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级课程体系下统整课程实践的比较研究

2020-11-10施澜郑新华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实践

施澜 郑新华

摘要:统整课程的持续发展需要学校各个层面的资源进行配合与创新。该研究以深圳、香港两所学校为例,在三级课程体系的框架下,从校级设计、学科整合和教师实施层面探讨统整课程的实践。研究发现:校级层面,以合作文化和创新的教师团队为基点,课程运作机制是保障;学科层面,呈现主题序列性,进行自主反思的评价;教师层面,引导弹性化学习,构建广域知识。启示包括:发挥智力资本的合力,设计校本化的统整课程;确定学科融通的跨学科内容,注重多元评价;教学中运用学习迁移的同元素论,在真实情境中发展能力。

关键词:三级课程体系;统整课程;实践;比较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日趋凸显,拥有多元知识和融合技能的人才往往能更好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统整课程突破了学科分立的局面,将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设计在一起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利用多领域知识解决问题。统整课程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统整的学科技巧,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探究、观察或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统整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变得真实且相关,关注的焦点在于理解生活问题和扩大学习范围。

统整课程对于学校而言仍是一个挑战。因为学校将不只承担课程实施主体的角色,而是全面负责课程的规划、调度、整合、实施与评价。已有研究或以经验主义为取向提出统整课程的范式,或以工具主义为取向聚焦实施统整课程的技术或方法。然而,学校的不同类型、组织结构、教师合作模式和教学方式等因素对课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统整课程的跨学科性质决定了课程需要多方参与,而现有文献很少涉及课程不同层面的主体所发挥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以社会建构理论的三级课程体系为架构,以深圳和香港两所小学的课程为例,探讨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设计和实施统整课程的实践,并提出持续发展统整课程的建议。

二、三级课程体系下的统整课程

社会建构理论学派的杰普科特(Jephcote,M.)和戴维斯(Davies,B.)提出了面向宏观(macm-level)、中观(meso-level)和微观(micro-level)层面的三级课程体系。课程的宏观层面是指在学校文化和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在课程建构、校本化管理和教育自主创新等方面的决策;中观层面是上层决策的落实和调节,包括学科、项目或课题组、学习共同体等的运作;微观层面指向一线教师的具体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下我们将阐释三级课程体系下的统整课程架构(见图1)。根据图1,三个层面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主体,上下分别贯通着能力发展目标——培养核心素养和全人发展,以及知识发展目标——学科通融知识;横向贯通着目标的实现方式——课程统整和主题探究。

1.宏观层面:校级设计

学校在宏观层面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决策,需要学校智力资本的支持。学校的智力资本是智力和知识的融合,包括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学校决策层要考虑本校是否具备适当的“人力资本”,即具有发展眼光和统整能力的管理人员,以及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的教师团队。“关系资本”涉及教师间合作与信任的文化,以及对课程发展的认同感。如果学校具有分享的文化,教师经常共同研课,有利于学科间的合作和产生创新行为。学校的管理机制就是“结构资本”,明确的管理流程将保证课程自上而下地顺利推行。例如对教师进行动员和培训,明确课程实行的周期和步骤,委派课程主管或协调员跟进,保证课时,调集各种资源等。

2.中观层面:学科整合

在學校做出课程决策后,项目负责人要组织各学科教师互相合作,形成课程主题、学习内容和评价体系,该阶段可视为课程的中观层面。首先,选择主题。项目组应该权衡现有学科之优势、学生发展的需要,配合学校的发展目标确定统整的主题。比恩(Beane.J.)建议,统整主题包括四个方面:新和旧的学习经验、学校和社群、日常和热点信息,以及个人和社会的议题。其次,确定内容。各科教师要敏感捕捉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综合考量学科间的互补性和关联性,讨论各领域知识的建构模式。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观点:统整视角下的教学内容是不同学科知识的合理化或实用化,是教师之间互动与磋商而形成的共识,是一种专业合作关系承诺下的成果。最后,建立评价体系。统整课程的评价需要结合学生在不同学科、交叉领域的发展情况,指标涉及科学、文化、语言、艺术和审美等多元能力。

