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韧性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影响的追踪研究
——以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某乡镇中学为例

2020-11-12董泽松祁慧叶海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5期
关键词:斜率方差韧性

董泽松,祁慧,叶海英

(贺州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广西贺州 542899)

心理韧性是一种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重要保护性因素[1],它能使个体在压力中也能保持正常的身心机能,同时对人们的负面情绪状态有显著预测作用[2]。

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被动分离,其情绪适应状况要通常低于一般儿童[3],其中孤独感是留守儿童中报告最多的情绪体验[4]。 目前,国内留守儿童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多以同伴关系或家庭支持等人际环境为自变量的调查[5-6],虽有研究对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孤独感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7],但研究方法局限于横断调查,鲜有研究从纵向调查角度探讨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孤独感变化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该文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对其孤独感的影响的追踪研究主题,对其进行为期8 个月连续3 次的追踪研究,以期为提高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提供实证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整群选取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某乡镇中学的初一年级246 名留守儿童为被试。 因学生搬家、转学、病/事假等原因造成小部分被试流失,所以每次测量的人数稍有不同。 第一次测试时间(T1)为2018年11月,共246 名留守儿童,其中男生143名,女生103 名;汉族68 名,瑶族178 名;平均年龄(13.34±0.76)岁。 第二次测试时间(T2)为2019年3月,共240 名留守儿童。 第三次测试时间 (T3)为2019年6月,共232 名留守儿童。 追踪样本和流失样本在主要人口学变量( 即性别、民族) 和所考察研究变量( 即心理韧性总分、孤独感得分)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1.2.1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量表由胡月琴和甘怡群[8]编制,采用5 点评分方式,共27 个题项,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5 个因子。其中前两个因子是个体水平的,属于个人力;而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都为支持系统,属于支持力。 量表题目采用1~5 级计分(1 代表完全不符合,5 代表完全符合),部分题目反向计分,计算量表中各分维度的总分,得分越高,代表被试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该研究中各因子及 总 体Cronbach a 系 数 分 别 为0.74、0.60、0.53、0.66、0.63 和0.76。

1.2.2 孤独感量表

量表由Asher 等[9]编制,国内汪向东等[10]进行翻译修订,有24 个项目,包括16 个孤独项目和8 个关于个人爱好的插入项目。 题目采用5 点计分,要求被试根据实际情况作答。 该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a 系数为0.88。

1.3 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由培训过的调查员现场统一对问卷进行填写说明,学生自行匿名填写,不得相互交流,确保问卷的真实性。 问卷调查完成后,现场进行核查,查看有无缺项,确保数据质量。

1.4 统计分析

考虑到该研究中有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参加全部3 次测试,且存在测试间隔时间不相等的特点。 因此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6.0 对追踪数据进行分析,把第一次到第三次测试的时间点分别编码为0、1、1.5。

2 结果

2.1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基本线性生长模型

从表1 固定部分可知,留守儿童孤独感截距a为3.741(P〈0.001),斜率系数β 为-0.062(P〈0.01),表明留守儿童孤独感得分存在显著下降趋势。 从随机部分可知,截距和斜率在留守儿童个体之间的变异非常显著(P〈0.001),方差分别为0. 420 和0.081,这说明最后一次测试在留守儿童之间差异显著,孤独感的变化轨迹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即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出现孤独感的下降。 因此需进一步分析个体变量特征对其孤独感变化的影响。

表1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线性生长模型

2.2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个体力和支持力对孤独感变化影响模型

用首次测试时心理韧性中个体力的3 个因子来解释斜率和截距之间的这种变异,构建模型1。 结果表明,添加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3 个心理韧性个体力因素到模型后,截距和斜率的方差分别变成0.241 和0.069,3 个因素共解释了截距25.42%的方差和斜率2. 27%的方差,这说明心理韧性的个体力能解释孤独感最后一次测量结果(截距) 方差的25.42% 和斜率方差的2.27%。 从固定部分来看,积极认知因子对留守儿童孤独感影响的截距和斜率的预测效应显著(P〈0.01),系数分别为-0.048和-0.031。 模型2(心理韧性的个体力和支持力对孤独感发展的影响模型) 在模型1 基础上,加入人际协助和家庭支持两个支持力因子以将孤独感变异中心理韧性支持力的贡献进行分离。与模型1 相比,模型2 中截距和斜率的方差分别减少了9.58% 和11.27%。 从固定部分来看,积极认知和人际协助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截距和斜率的预测效应显著(P〈0.05)。

3 结语

该研究表明,广西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在初一上学期中到初一下学期期末这8 个月时间内呈显著下降趋势,这与叶枝等[11]对流动儿童孤独感追踪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对刚升入初中的留守儿童而言,一方面要尽快适应初中的生活学习节奏,另一方面又要有效融入新的集体氛围,这些任务和挑战带来的压力加之家庭亲情关爱的不足必然会使其体验到较高的孤独感受。但随着时间推移,留守儿童与周围学生间交往增加并日益熟悉,这一过程会促进其同伴支持水平的提升进而有效缓解其孤独感受[12];此外在同辈交往过程中,留守儿童之间由于拥有相似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较容易结成亲密的友谊,而良好友谊质量能有效缓冲留守压力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13]。

该研究发现,心理韧性个体力中的积极认知因子对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变化的预测效应显著。认知加工理论强调,个人自我预期与现实人际关系之间的差距感受是孤独感产生的关键条件[14]。 另外从文化背景来看,此次调查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以瑶族留守儿童为主,瑶族崇尚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15],而民族精神传承多是以完成日常生活中各种任务为载体来实现的。 笔者对部分瑶族留守儿童的走访调查发现,受访的瑶族留守儿童除了完成学业外,还要用不少时间来完成家务,很多人同时还承担着照顾弟妹的责任,虽然生活负担不轻,但在展望未来时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回答都相对积极乐观。

该研究还显示,人际协助对留守儿童孤独感变化的预测作用显著。 有研究表明儿童对自己的社交状况评价越积极,他们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低[16]。 同伴是留守儿童在留守处境下满足社会交往需要、获得支持和安全感乃至实现积极发展的重要源泉[17]。就此次追踪研究涉及的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而言,由于其所在学校的留守儿童占到在校学生数的2/3 左右,相似的身份特征使得留守儿童相互间有较多的共同语言,这也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沟通协助提供了感情基础。另外,由于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的生活挑战也有较多的共同点,这也使他们有更多的情感共鸣和互相支持,而这无疑会对留守儿童的情绪体验有保护作用。该研究提示,提高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因子水平可有效降低其孤独感。

猜你喜欢

斜率方差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概率与统计(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巧甩直线斜率公式解数学题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方差生活秀
求斜率型分式的取值范围
揭秘平均数和方差的变化规律
方差越小越好?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