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一代脱贫扶贫人的奋斗史
——评龚盛辉长篇报告文学《沧桑大爱》

2020-11-11

文艺论坛 2020年6期

◎ 佘 晔

手捧一抔山溪水,喝下清凉;脚踩一方石板路,踏出坚韧;呼吸一口青山气,满身舒畅。青山绿水间,盈盈莫相忘。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般的景象在古老中国的大地上世代传承,生生不息,在现代中国的古村落、新乡土上焕发新颜,生机勃勃。人们忘不了那一湾湾清甜的山泉水,忘不了那一声声守望的狗吠音,忘不了那一缕缕沁鼻的炊烟味,更忘不了这一片片土地上的人们因贫穷而遭遇的悲欢离愁,这是家的乡愁,亦是国的牵挂。

在这场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的“脱贫攻坚”战役面前,报告文学作家龚盛辉行走在湖南桑植的脱贫攻坚主战场,用长篇力作《沧桑大爱——湖南桑植脱贫攻坚故事》艺术地再现了人类反贫困实践中这一群可爱的人,深度彰显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现实真理,成为新一代帮扶对象、帮扶人同频共奏的脱贫奋斗史。跟所有的人类伟大实践一样,如果没有同时代人用文字的方式记录、发现、表达和抒写,当现实尘封幻化成历史,人们已很难回想起当初的模样。庆幸的是,龚盛辉聚焦桑植,对桑植地区的扶贫故事进行了深情地描摹和历史的定格。

《沧桑大爱》全书共分九大章,每一章节用叙述人话语做小标题,用53 个小标题串联起桑植扶贫故事的整体架构。从第一章“桑植初心”开篇,到第九章“桑植巨变”落笔,分章节讲述了桑植对口扶贫单位、市县乡各级政府和基层干部、在外创业的桑植游子、家乡桑植人等不同群体在脱贫致富路上涌现出的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和人生。这是作家用真实而富有情感的笔调、科学而严谨周密的记录、冷静而清晰的文学表达为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提供文学的证词。就主题文艺创作的主旨表达来说,它至少在三个方面给我们以心灵的撞击和文学的启迪。

一、红色基因定“调”:格调至上显大爱

借用卢卡奇在《灵魂与形式》一书中所阐明的,“真正有能力寻找真理的文论家在道路的尽头会发现他的目标:生活”,同样,真正有能力寻找真理的作家也许在找寻的中途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选取最熟悉的生活进行淋漓尽致的表达和情景再现,这对报告文学作家来说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军人出身的作家龚盛辉选择省级扶贫点桑植进行主题呈现,从贺龙将军那双“明亮、坚定、犀利又有些忧郁”的眼神中寻找创作灵感,不仅体现了高度的创作自觉和艺术智慧,还为整部作品植入红色基因,为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桑植地区的脱贫故事讲述奠定宏大、鲜明、积极的叙事基调。从革命历史的讲述到扶贫故事的当代演绎,彰显人间有沧桑、人间更有大爱的宏阔社会意蕴。

桑植,既是沧桑的桑植,又是荣耀的桑植。这方古老的西南夷地、巫楚山城一直远离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上长期属于“三不管”的偏远地带,人口分布着白族、苗族、土家族近30 个少数民族,长期受排挤和欺压。因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养成了桑植人剽悍、尚武、喜斗的民风,更孕育了桑植人刚正不阿、顽强不屈、嫉恶如仇的生性和骨气。在革命战争年代,桑植涌现出用“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将军和五万人参加红军的将军县,是桑植各民族在时空历史中形成的共同的历史积淀,这一份积淀和民族共同心理赋予了桑植人人格的伟大和世代的荣耀。

桑植,既是贫穷的桑植,又是幸运的桑植。龚盛辉首先从桑植的地理、人文、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进行革命历史叙事,从贺氏家族和贺家军的革命事迹梳理中切入桑植初心——“为了下一代能吃上大米饭”,试图告诉我们,桑植的革命初心是能吃上大米饭。可是,即使革命成功到了建国以后的上世纪80 年代,改革的春风吹了十年,像桑植这样的革命老区人民生活依然艰难,仍然吃不饱大米饭,这是有辱使命!作家正是从这个高度来审视桑植的贫困问题,看到了桑植这块土地脱贫的特殊性、历史性和艰巨性,更是从这个历史的高度来展现桑植的当代脱贫、扶贫史。区别于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沧桑大爱》的抒写因此有了坚实的基点和更高的境界,也就是说,桑植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内嵌,使得桑植的扶贫事业具有特殊的意义。桑植的脱贫,是后人对革命前辈、老区人民的反哺,是新时代的脱贫扶贫人必须做出的对历史负责任的回答。桑植脱贫,一直在路上,但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总指挥的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新一代扶贫人从桑植再度出发,坚定地走,扎实地走,正走向贫穷历史的终结,最终走向富裕、幸福的明天。

二、血色湘西定“情”:才情相拥感沧桑

桑植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是国家红色革命基地、“老少边穷”地区的深度贫困县。它的贫困,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中,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所以,党和政府不会忘记,桑植人们也不愿蒙尘,在这场举国之智、举国之力开展着的脱贫攻坚战中,张家界市委市政府、桑植县委县政府、各乡镇基层领导干部,以及对口扶贫单位工作人员、在外创业的桑植人、在家务农的桑植人联合聚力,将贫穷的外衣重重地甩下,将希望的灯火高高地举起,共同演绎了一幕幕人间大爱和真情。一部《沧桑大爱》,让我们看到新一代扶贫、脱贫人在桑植土地挥洒青春、挥洒汗水、坚守阵地、践行诺言无怨无悔的奋斗者精神和面貌,也让我们得以感受全国脱贫攻坚战场上一个个奋斗者的足音,它鲜活地记录着这个时代的脱贫故事,更记录着这场战役中每一个群体和个体鲜活的神经和因“情”跳动的脉搏。

