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高校教师微信公众平台使用现状研究
——以韶关学院为例

2020-11-12张丽娜冯立明黄宣平韩竺秦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公众微信

张丽娜,冯立明,黄宣平,韩竺秦

(1.韶关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2.韶关学院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3. 韶关学院 智能工程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2020微信公开课PRO上公布的《2019微信数据报告》显示,目前微信月活跃用户超过11亿,是中国用户量最大的App。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于2012年8月正式上线的一种面向企业、政府、媒体、名人利用公众账号进行的一对多的自媒体活动。经2013年升级,微信公众平台被分成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类型。微信公众号自推出以来便受到各行各业的热切关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2015年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界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也陆续开通微信公众号,为教师提供信息服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1]。

截至2020年4月1日,通过新榜、清博大数据以及搜狗三个不同平台,以关键词“教师发展中心”“教学发展中心”搜索到有效公众号共约240个,全部为订阅号。以“高校教师”和“微信公众平台”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只找到相关度较高的一篇关于高校教师学术类(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研究,没有高校教师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行为习惯的相关研究。通过了解高校教师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行为习惯和偏好,及其利用新媒体手段促进专业发展的意愿和需求,可以为未来提升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平台的阅读价值和培训价值提供依据,找准方向。

一、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筛选之后使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

(一)问卷设计

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基本信息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岗位及教龄。第二部分是教师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日常行为习惯调查:(1)教师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的数量、取消关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教师浏览微信公众号时段、阅读推文情况以及喜欢的信息呈现形式;(3)教师在浏览公众号推文时是否会点击“在看”并转发,以及对朋友圈分享推文的阅读情况。第三部分是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促进专业发展的意愿及需求调查。

(二)调査对象

通过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发送电子问卷到学校二级单位的教职工QQ群和微信群,采取自愿无记名形式。回收问卷194份,无效问卷2份,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98.9%。

受调查的192名教师中,男女教师比例基本均衡;年龄分布从20多岁到50岁以上均有,以中青年教师居多;学历分布从本科到研究生,硕士居多(59.9%);职称分布从初级到高级,中级居多(49%);教龄分布从5年以下到20年以上,以20年以上教龄居多(29.1%),5年以内的占27.6%(其中2年内新进教师占17.2%);岗位包括辅导员、实验员、专任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等,以专任教师居多(82.3%),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调查样本性别、年龄、岗位、职称等分布与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基本相符,专任教师是高校中占比最大的群体,中青年教师是国内高校教师的主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是现今高校重点引进的对象。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高校教师关注微信公众号情况

被调查对象中,99%的教师关注了微信公众号,关注10-30个的居多,占54.7%;关注10个以内的占20.8%;关注30-50个的占15.1%。有94.8%的教师关注过教育教学或专业发展类的公众号,关注3-5个的居多,占37.5%,关注1-3个的与9个以上的占比都为19.3%,关注6-8个的占18.8%,见表2。

表2 关注公众号 * 专业发展类公号情况

总体上,绝大部分高校教师关注公众号数量在30个以内,一半以上教师关注专业发展类公众号数量在5个以内。凡是关注了公众号的教师也基本会同时关注专业发展类公众号,占比达95.8%。在教师所关注公众号中,专业发展类公众号约占20%。

(二)高校教师取消关注公众号的情况

被调查对象中,教师取消关注公众号的最主要原因是内容与自身需求契合较低(占81.8%)以及内容存在误导性(占41.7%),相比推文更新频繁的公众号,教师更容易取消关注推文更新频率过低的公众号。版面不够美观是取消关注原因中占比较少的,仅占14.6%。还有一部分教师表明取消关注原因是广告太多,见图1。

图1 教师取消关注公众号的原因

2019年QuestMobile数据显示,微信公众号用户受他人影响非常突出,绝大多数用户会因为他人推荐而关注了某一个公众号。调查显示,65.1%的教师表示在取消关注公众号时关注此公众号的朋友数量并不会影响其决定,认为有一定影响的占23.4%,很有影响的仅占7.3%,表明用户社交圈对其关注公众号具有一定影响。