3.微观层面:教师实施

在教师实施的微观层面,根据欧洲教育发展协会对27个国家进行的一项统整课程调研发现,教师最常见的问题是:觉得自己在应对统整主题方面准备不足。报告指出,这种不足与教师无法采用适合主题的一系列教学方法有关(CIDREE,2005)。统整课程的实施,要改变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知识本位”教学法,转向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素养本位”教学法。教师要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从课本回归到生活本真。在统整主题的引领下,教师可以运用问题解决策略(problem solving strategy),或自主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策略等,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成果汇报和反思评价。如此,统整课程可将散状的知识转化为相互关联的知识,将割裂的知识变为融合型知识,推动课堂转型与教学变革,促进学生发展智慧和理解世界。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法,探讨深圳和香港两地在三级课程体系下统整课程的实践情况。研究中,N学校是深圳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新建学校;J学校是香港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传统女校。两所学校每个学期都会开设1-2个月的统整课程。本研究持续了3个月,通过课堂观察、访谈、查阅制度和文件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研究人员进行观课,以获得课程开展情况的直接数据;并对相关领导和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通过相关人员对自己工作的叙述,获得不同层面参与者对统整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观感和见解。研究的第一阶段是集中观课。第二阶段是半结构化访谈。研究人员分别对两校的校级领导、课程主管和教师进行了访谈。对校级领导的访谈主要聚焦学校人力、关系和结构资本的情况;对课程主管的访谈主要聚焦对项目的领导、课程主题、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情况;访谈教师是关于课程实施中营造情境、教学策略、教授知识和跨课程连接等方面。第三阶段是数据分析。在得到课堂观察和访谈的数据后进行分析,得出每所学校在三级课程体系下的设计和实施的情况,进而在每一层面进行两校之间的横向比较。

四、研究结果与结论

1.研究结果

(1)在校级层面,合作共享的学校文化和创新进取的教师团队是基点,课程运作机制是保障

在人力资本上,新兴学校N校和传统女校J校拥有不同的人力资本的优势。N校成立不久,教师团队年轻,有工作热情,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为了探索学校特色发展之路,校领导积极任用年轻教师承担统整课程的建设任务。学校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等多方介入机制,组织不同梯队的培训,以弥补人力资本的不足。学校还会进行课例研究,促进教师反思与专业成长。J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女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学校管理的民主性很强,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课程理念是全体教师共同商讨的结果。通过将教师纳入学校宏观发展的蓝图中,使教师从理念上与学校发展保持一致。

在关系资本上,两校均有浓郁的教师合作与分享文化。N校在推进统整课程中,形成了教师共同体,青年教师会以课题组的形式开展合作,通过网络项目群组及时沟通信息和共享资料。J校将统整课程中的共同备课视为专业研修和教师知识升级的方式,项目主任会经常组织教师们进行教学研讨,资深教师也会带教年轻教师。学校的统整課程会不时邀请外校教友共同观课与评课,交流经验。

在结构资本上,两校均将统整课程运作机制纳入学校整体课程方案中。N校每个课程主题会持续两个月,包括三周准备,三周上三次课(每周有半天统整课程时间),展示/评价、总结/分享阶段各持续一周(见图2)。可是设计的流程中没有中期评估,这就意味着,如果课程实施中出现问题将难以进行及时反思与调整,因此,课程机制的灵活性和发展性还有待提升。J校也建立了统整课程的管理制度并绘制了流程。在筹备阶段,教师进行跨学科课堂研究,不同年级的项目负责人会汇报课程计划;接着试行项目,进行项目组分享;在课程中期进行检讨,如有需要将会改进实施;课程结束后,会进行全校分享,教师知识和经验就会上升为学校的智力资本(见图3)。然而,结合J校教师“以老带新”的特点,两类教师不可避免会有观点和行为上的碰撞,如何达成共识,而非仅受资深教师的权威性影响,是流程顺利运作的关键。

(2)在跨学科层面,基于学科的互补性确定课程主题和内容,课程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反思

