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美高校短期文化交流项目比较研究

2020-11-12陈珂吴于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5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语言课程

陈珂,吴于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 430200)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均与海外名校建立了多层次的合作关系,其中包含有大量的短期文化交流项目,每年国内高校会组织中国学生赴海外名校参加相关文化交流项目,同时也面向国外的合作院校定期开展短期的中国文化交流项目。 相较于海外名校举办短期文化交流项目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经验,目前我国对于高校短期文化交流项目的实践探索和专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项目的设计、协调和组织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该文以海内外高校开设的短期文化交流项目为研究对象,将中、英、美3 所高校的短期文化交流项目进行对比,对三者的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文化实践活动、项目管理模式和学生志愿者参与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和探讨。 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希望集海内外高校各家所长,以便于国内高校更好开展短期文化交流项目,并以此推动国内高校国际化进程和国际化人才培养。

1 短期文化交流项目概况

虽然同为短期文化交流类项目,3 所高校均结合学校自身和本国文化特色,打造出不同的项目内容和特色,见表1。

1.1 英国某名校文化交流项目

该项目由国内某高校和英国某名校联合实施,面向中国高校招募20 余学生,项目课程时间为2周。作为一项量身定制类的项目,英方选派优秀教师团队对参加该项目的中国学生进行了英语、 英国文化、演讲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1.2 美国某名校文化交流项目

该项目是由美国某名校开设的暑期课程,中国学生报名较多的是为期3 周的文化交流课程,除了英语的学习与交流外,每周还就一个特定的主题,针对美国社会与文化、 商业与金融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展开系列学习和讨论。

1.3 国内某高校文化交流项目

该项目面向美国高校招募学生10~20 人,以语言学习、文化体验、艺术熏陶、实践体认等为载体,在为期4 周的时间里开展了汉语课程、中国文化课程、中国文化体验活动、 中外师生交流活动以及文化实践考察等。

2 短期文化交流项目比较分析

2.1 课程内容

2.1.1 以语言和文化课程为项目核心

3 国高校的课程内容都着重突显本国的语言和文化特色,语言和文化类的课程均占总课时一半以上。 参加英国和美国高校项目的中国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因此英、美高校在英语的教学方面更关注在浸入式的语言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口头应用能力和语言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对于语言应用的自信和创造力。 大部分来中国高校参加短期交流项目的英美学生的汉语水平基本都是零基础,因此汉语课程更为侧重培养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用汉语进行基本日常交流的能力。此外,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课程采用的是全英文教学。

表1 英、美、中高校短期文化交流项目比较

2.1.2 以特色文化课程丰富项目内涵

除了语言和文化类的课程,3 国高校还结合项目内容开设了一些极具本国文化特色的课程。 如英国高校开设了莎士比亚戏剧和文化、 演讲和面试技巧方面的课程,美国高校围绕商业与金融和组织领导力等主题展开了系列教学活动,中国高校则侧重于书法和太极课程的学习。这些特色课程的开设,不仅丰富了课堂学习的内容,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成为学生应用语言和深入探究当地文化的良好载体。

2.2 授课方式

2.2.1 英国高校的课堂侧重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英国高校项目的课堂注重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专注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与对英国文化的深入了解。教师会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并适时组织小组讨论促成系统的观点表达。 学生在整个课程中需要多次进行个人陈述展示,在这种以学生为导向、以文化回应为形式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们能逐渐提高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更加擅长给出自己的观点,在实践和理论的平衡中不断提升辩证思考的能力。

2.2.2 美国高校的授课方式更为多元化

英、 美高校的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就该短期文化交流项目而言,美国高校还引入了小组活动和不同主题的讲座等其他教学形式。在课堂中,教师会经常让学生们分组完成某项任务,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工意识和协作能力。 此外,每周还会开展两场讲座,讲座的主题涵盖语言学习、人文地理和科技文化等方面,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们学习和了解大量新的知识与信息。

2.2.3 中国高校的授课偏重内容教学和个人练习

哈佛大学教育学家霍华德在谈论中西方教育模式时曾说过,西方的教育特色在教师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中国的教育特色在于教师耐心地“把着手教”,通过用心的模仿和练习,帮助学生拥有好的基础和技能。 这两种教育模式各有所长,需要互相学习,融会贯通[1]。由于中国高校主要开设的是零基础的汉语课程和书法、太极等需要以个人练习为主的课程,所以在授课方式方面,整体上还是偏重于采用以教师“把着手教”为主的教学形式。

2.3 文化实践活动

2.3.1 以丰富的体验活动增强当地文化感染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在中西方是互通的,除了课堂学习外,3 国高校的短期文化交流项目都结合该国特色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当地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们能够潜移默化、 春风化雨般地了解、亲近和体验当地文化和语言,如饮食文化体验、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参观等。虽主题相似,但学生们体验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文化风情。 如英国高校准备了欢迎茶会让学生感受英国的下午茶文化,举办毕业送别晚宴让学生体验英式西餐文化和礼仪[2];美国高校举行北美特色冷餐会和校园烧烤派对等活动,让学生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更好融入当地的文化氛围中;中国高校则邀请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一起制作和品尝粽子、 饺子和青团等极具中国特色的美食,使外国学生能零距离体验当地饮食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