(三)高校教师浏览微信公众号推文情况

调查显示,91.7%的教师每天会浏览微信公众号,且主要选择在工作间隙休息时间(64.1%)和睡觉前(53.7%)两个时段。平均每天阅读公众号推文1-2篇的教师占38.5%,3-5篇的占35.4%,6篇及以上的占17.7%,几乎不看的占8.3%。在公众号推文呈现形式上,更偏好于图文信息的教师占89.1%,喜欢视频信息的占29.2%,纯文本信息的占16.2%,语音信息的仅占13.5%,见图2。

图2 高校教师浏览公众号推文情况

原因主要和高校教师阅读推文的时间段相关,一般工作间隙休息时间大多在休息室、课室或者办公室,不适合阅读音频信息,但视频却可以看画面。教学楼并未全部覆盖无线网络,所以使用移动数据流量观看视音频信息会有限制。睡前时段也是因避免打扰家人休息,大多会选择图文信息。

(四)高校教师分享微信公众号推文情况

调查对象中,教师对喜欢的公众号推文点击“在看”的情况,“很少”的居多,占53.1%,“从不”的占26%,“经常”的仅占3.7%。对喜欢的推文转发和分享情况,“很少”的居多,占48.4%,“从不”的占9.4%,“经常”的仅占5.7%。关于点击阅读朋友圈分享推文的情况,“有时”的居多,占45.3%,“经常”的占15.6%。总体上,高校教师在浏览推文时很少有点击“在看”或者转发的习惯。相对来说,大部分教师会阅读朋友圈分享的文章,见图3。

图3 高校教师分享公众号推文情况

经检验,高校教师对于点击“在看”及转发分享等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均无显著意义,在阅读朋友圈分享推文上呈现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差异(方差不齐,选择Mann-Whitney U检验,U=3 338.000,Z=-2.034,P=0.042<0.05),女性显著高于男性。2019年QuestMobile数据显示,女性更容易被其他人“安利”公众号。

(五)高校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促进专业发展的意愿及需求

高校教师对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促进专业发展有比较强烈的意愿。74.5%的教师表示愿意,其中非常愿意的占40.1%,而不愿意的占3.6%。对于推送的各类信息,高校教师均表示有一定的需求,需求较高的是学科知识储备类(78.7%)、教学方法与技能类(75.5%)以及教学经典案例类(73.4%)等方面的内容,相对较低的是缓解压力类(44.8%)。教师们也期望能够以多种方式参与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主要倾向话题讨论(65.1%)、线上结合线下培训(54.2%)以及调查反馈(31.3%),见图4。

图4 高校教师关于信息需求和互动方式的情况

教师们喜欢的互动方式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均无显著差异。

方差齐性检验不通过,因此,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设置选择“Kruskal-Wallis单因素ANOVA(k样本)”检验。针对高校教师对不同信息需求分别进行检验,发现在教学方法与技能、教学经典案例、教育相关政策、活动资讯及其他等五个方面,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均无显著差异(渐近显著性均大于0.05)。在学科知识储备方面,仅呈现明显的职称和学历的差异。在缓解工作压力方面,仅呈现明显的年龄与职称的差异,见表3。

表3 关于高校教师信息需求的检验统计a,b

在“多重比较”下拉菜单中,选择“逐步降低”。结果表明,在学科知识储备方面,高级与中级、高级与初级之间均有显著差异,而初级与中级之间并无差异,硕士与博士之间有显著差异,而本科与硕士、本科与博士之间均无差异,见表4。

表4 基于学科知识储备的均一子集

职称越低需求越高,硕士明显高于博士。在缓解工作压力方面,初级和高级均明显高于中级,30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

(六)高校教师关注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公众号情况

调查显示,仅有28.6%的教师关注过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公众号。虽然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公众号自2016年建立已有多年时间,但是大多数教师不知道有这个平台。关注过的部分教师建议完善公众号的自定义功能菜单,希望中心能够不定期组织活动,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和互动,提升参与感。

截至2020年4月1日,通过清博大数据平台检索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微信公众号,显示只有少部分公众号的预估活跃粉丝达千人以上,这与高校教职员工的数量差别较大。有些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公众号还是刚开通时发布的文章,半年甚至几年没有推送内容。除了少数学校外,大部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公众号的建设和运营不够重视。