在教学主题和内容上,N校各个年级统整课程主题是相互独立的,每个年级都开发1—3门统整课程并确立了主题。每一届学生都会学习这些课程。同年级的教师会基于统整主题开展跨学科的共同备课。教师会讨论分目标,系统化各科的学习内容,并运用思维导图发展课程的架构图,包括“课程主题”“学科内容”和“学习目标”等部分。例如在“人类与生态”这一主题中,融合了语文的阅读和语言表达,社会学科的调查和协作,科学课程的实验,以及美术课程的绘制和手工。由于项目负责人和普通教师都是年轻教师,所以磋商氛围比较宽松和民主。一位教师说:“统整课程令我之前刻板的知识变得灵活,当多学科进行研课时,会发现知识之间的互相印证和补充的局面。”而有时候,教师不得不放弃一些观点,因为有些学科在认识论、表达方式或教学方法上不一定兼容。

J校统整课程涵盖一到五年级,主题是相关且渐进的,低年级到高年级的主题分别是:认知自己、认知学校、认知社会和认知生命。序列性主题令不同分支的学习均有共同指向,学生可在“知”与“行”上逐步达至统一和连贯。接着,召开年级会议拟定相应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的学科性质不明显,主要聚焦不同的学习领域。课程主任会全面负责课程内容和大纲。

在教学评价方面,N校采用集中的开放性评价方式。各科教师参加,并且邀请社区代表、家长参与学校的开放性评价。学生带着任务单来到不同的区域完成任务,或与评价官交流自己的想法,或完成肢体测评项目,还要填写评价手册,亦玩亦学亦评。教师会着重观察学生的行为特征、自主能力、学科素养能力;家长可以更多了解学校特色课程和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感受学生在课程中的成长,这也是一种家校沟通的新方式。J学校采取形成性评估和学习导向型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观察、讨论来评估学习情况,以学习历程档案作为评价对象;进行学习导向型评估时,教师为学生设计评估准则,学生参与评估自己的学习方法、表现和进度,促进自主学习。一位教师说:“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过程,我们让学生合作来计划、管理他们的学习,并评鉴学习结果。教师会及时反馈,令学生参考与改进。”

(3)在教学层面,两校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取向,引导弹性化学习,关联广域知识

在教学方式与知识建构上,N校教师指导探究式学习,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探究活动结合知识、技能和态度,产生比传统课堂更为生动和丰富的经验。课程伊始,教师会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呈现问题,再组织小组合作,学生通常在几周的时间内自由探究并完成任务,最后进行全体汇报。学生的学习成果形式多样,有科技制作、方案企划书、手抄报、艺术作品和思维导图等形式。学生生成“横向”的知识经验,逐步获得统整的观点。例如,在“丝绸之路”的课程中,数学教师请学生完成一份旅行费用的方案设计。教师先介绍统计的基本方法、旅行的要素(如选择哪些城市)、每个城市的花费(包括:交通工具、景点门票和住宿等)。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需要上网搜集资料,对比价格,做出选择,再汇总信息和完成报告。语文教师侧重介绍“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学作品和风土人情,并请学生做一份手抄报。学科教师都提取了“丝绸之路”主题下的一些共同元素,如地域、文化,并用现代人的视野和生活方式,与历史进行了连接。

J校教师采用专题研习的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阶段,帮助学生围绕主题主动建构知识。强调运用弹性教育方式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差异,感受人文关怀。例如学校开展了“保护蛋宝宝”的统整课程,学生在一周的时间里必须一直携带蛋宝宝(一枚生鸡蛋),并保证鸡蛋完好。教师会让学生给蛋宝宝写封信来锻炼写作能力,表达关爱之心;让学生自制保护器,选用材料进行设计和组装,保护蛋宝宝从高处坠落不受损伤;设计艺术创意课程,在鸡蛋上进行创作,做个性十足的装扮;举行心灵抒发的活动,让学生分享这些日子的感受,感悟生命的珍贵。每节课的时长会超过一个小时,融合生命、艺术、科学和文学等多领域知识,践行了全人教育的理念。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实践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