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视域下高校学科建设与绩效评价的问题探究

2020-11-10沈乃丰

高教学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

摘  要:“双一流”建设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新纪元。“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10项重点建设、改革任务等成为了新时期高校学科建设与绩效评价的根本依循。当前政策环境对高校学科建设与绩效评价具有直接的价值导向影响。要想摆脱学科建设功利化趋势,激发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各高校还应处理好学科建设与评价绩效的“被动因应与主动改革、全面考量与重点攻关、资源投入与绩效产出”等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1-0014-04

Abstract: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has opened a new era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guiding ideology, basic principles, 10 key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asks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have become the fundamental basis for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 The current policy environment has a direct value-oriented influence on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utilitarian trend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ls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ssive response and active reform,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and key problem solving, resource input and performance output"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Keywords: "double-first cla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随着《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国家过去一段历史时期重点支持的“985工程”“211工程”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双一流”建设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在新时期各高校如何充分领会“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10项重点建设、改革任务,如何摆脱学科建设功利化趋势,激发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高校和学科的内涵式发展,是一道紧迫的、长期的必答题。

一、《总体方案》是新时期高校学科建设与绩效评价的根本依循

《总体方案》开宗明义明确了“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指导思想,阐述了“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和以改革为动力”的4项基本原则[1]。学科及学科的总体布局搭建起了高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架构,是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础,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学科育人的主戰场,还是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能力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对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总体方案》特别突出了学科建设的基础作用,“以学科为基础”成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本原则。学科建设通过按照一定的学科总体布局与学科方向,围绕人才培养、原始创新和社会影响力的核心任务,对学术梯队、学科基地和科研项目等综合系统进行规划与建设,从而实现学科内涵发展与整体实力的提升。学科建设除要不断提升学科本身的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外,还必须组织社会建制方面的建设,并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建设调整和改革等。因此,《总体方案》将“以改革为动力”作为建设基本原则之一。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人、事或组织过程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学科建设成效评价对学科建设具有重大导向作用,事关学科建设的兴衰成败。《总体方案》提出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构建完善的学科评价体系,充分激发高校学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的学科建设具体要求,“以绩效为杠杆”成为了“双一流”建设的另一基本原则。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高校无论是面对学科建设攻坚任务、改革任务,还是学科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构建,亦或是学科建设与评价的具体实践,这都离不开对《总体方案》中“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文化和着力推进成果转化”5项建设任务和“加强改进党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和推进国际交流合作”5项改革任务的深邃把握与解读[1]。另外,《总体方案》还设计了3项支持措施、2项组织实施举措来确保“双一流”建设的落地生根(见表1)。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总体方案》必将成为指导高校、学科改革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也一定是高校进行学科建设与绩效评价的根本依循。

二、当前政策环境对高校学科建设与绩效评价的影响分析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谋划和设计科学的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制度保障,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迫切需求。自2015年10月《总体方案》的发布,至2017年1月《实施办法》的印发,再到2017年9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公布,及至2018年8月《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实施,“双一流”建设一直在马不停蹄、蹄急步稳地有力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此时,旨在打破身份固化、带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双一流”建设,如何因应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进而建立起“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则面临着需要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的更高要求与挑战。拿江苏省来说,2018年江苏率先发布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将高质量发展任务具体化、指标化,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率先探路。2019年江苏根据《江苏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数据》首次将72所省属高校纳入年度综合考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将“引导高校突出办学特色,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双一流”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其次,按照中央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国家各部委先后出台了相关绩效评价的政策,这也为高校学科建设与绩效评价提供了具有价值导向的政策环境。《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3]等文件对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师资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师资专业素质能力等做出了明确要求与规定。《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4]提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明确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具体职责。《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5]就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提出了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6]就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等提出具体改革举措。《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7]《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8]的目的则是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执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等。这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为创新高校学科建设与绩效评价提供了具有价值导向的政策环境。

最后,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改革与优化对高校学科建设与绩效评价的指挥棒效应不容忽视。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属于水平评估,重点关注成效和质量。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其一级指标体系含“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部分。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前期调研会得知,第五轮学科评估于2020年组织开展,会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根本遵循,保持原有指标体系框架基本稳定,并在“强化价值导向与思想引领、强化立德树人与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师德师风、强化社会服务贡献、破除‘四唯顽疾、强化质量导向”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创新,将涉及到学科建设与评价的方方面面。这也将为高校学科建设与绩效评价的改革与实践提供直接的指挥棒价值导向。

三、处理关于高校学科建设与绩效评价几个关系的建议

在充分解读《总体方案》中“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础上,特别是对《总体方案》中10项重点建设、改革任务的精心研判,并对影响高校学科建设与评价的政策环境深入探讨后,各高校还应处理好以下关于学科建设与绩效评价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被动因应与主动改革的关系