三、结论及建议

(一)关注公众号数量适中,且会关注专业发展类公众号

2019年2月QuestMobile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80%的微信用户关注了公众号,但是73%的用户关注公众号数量低于20个,其中,24%的用户低于10个,近50%只有10-20个[2]。这与高校教师关注情况基本一致,近八成教师关注公众号数量在30个以内。并且绝大数教师都关注了专业发展类公众号。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微信不但是一个社交软件,用来聊天、发朋友圈、与同事交流工作,还可以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由于职业特点和工作需要,绝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关注与自己兴趣、生活相关的公众号时,还会关注促进个人专业成长类公众号,利用公众号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和教育教学最新研究成果。

(二)关注公众号目的明确,内容契合度是其持续关注的主要因素

高校教师选择关注公众号时注重与自身需求的契合度,对于内容要求较高,不能存在误导性。相对来说,高校教师较少注重内容娱乐性与版面美观性。但过多广告会影响用户的体验感,也是影响取消关注与否的原因之一。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会有数以万计的信息推送给用户,而那些更新频度过低的公众号可能相对容易被遗忘,甚至被取消关注。因此,公众号的运营要注重内容的设计,通过提高用户的信息需求、服务需求以及体验需求[3],来增强用户的粘性。

(三)微信公众号信息阅读需求旺盛,但分享欲较低

调查发现,高校教师已经建立起了阅读微信公众号信息的习惯,会主动或者被动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进行持续性阅读,但分享欲较低,很少有教师经常点击“在看”或者转发分享。相对来说,高校教师阅读朋友圈分享文章的频率较高。

清博大数据平台研究报告指出,一般来说,文章的阅读量越高,朋友圈打开率占比就越高,呈现正比关系。用户更多地还是接受被动阅读,是离不开朋友圈的。社交媒体传播背景下,信息不再是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主动分享成为社交媒体信息互动的重要特征[4]。“浏览”是一种潜在的分享行为,而“分享”是一种显性的分享行为,好友分享的二次信息传播一直都占有主导地位[5]。在二次传播过程中可以大幅提升信息传播效率,因此,要提高阅读量就必须要有好的内容设计且得到更多地转发。

(四)浏览公众号的高峰时段是工作间隙休息时间和睡觉前,偏爱图文信息

调查显示,高校教师阅读推文主要集中在上班休息的间隙以及晚上睡觉前两个时间段,大约在早上9点半至10点左右和晚上9点至10点左右。这也与微信2019年度数据报告基本吻合,公众号打开活跃高峰约在晚上9点。由于阅读时间、地点及网络等原因,绝大数高校教师更青睐图文结合的信息。相对于纯文本以及视音频信息,图文并茂的信息更具耐读性和高效性。因此,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公众号推送信息可以考虑定时推送,时间选择在早上或者晚上9点左右,以加大被教师阅读的可能性。

(五)专业成长意愿强烈,对本体性知识需求最高

2016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近几年,各地高校结合实际纷纷进行探索,调整评价指标,高校长期被诟病的“教得好不如写得好”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6]。

调查显示,绝大数高校教师渴望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促进专业发展。高校教师在关注自身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对教育教学相关知识与技能有较高需求。相对于条件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需求更高,职称越低需求越高,硕士明显高于博士。中级职称教师更关注学科专业方面的成长。对于缓解压力类信息,青年教师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教师。高校青年教师一般入职不久,处于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婚恋、住房、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晋升职称通道拥堵等“囧像”[7],工作生活的双重重任下身心疲惫。因此,高校对青年教师正面激励的同时,应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六)重视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公众号的建设和运营,加大宣传力度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明确其公众号的功能定位以及个性特色,清晰设置栏目和自定义功能菜单。目前,高校教师(教学)发展部门还十分缺乏公众号运营及维护人员。可以考虑在教师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让学生以勤工俭学形式加入其中,进行美化编辑文稿、收集反馈留言等工作。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需要以教师需求为出发点,创作有针对性的文章,把握好信息推送时间,保证适度的更新频率,并在教师群体中加大公众号的宣传力度,有利于用户持久关注,扩大受益面。

四、结束语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起着顶梁柱的作用。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学质量和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教师自身发展必要要求。“互联网+”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供给侧改革,培育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8]。“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不再受制于时间与空间,各种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手段为教师迅速完成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可能[9]。教师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共同体的支持,教师需要与同伴一道在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教师群体的文化氛围中,合作分享,优势互补,探索学习,共同进步[10]。未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组织各类活动,加强与教师的互动反馈,构建教师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公众微信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微信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