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

2020-11-10李有桂吴祥朱成峰魏凤玉

高教学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文素养课程思政

李有桂 吴祥 朱成峰 魏凤玉

摘  要:“课程思政”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措施。因此,高校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课程思政”课程教师人文素养存在的不足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从思想政治水平、职业道德及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探讨高校“课程思政”教师人文素养的改善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人文素养;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1-0169-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three alls" education. Therefore, university teachers must have higher humanistic quality when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and causes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ers' humanistic quality, and discusses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ers' humanistic qua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vel,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teaching ability.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humanistic quality; university teachers

一、高校推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7-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由此开启了中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序幕。

(一)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就是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育人功能融入课堂教育环节,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课程思政”课程大部分属于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但它们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因而二者在“思政”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特点和思政教育优势等方面存在着差异[2]。“课程思政”的主要特征有:1. 思政目标的内隐性。思政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政理論教育的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与之相比,“课程思政”的思政教育元素是隐性的,是通过其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追求、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2. 教育任务的双重性——“教书育人”。课程在“教书”即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达到“育人”即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教学方式的融合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不同,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思政元素的融入,这就要求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使用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融合。

(二)高校推行“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高校推行“课程思政”具有很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1.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教育理念。育人是“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关键环节,是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2. “课程思政”是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的一种新途径。一直以来,思政课程是高校德育教育中系统进行思政教育的课程,是课程德育及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功能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思政”实际上是课程德育的升级,是对课程德育的政治提升,是高校保证正确办学方向、掌握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的重要途径。3. “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学阶段是学生迈入社会的重要过渡期,是决定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是否能够安身立命的重要准备期,也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大学阶段,学生在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要培养人格、品格和公德等素质。“课程思政”的建设就能够满足这种人才培养的需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二、高校有效实施“课程思政”需要培育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改革各方面、各环节的一种实践。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落实的具体实施者,是此项改革成败的最关键因素。作为“课程思政”课程教师,要想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贯穿融合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价值引领等“思政”元素,强化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实现“课程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念,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师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其包含的内容广泛,因此,新时代高校教师特别是“课程思政”教师人文素养应包含的内容有思政素养、师德修养、人格魅力、语言文字、教学艺术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内容。

(二)高校教师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今高校的学科分类有利于各个专业向精深的方向发展,但也限制了教师的学术视野,不利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个人的生活阅历和学习经历各不相同,所形成的个人素养差异很大。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师人文素养方面普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政治理论知识匮乏

政治理论知识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高校教师特别是承担“课程思政”的教师,本身应该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够以国家的先进思想方针为指导,强化思想政治水平提升,保持自身的思想先进性,能够及时传达国家的方针和政策,保持自身的思想意识水平发展。目前,很多高校教师特别是理工类专业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不关心政治、不重视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了一批缺乏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师。

2. 职业道德水平欠佳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是“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阵地。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中强调“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3]。尽管近年来各个高校加强了教师的思想政治要求,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很多高校在师资补充与人才引进方面只注重学历、论文而忽视了思想政治要求,有一批业务水平很高但思想政治觉悟低的教师存在。

当前,许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感到经济压力偏大。教师的收入是与职称挂钩的,而很多高校把“论文与项目”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主要参考依据,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奉献精神,把崇高的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谋生手段,缺乏情感和信念。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递和考核,没有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地关注学生内心的动向和内在的思想,没有将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的处事风格等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3. 教育教学能力不高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学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目前大学中的教师有三种类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其中大部分教师是教学科研型,这部分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从事“科学研究”,即要求教师具有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目标与任务的认知、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驾驭、学科内容的评价、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能力[4]。目前在教学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中存在以下不足:(1)教学基本技能的缺乏。很多教师只具备部分教学技能,在语言文字(板书)方面严重不足,有的甚至都没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2)现代教育技术熟练运用的缺乏。随着科学技术、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出现,有的教师不善于学习,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方面欠缺。(3)教学组织和研究能力的缺乏。教学组织和教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训练,很多非师范理工科专业的教师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三、提升教师实施“课程思政”人文素养的路径

针对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作为大学教师,特别是“课程思政”课程的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能熟练掌握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学生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理性辩证地思考問题,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1. 充分认识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政治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是思想政治素养的基础,而思想政治素养是修身之道的基础,一个人社会生活能力的强弱,认知水平的高低,分析辨别是非能力的深浅,集中体现在其修身功底是否深厚。2. 持之以恒地学习政治知识理论。政治理论知识是提高政治素养的基础,基础要牢固,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持之不懈的坚持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经常性、主动参与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如自学、单位组织、听报告等等,要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3.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政治知识理论的学习不能空谈,如果仅为学习而学习,那么,理论学习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很难长久。只有将理论学习与自己的实际工作和生活相结合,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才会持久的坚持下去,才能产生出真正的效果达到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的目的。

(二)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鉴于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职业道德水平滑坡现象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特别强调“加强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对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人员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额度、保证合理的工资水平。”鉴于此,很多学校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鼓励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活动中,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在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聘中,很多学校没有做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科研论文与科研项目仍然是最关键的两项指标,没有从根本上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的高知群体,虽然在专业素养、文化知识领域具有了较其他人更为优越的精神发展条件,但是教师的物质需求也必然会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提升,而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和思想认知又是密切关联的。要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师自豪感,让广大教师真正的投入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提升教师人文素养。高校应大力提倡人文管理,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要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体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等。其次,建立合理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改变目前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由于科研水平高低可以通过论文和项目进行量化,操作起来简单,但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相对要复杂很多,要制定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真正地做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等重要,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激发教师自主能动性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的评价体系,让广大教师产生职业自豪感,引领广大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中。

(三)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教师把“人文情怀、道德教育、时政专题、爱国教育”等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具体的表现是教学大纲的制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的实施等各个教学环节。“课程思政”课程教学实施三要素“教师、学生、课堂”,其中教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了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课程的教师除了具有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外,还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能力、教学活动的把控能力。教学能力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提升。1.加强教师基本能力训练,增添教师人格魅力。过去,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 “三字一话”是衡量教师基本功是否过硬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三字一话”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所淡忘和忽略。鉴于目前现状,作为教师最起码要具有粉笔字和普通话这“一字一话”的基本功,这要求教学管理者及教师本人平时要加强练习,提升自身的书写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2.加深理解“课程思政”理念,自觉实施协同育人。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措施之一,“课程思政”理念的终极价值是“育人”,从而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受教育与浸染,自发地把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3.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提高育人水平能力。“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专业知识传授之中的教育形式,在自然学科中融入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相对要容易些,但融入时政、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相对来说难度较大,怎样把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融合是“课程思政”课程教学的难点。为了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的融合,首先教师要博览群书,奠定自身深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得心应手的把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相融合;其次是从专业知识点里挖掘思政元素,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课程的知识要点和难点,还要掌握对专业知识的发展历史及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这样才能使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巧妙的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效果;最后,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也至关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用不同的方式灵活体现思政元素,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石書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2.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4]林永柏.浅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2008,9:121-122.

基金项目:2019合肥工业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项目“‘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编号:kcsz2019021);2019合肥工业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项目“‘有机合成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编号:kcsz2019024)

作者简介:李有桂(1969-),男,汉族,安徽宿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精细化学品合成及催化反应。

通讯作者:魏凤玉(1963-),女,汉族,江苏靖江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化工分离技术。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人文素养课程思政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