2.3.2 以王牌文化元素强化本土文化吸引力

3 国高校都十分注重结合本土文化中为世界人民所熟悉、喜爱的重要元素和内容设计特色活动,以强化其对他国学生的文化吸引力。 英国高校组织学生开展了“寻宝”活动,让学生实地考察和寻找当地大学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安排莎士比亚故居行,让学生亲身体验莎士比亚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 观赏莎士比亚戏剧,使其对英国历史文化传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和感受[3];美国高校组织学生观看了职业棒球联赛和百老汇戏剧等,让学生们近距离地体验了美国的球场文化、 领略了充满历史感的文化艺术生活; 中国高校则组织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开展汉服和京剧体验等活动,一起欣赏汉服走秀、 京剧表演,体验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武生和青衣的基本动作和唱腔等,让学生们浸入式地亲身体验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传统礼仪和京剧文化等[4]。

2.4 项目管理模式和学生志愿者参与情况

2.4.1 英国高校项目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主

参与该项目的英方师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了组织和管理中“独立、自主、平等、互助”的组织文化,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成为整个交流项目活动的主人。 学生地陪RA(Residential Advisers)都是由英国高校选拔该校学生担任,对中国师生进行一对一的学习生活全程陪同。 项目负责人和教师只在开学、授课、毕业等时刻出席,其他大多时候都是两国学生自行组织和参加各种课程和活动。

2.4.2 美国高校项目以留学式服务为主

美国高校将参与该项目的学生视为 “普通留学生”提供全套的留学服务,从网上注册报名、办理签证、购买机票到接机、办理入住和缴纳学费住宿费都是由学生根据美国高校项目网站指引和与校方的邮件沟通等完成的。学生抵达美国高校之后,所有的流程也会与一名“普通留学生”一样,根据入营教育、项目安排和相关指导手册来进行。 同时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分配一名来自该校的学生志愿者,为来校学生提供生活上的必要帮助[5]。

2.4.3 中国高校项目以项目制志愿服务为主

现阶段中国高校在短期文化交流项目的运作中,主要依托项目负责教师和中国学生志愿者的全程参与,完成项目的策划、前期准备、各项组织和协调等工作。目前采取较多的是项目制,以具体某一项活动为单位,招募学生志愿者参与到与外国学生的相关交流活动中。

3 对我国高校短期文化交流项目建设的建议

3.1 树立科学教育观,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

在中、英、美的短期文化交流项目中,都包含有提高语言学习能力、发展文化素养和促进全人发展、培养跨文化人才的内容和目标,我们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来规划、 统筹和设计短期文化交流项目,对此类项目的教学要采用社会文化的语言观来进行设计和安排。 社会文化的语言观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要去学习的结构系统,更是一种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因此语言的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类似母语的体验和个人创造的机会; 进行有效的二语交际并不一定得遵守目标语的规范,而应该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理解该语言中能产生和传达意义的元素。因此在我们的短期文化交流项目的教学中,应当着重指导学生学习用外语讲好表达好各自的故事,既不“聚焦教师”,也不“聚焦学生”,而是“聚焦教与学中双方合作共同努力的过程”,其目标是发展学生创造性运用二语的能力,给学生提供类似母语的体验和个人创造的机会,而不是达到母语水平。

同时,短期文化交流项目的设计和开展要紧紧围绕开展全人教育、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目标,不仅要带领学生开展语言、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全方位培养。

3.2 丰富短期文化交流项目的授课方式,打造多元化教学体系

针对目前开设的零基础汉语课程、 英文授课的中国文化课程和书法课程,适当调整现有授课方式,在传统的“把着手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基础上,逐步增加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和互动教学等方式方法,从而在语言课程的学习上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在中国文化课程的学习上,可以考虑引入英语较好的中国学生参与,强化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对照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不同的文化,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3 拓宽短期文化交流项目中文化实践活动的思路,因地制宜求创新

借鉴英美高校的部分做法,深度挖掘文化实践活动的内涵,创新文化体验的方式,拓宽文化体验的活动半径,可以尝试将文化体验活动与户外游戏、浸入式民俗文化体验和观摩当地高水平的文体活动或表演等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全身心投入和浸润的切身体验及环境氛围中形成更为深刻的文化体验与感受[6]。

3.4 调整短期文化交流项目的管理模式,加强志愿者招募与培训

积极调动外国学生参与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在中国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适当安排外国学生参与短期文化交流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工作。与此同时,短期项目需要进一步拓宽项目志愿者的招募渠道,为项目的实施提前招募更多时间充裕、 综合素质较高和英语沟通能力较强的中国学生志愿者,同时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让志愿者们熟悉项目安排和流程、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巧等。

当前,随着海内外高校科技、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各类短期文化交流项目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生的欢迎。 国内高校应当进一步重视短期文化交流项目的建设,积极吸收和借鉴海外名校的优秀经验,将短期文化交流项目搭建成中外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友好平台,并将其建设成为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新阵地之一。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语言课程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语言是刀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