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荆川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课堂的思考

2020-11-12徐君萍王嘉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5期
关键词:常州思政文化

徐君萍,王嘉慧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以一种强劲的势头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可以说,当代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娱乐无时无刻不处在互联网中,同时也享受着网络带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便利。可以说,当前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就是一个鲜明的“互联网+”的时代。

荆川文化作为常州市本土的先进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沉淀与积累,在朝代更迭、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继承与创新传统优秀文化的前沿阵地,承担着传承荆川文化精神、 加强荆川文化自觉、 提升荆川文化自信的重任。将荆川文化融入常州高校的素质教育中,不仅能够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起到导向作用,同时也能够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加他们的爱党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

1 新时代下荆川文化发展的现实境遇

明代大家唐荆川作为常州众多的名人之一,也被海内外学界称为常州文化传统复兴的第一人。 荆川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对于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常州市一直致力于打造荆川文化品牌,传承荆川精神,彰显常州的城市文化自信。

1.1 荆川文化的发展历程

自20 世纪90年代开始,为纪念唐荆川先生及弘扬荆川文化,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荆川公园。到了21 世纪初,又对荆川公园进行扩建改造,将历史文化古迹、荆川文化精神与绿化景观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荆川公园称为一个既能缅怀常州先烈,又能实现休闲游览功能的综合文化用地[2]。

从21 世纪初开始,常州市把挖掘荆川文化、弘扬荆川精神和传承荆川道德作为打造荆川文化品牌的重点,逐步推进荆川文化品牌的规范化、多样化建设[3]。尤其进入2019年,常州市钟楼区对于荆川文化的本土化发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不仅有以《唐荆川研究》为代表的书籍编撰,还有融入常州本土的产业智慧及文化基因,从血脉、 人脉及文脉3 个维度出发,通过形成“一街一河、一街一区”的城市布局,从而更好地打造“唐荆川”这张常州文化名片。 见图1。

图1 荆川文化发展历程

由图1 可知,对于荆川文化的发掘与弘扬,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历史文化遗迹入手,建设荆川公园、维修陈渡草堂,并统一街道范围内的建筑、道路等的命名,从而形成荆川文化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是打造荆川文化品牌,从文脉的维度出发,对荆川文化品牌的价值、内涵进行专业的研究,使系列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1.2 发展特征

荆川文化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的经济、 政治在观念上、形态上的反映,也是常州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和产物。作为本土文化,它不仅是人类精神及活动的总称,也是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荆川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传承至今,对今天常州本土市民价值观念、 社会生活方式和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4]。

从20 世纪初到现在,荆川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分类化、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特征。

首先,对于荆川文化的弘扬,一直以建设和修缮历史文化遗迹和打造文化品牌这两个方向进行。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其次,弘扬荆川文化的活动形式和内容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荆川公园多年来致力于弘扬荆川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每年邀请常州本地学校参观学习。同时,唐荆川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既有专家对于唐荆川先生的文韬武略的系统研究,也有文献资料的基础奠定,也再一次证明弘扬荆川文化的专业性。

1.3 荆川文化的内在价值

唐荆川先生作为明代中叶颇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以及著名的抗倭英雄,也是常州一位一生坎坷却极富传奇色彩的奇才。 不仅备受后世文人学者的推崇,他晚年为国征战,出兵抵抗倭寇的奉献精神值得弘扬和学习。同时,他作为一代文坛大家,不仅开了“唐宋派”的先河,自树一帜,他所撰写的《勾股容方论》等著作见解独到、垂范至今。

弘扬荆川文化,就是要弘扬和继承唐荆川先生的爱国精神、勤奋好学的精神、学以致用的精神、清廉慎独的精神,让新时代大学生继续发扬光大。

2 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堂的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堂却仍然停留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模式中,从而导致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一直都陷入“孤岛”的困境。 专业课与思政教育课堂也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思政教师在上课时秉持着“为思政而思政”的问题,所使用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而无法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思政课程主要以大班为主,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导致出现课堂活动难开展、互动少以及课堂效果差的弊端。

2.1 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不对等”

正因为教师在传统的思政教育课堂中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学习的方式、内容以及效果等都是由教师决定。因此,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仍是以教师为主体,单方面知识输送为特征。假设教师一味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输送给学生,最后不仅不能吸引到新时代的大学生,同时也会导致思政课堂开展的无效意义。

