
通过两年的改革实践,该校在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据该校外语学院学生参加2019年5月和11月两次的国际人才英语测评(初级)的成绩报告分析①数据来自于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发布的2019年5月和11月国际人才英语初级考试成绩报告。:5月份和11月份分别有67人和102人参加国际人才英语初级测评,11月学生测评的过级率由5月份的83.58%提升到了93.13%,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总成绩平均分增加了12分;优秀率由零提高到9.8%,良好率由53.73%提升到了68.63%,提高了15%。参加11月份测评的主力是教学改革实施的首批对象——2018级学生,下半年还对他们进行了国际人才英语测评的专门训练,结果表现不菲,除了口头沟通外,书面沟通和总成绩平均分均双双高于全国水平,并且有近10%的同学取得了国际人才英语初级考试的优秀成绩,经过近一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升较快,这足以说明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是比较显著的,见图4-5。
图4 国际人才英语考试(初级)不同维度表现分析(2019年5月)
图5 国际人才英语考试(初级)不同维度表现分析(2019年11月)
对比图4与图5,我们可以发现:通过纵向比较,教改后学生无论总成绩还是单项的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成绩都比之前高出许多,尤其是口头沟通平均分增加了23分。然而通过横向比较,虽然11月份的测评成绩整体上都比教改前大大地提升了,除了书面沟通之外,口头沟通和总成绩的平均分均低于全国水平。当然这中间有很多因素,因为国际人才英语测评的对象是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包括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从英语基础来看,高职院校学生普遍都要低于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本科院校。总的来说,此项教学改革仍然需要深入,尤其是在口头沟通能力培养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个亮点:除英语专业外,文史专业学生的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综合成绩平均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为今后的改革提供了参考方向,加强通识教育和文史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素养和英语运用能力。
2019年有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了国际人才英语测评,但是主力还是以实施教学改革后的2018级和2019级学生为主。我们从这两个年级不同阶段的表现来分析,见图6-7。
图6 国际人才英语考试(初级)分年级表现(2019年5月)
图7 国际人才英语考试(初级)分年级表现(2019年11月)
对比图6和图7,我们可以发现:11月份测评中大二的2018级学生相比5月份大一时的表现有明显的提高,无论是口头沟通、书面沟通还是总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口头沟通和总成绩分别提高了26分和15分,分别提高了19.11%和9.61%,书面沟通和总成绩均高出全国水平。这个数据表明:2018级学生经过大一一年的教学改革后,无论是英语核心能力(包括书面沟通能力和口头沟通能力),还是综合素质与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成效是非常明显的。还有一个亮点:教学改革实施的第二批学生(2019级学生)在11月份的测评中初现优势,其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总成绩平均分分别高达181分、178分和180分,全部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相信再经过一年的改革实践,2019级学生将会有更好的表现。
2017级学生在两次测评中的成绩表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大二(5月份)时到大三(11月)时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和总成绩测评的平均成绩分别大大下降了16分、43分和30分,下降了10.19%、22.16%和17.05%,各项指标测评结果在11月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级在5月(大三)参加测评也不容乐观,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虽然2016级和2017级学生只占参加这两次测评的少部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部分学生英语能力的水平。
综上分析,我们发现此项教改还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学生在口头沟通能力方面表现欠佳,均低于全国水平。说明在教学改革中英语口头沟通能力培养还存在不足或需要优化,学生英语能力和素质虽然整体上得到了提升,但是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结语
本研究主要讨论了如何以外语能力测评为主线,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三个维度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或可深入研究的地方,例如:改革成效的统计分析面需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提高结果分析的效度;国际化人才应该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诸多要素进行培养,他们是一个综合培养体系,不可分割,因此可从综合培养角度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方面研究,还可以从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