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药物与非药物处理的护理研究
2020-11-10刘小琴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将药物通过静脉输入到患者身体内,帮助患者吸收药物,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静脉输液外渗成为影响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并提出了药物与非药物处理策略。以供相关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4.165
引言
所谓的静脉输液是指医务人员借助大气压与液体静压原理,将电解质、药物或者无菌液体通过静脉注入到人体内。此种治疗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在短时间内为患者补充身体缺失的液体或者血液。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一旦静脉输液发生外渗,会造成患者局部肿胀或者疼痛等,延长了患者治疗时间,并加重了患者的疼痛感。为此,结合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从根本上提升治疗成效。
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
1.1药物原因
当药物浓度过高,或者药物自身的理化因素,会对细胞代谢功能产生相应的影响。从应用实践来看,血管收缩类药物会对人体造成渗透性损伤。比如常见的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等。
1.2机械原因
常见的机械性损伤多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穿刺技术水平较低,医务人员一次性给药进行了多次穿刺,使得血管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其次,血管选择有误,尤其在对幼儿执行静脉输液操作时,因幼儿好动,导致针头固定不牢固,或者拔针后,患者针眼部位未得到长时间按压。有些患者在经过长时间的输液治疗后,组织出现严重的缺血缺氧,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大力增加。比如,手背、足背等部位执行穿刺操作时,极易出现药物外渗问题。
1.3患者机体因素
患者在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时,其注射部位会出现血管弯曲,且血管整体的充盈度较差,一旦患者未积极配合治疗,极易导致静脉输液外渗。人体头部的静脉以网状结构分布,血流会通过侧支回流到颈内静脉或者颈外静脉至心脏。在实际操作中,顺行与逆行均不会影响到静脉回流。然而,在输液过程中,当药物发生外渗,会导致局部组织发生急性炎症,并改变微循环,使得血管的通透性大力提升,并引发血浆渗出问题。对于一些长期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而言,会损坏患者的静脉内膜,进而增加通透性。
2 静脉输液外渗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策略
2.1药物治疗策略
2.1.1药物处理
在药物处理环节,医务人员可以选择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硫酸镁与酒精敷到针眼处,以此有效减轻水肿或者局部组织损伤等问题,使得局部组织功能得到快速的恢复。
2.1.2局部封闭
所谓的局部封闭是指医务人员合理运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环形封闭。在实际应用中,利多卡因具有着患者疼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而地塞米松则可以有效减少炎症扩散,并防止形成炎性细胞肽,进而有效抑制持续性神经冲动,并起到良好的镇痛作用。
2.1.3合理运用解毒剂
常见的解毒剂有硫代硫酸钠,此类解毒剂可以有效接触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毒素中,进而快速达到药物碱化作用。为了保障药物的应用成效,医务人员可以进行局部注射透明质酸酶。
2.1.4中药膏制剂
将中药涂抹膏涂抹到肿胀处,可以起到良好的消腫止痛疗效,也可以有效解决淤血等问题。当清热消肿膏被外敷使用时,可以有效缓解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引起的肿胀问题。
2.2非药物治疗
2.2.1一般性护理
在药物外渗的48个小时内,医务人员应及时将患者的受累部位抬高,以此强化此部位外渗药物的吸收效果。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当出现外渗问题或者潜在外渗风险时,医务人员应及时停止给药,并抽吸针头与血管内的药液,采用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到局部,达到稀释药液的作用。
2.2.2冷敷
冷敷处理方式可以降低蒽环类抗癌药物的副作用,比如因氮芥、阿霉素等药物引起的皮肤性损伤问题时,可以运用冰袋冷敷渗出物,一般冷敷时间集中在24小时到48小时之间。因患者的实际情况具有着差异性,冷敷时间也应该有所不同。
2.2.3热敷
对于生理盐水、维生素或者抗生素类的药物外渗问题,可以适宜的采用热敷方式。此外,植物碱类抗癌药物发生外渗时,也可以采用热敷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局部热敷方式可以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与分散,并降低外渗药物对患者皮肤造成的损伤。
2.3制定完善的护理策略
2.3.1心理护理
当医务人员发现患者存在静脉输液外渗问题时,应及时拔出针头,并将相关情况告知给患者。通过给予患者相应的安慰,帮助患者科学合理认知静脉输液外审,并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激励着患者积极投入到疾病治疗中。
2.3.2药物护理
常见的药物护理药物是50%的硫酸镁。通过湿敷方式,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在实际应用中,50%的硫酸镁具有着化学性质较为稳定、不易被吸收等诸多优势。通过将其应用到静脉输液外渗问题中时,可以达到患处高渗透压,增加血液循环的作用。适宜的抗胆碱药的应用,可以达到松弛平滑肌,解除血管痉挛等功效,并起到良好的镇痛功效。
3 静脉输液外渗预防策略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为了防止患者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医院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帮助患者掌握正确舒适的卧位,并做好静脉输液前的准备工作,防止患者在输液过程中乱动。其次,医务人员应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不适。护士应全面掌握血管特点,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富有针对性的穿刺方案。再次,合理运用静脉。患者在入院治疗后,应由小静脉到大静脉,由远心端到近心端。在注射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应尽量选择粗大静脉,且液体输入速度不可过快。对于一些输液时间较长或者易于躁动的患者,可以采用静脉留置针,减少输液针头对患者静脉的损坏,并最大程度上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几率。
4 结束语
总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就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静脉输液是常见的治疗方式。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静脉输液外渗是影响患者治疗成效的阻碍因素。
参考文献:
[1]刘彩娜,么丹,张渝.静脉输液外渗62例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8):223-224.
[2]宁晓云.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J].2019,28(7):90.
作者简介:
刘小琴(1977.10-),女,山西榆次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