在“桑植情怀”一节中,湖南省军区、国家知识产权局、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致公党湖南省委等对口支援单位的扶贫干部们“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谁也不把家里的经拿到扶贫点来念,反倒时时想着扶贫的事,刻刻操着扶贫的心。省军区任命的新阳村扶贫队长吴正平郑重承诺:全村不脱贫,我就不回城!他在新阳村扶贫期间,引进张家界市龙头企业禾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动全乡150 户、610 名贫困人口脱贫。而他自己,一放弃了回原单位坐地升职的机会,二痛失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的尽孝机会。自古忠孝两难全,男儿有泪不轻弹。吴正平在父亲的坟前久久跪拜,哭诉衷肠,随即又返回了新阳村。国家知识产权局机关干部时鹏受命先后担任二户田村、仓关峪村的扶贫第一书记,这两个村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时鹏硬是啃下来了,而且把家从北京搬到了桑植,全家一起助力,拔掉贫穷的根,种下希望的果。从中心到边缘,从繁华都市到寂寥村落,时鹏的扶贫恩情让桑植群众感激不尽。核工业地质局的“80 后”小伙曹嘉懿主动请缨到水田坪村参加脱贫攻坚战。扶贫期间,曹嘉懿的母亲病情恶化,手术期间他也没请假回家;得知妻子患了直肠癌,他还不忘手头的素材整理、脑中的材料思路;等把家里的事情暂时安顿,他又坚定地出发,走在艰难曲折的扶贫路上。

为了打赢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反贫战,这样的吴正平、时鹏、曹嘉懿们还有很多。如果没有他们对国家和人民深刻的爱,没有在扶贫一线遭遇困境、两难抉择时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之情,就不可能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拿下一座座硬山头。他们本是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国家干部,或基层领导,或一线工作人员,他们的名字也许不需要被人刻意提起,他们的人生也不需要被刻意安排。现实无法抹去的是,在这场战役中,他们的付出和坚守让自己平凡的人生、普通的名字闪闪发亮——在桑植老百姓的心里闪亮,在脱贫攻坚的功劳簿上闪亮,在时代与历史耦合的明媚处闪亮。

播了种种情,因了种种情怀,报告文学的生命力和文学感染力在《沧桑大爱》中得到蓬勃释放,一个个扶贫脱贫人的形象生动、独立、深入人心。这是作家的才与生活的情的高度融合。大地沧桑,人间多情,深情描摹,风雨无悔,成一代新人,为时代画像。

三、精神图谱定“框”:桑植巨变展新颜

《沧桑大爱——湖南桑植脱贫攻坚故事》全景式地记录了桑植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奋力脱贫的真实、感人事迹,是一份客观性与真实性、准确性与文学性、感性与理性兼具的报告文学读本。《沧桑大爱》具备一般报告文学作品的基本特质,它是作家在桑植地区扶贫过程中行走出来的文学结晶,通过一系列准确的数字记录、工作记录、数据整理、成绩清单等客观、全面展现了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扶贫、脱贫场景。这一串串真实有效的数据清单就是中国人在推进人类消除绝对贫困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的精神图谱,它使得“脱贫攻坚”这一人类反贫斗争的伟大与艰难从宣传式的、理想式的口号走向了具体式的、感悟式的实际举措。人类的“脱贫攻坚战”,不是因为扶贫艰难本身而成其为伟大,而是因为将艰难的扶贫工作通过具体可感、落地见效的方式得以解决而伟大。这一串串数字就是一张张宣言证书,一张张忠诚伟大的无言证明。《沧桑大爱》看到了这一点,四十余张立体多维的人物事迹和形象、县扶贫办工作记录、“脱贫之星”名单等,定义了“精准扶贫”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框架,用报告文学的特殊表达方式引领扶贫精神,为扶贫事业贡献文学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作为主要以行走、采访、记录为主要创作方法的报告文学,《沧桑大爱》在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方面都有所侧重。“桑植富道”里的特色养殖、种植模式就是在“抒写”致富经验;“桑植乡愁”里在外务工桑植人的淡淡忧伤意在“抒情”;“桑植基因”和“桑植性格”的讲述就是为桑植人“抒怀”,不仅桑植人感同身受,扶贫、脱贫战场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同身受。《沧桑大爱》还真实地记录着人们扶贫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在最后一章的“桑植巨变”记录中,贺龙元帅故乡洪家关村成为“美丽乡村”,长征出发点刘家坪村蜕变成“红色风情小镇”,传奇的海洱峪走来了“凄美故事里的七彩新居”,等等。作家不忘在记录中讴歌,在讴歌中提炼。《沧桑大爱》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一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正在彻底改变千万劳苦大众的命运,并鲜明地指出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又一次人民战争”,颇有振聋发聩之功、醍醐灌顶之效。

日前,“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马上进入2020年的收官阶段,文学能为这一历史性事件提供什么?贡献什么?笔者认为,报告文学创作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因为它真实、可信。龚盛辉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沧桑大爱》从政治、历史、经济、社会、地理、人文、民族心理和风俗的各个维度对桑植县的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了全景观照和艺术呈现,是一份革命历史积淀和现实鲜活迸发有机结合的深度报告,是新一代桑植脱贫、扶贫人的心灵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