2.2 思政课堂实践活动效果不明显

中共《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而现阶段高校思政课堂则面临着针对性不足、 实践性不高的问题。一般的实践教学,学生就去各种纪念馆、博物馆以及景区参观学习,并上交一份总结,这样仅是为了完成任务的实践教学的效果就非常一般。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大多没有跟教师联系起来,教师未能及时给出指导意见,学生外出实践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实践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存在学生上网去抄袭实践报告的行为[5]。思政课实践活动普遍存在过程脱节,针对性不足,实效性不高等问题。

2.3 思政课堂网络资源利用率低

新时代下学生依托诸多的渠道所接收到的信息量巨大,对于思政课,各高校平台也都推出相应的微课堂、慕课等,但是学生一般为了完成任务而去看这些视频,导致这些网络课堂的使用率还是偏低。

3 将荆川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有效途径

将荆川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中,就是鼓励学生以唐荆川先生为榜样,既要发奋学习,又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要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从而服务于社会。 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学的内容上要从固有的教学内容中脱离出来,从身边的各种事物入手,从本土的荆川文化入手,从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获得感。 首先,信息技术的到来,给思政教育手段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和资源来突破传统课本知识的束缚,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及时性和互动性,从而保证思政教育鲜活生动的同时,提升学生获得感。 其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在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常州本土文化,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从“仁爱”“诚信”“大同”等传统思想观念中,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

3.1 教学主体——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完善反馈体系

2018年初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指出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推动高校思政教学从“教的好”向“学的好”转变。 因此,在实际的思政课堂中怎么样运用好唐荆川先生的实例、 怎样的授课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一直是上好思政课的难点和重点。 思政课堂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将荆川文化打造成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特色课堂。作为思政教师,应当深入了解新时代的学生,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同时根据其兴趣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合理的教学改革。

在大数据的新时代,更要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大学生所熟悉的网络环境,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贴吧及论坛等渠道推广荆川文化,介绍唐荆川先生的传奇一生以及他舍身为国的情怀。同时,对于学生所提出的发言或者评论,教师要及时阅读交流,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同时也是思政教育者和指引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自身素养对学生这个主体对象获得感的提升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所以作为高校思政教育者,首先要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共情力。 一方面,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思政教育方法,融入荆川文化的精髓。通过教学创新、教学实践等来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引导学生实践中获得真实感受;另一方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做到“正人先正己”“言传身教”等,才能更好地将常州本土的荆川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当中,从而起到一个慢慢渗透、逐渐影响的效果。

3.2 教学内容——结合荆川文化精神,创新思政课堂

系统化的思政实践课堂对于学生学习荆川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荆川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政教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质量的思政实践活动会给参与的学生、 思政教师以及实践地点带来多方面的效益。

以荆川文化的特点和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特征为基础,可以拓展很多实践活动,如与荆川公园合作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组织,为游人进行荆川文化的讲解以及公园环境的维护等。此外,以荆川文化为主体,红色文化为延展,举办红色舞台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独立完成编稿、排剧等[6]。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自觉自发地发扬常州本土的荆川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以舞台剧为载体,将荆川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相融合,将红色基因、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融入到素质教育中,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诠释对于荆川精神的理解,自觉地成为荆川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承者。

除了红色舞台剧大赛,高校还经常以荆川文化、红色革命为主题举办读书分享会、 晨读会等多种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搜查资料、写下感悟、与人分享,才能对这些文化历史有更加深切的感悟。

3.3 教学方法——依托网络大数据技术,完善教学手段

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通过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已经过时了。 借助互联网,可以通过在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了解学生在荆川文化宣传平台上所发表的言论和看法,或是在网络平台上与学生一起探讨荆川文化特色思政课堂的方式方法等,从而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特点,从而创造出能吸引学生、同时又能有效的弘扬荆川文化的思政教育课堂。

同时,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需要借助网络直播的平台,创新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手段,促进荆川文化更好地融入课堂中。 网络直播与翻转课堂都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应用成熟,并且两者的创新结合有助于在思政教育网络课堂中,通过对于荆川文化的解读、荆川先生的生平演绎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高校思政教育课堂的有效展开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荆川文化作为常州本土文化中的代表,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中,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全面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获得感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常州思政文化
常州的早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谁远谁近?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