任何单位或组织要想实现活力永葆、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坚守传统优势主业的同时,不断主动适应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单位或组织通过优化设定科学的发展目标,然后围绕发展目标募集与配置资源,进而实现知识或技术上的创新,这样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发生更广泛的联结与互动,相应地这种与大环境的联结与互动又会转化为该单位或组织成长的动力。以学科建设为主业的高校同样也不例外。首先,各高校的学科建设与评价要与时俱进,直面新时代新变化新要求的大环境,切实增强主动改革意识,坚决摒弃被动因应和随波逐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各部委先后出台了与高质量发展相关的绩效评价政策,高等教育也已进入了“双一流”建设的新纪元。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大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肩负重要历史使命的高校肯定不能被动因应这么大的变局,更不能被动因应“双一流”高校遴选与评价、未来的全国学科评估等学科建设与评价的发展大事。各高校应该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切实增强主动改革意识,科学制定学科建设与评价的發展策略,主动通过知识、技术的创新同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发生更为广泛的联结与互动,实现学科建设的活力永葆、持续发展。再者,全国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总共137所,依《实施办法》建设周期结束有进有出动态调整的规定,全国高校应该坚定信心做到“以改革为动力”,只要主动改革、精准施策、奋发有为都有机会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如何改革,《总体方案》中的“加强改进党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和推进国际交流合作”5项改革任务给出了纲领性要点。高校学科建设与评价应该积极践行“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重点在“如何发挥学科领军人物、创新团队等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人才队伍、加强学科组织建设、创新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激励体系、构建‘政校行企社会参与机制及资源募集机制和提质推进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着力改革、精准施策,切实增强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处理好全面考量与重点攻关的关系

国家层面上,《总体方案》对“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建设和改革任务等给出了详尽的顶层设计;《实施办法》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达标遴选条件给出了详尽的说明[9];《指导意见》则在“落实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和加强协同形成合力”等方面给出了进一步的指导[10]。省域层面上,各省结合省情和省域奋斗目标,基本上都出台了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省级高水平大学和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或办法。各高校首先是国家的、省域的,然后才是自己的。因此,各高校首先要确保对标国家战略、体现省情,坚持系统思维、全面考量。在谋划学科建设与评价时,建设与评价的内容应该充分对接体现国家“双一流”建设和省域高水平大学建设、全国学科水平评估和各级重点学科建设等的关键指标,必须强化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普遍性的要求,全方位体现高校、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确保国家和省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部署在各高校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其次,要确保针对性、体现校情,坚持统筹兼顾、重点攻关。在谋划学科建设与评价时,各高校还应立足自身办学特色,符合自身办学定位,比如笔者所在学校“探索出了一条依托邮电通信行业做专做精、面向信息化社会做大做强的大信息特色发展之路”,依托若干优势特色学科,重点要在“关键基础前沿科学问题、重大关键性技术和工程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等方面寻求重大标志性成果的突破,实现守正出奇的建设效果,从而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实现高校和学科发展的弯道超车。

(三)处理好资源投入与绩效产出的关系

目前,全国学科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更多突出的是一级学科在某段时间内的静态产出上,而对资源投入上的评价关注不够。而《总体方案》中安排了实现资源募集机制关键环节突破的改革任务,《实施办法》《指导意见》均对建立多元筹资机制进行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如何在资源投入有限的条件下,不断增强资源募集与配置能力,提高学科建设的绩效产出,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高校需要直接面对的挑战。首先,高校应该做好经费投入保障工作。高校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获批项目研究经费、产教融合自筹经费、社会捐赠与资助等,其中财政拨款即肌体“输血”相对稳定,其他可以统称为高校自我募集经费,属于肌體“造血”,这部分经费浮动大。自我募集经费多寡反映了高校肌体的自我生存“造血”能力,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与评价时应该注重打造各一级学科的自我募集能力,并将此能力作为学科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其次,高校还应该确保“好钢用到刀刃”的精准资源投入,确保学科建设的效益产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追求卓越、引领发展和全球吸引力”的三大标志,还具有“校长明、教师优、学生强和经费足”的四大特征[11]。不难看出,“追求卓越、引领发展”代表学校具有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有效的技术转移,“校长明、教师优、学生强”则说明学校优秀人才汇聚,“经费足”意指学校具有丰富的办学资源,“全球吸引力”则是学校综合实力的最佳体现,简言之,世界一流大学人才汇聚,资源丰富,高效多产,所以,优秀人才是建设“双一流”的第一资源。在进行学科建设与评价时,高校应该聚力培养和引进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打造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科人才团队和梯队。最后,对学科建设过程资源投入、产出绩效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优秀青年人才和学科管理服务人员等学科建设利益相关者的贡献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经费投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建设目标,根据综合评价来动态调整优化各一级学科的资源配置。

四、结束语

在“双一流”建设新征程中,学科建设工作已然成为高校的核心工作,各高校应该充分领会《总体方案》中“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10项重点建设、改革任务等,着重分析吃透当前政策环境对高校学科建设与绩效评价的影响,处理好学科建设与绩效评价的“被动因应与主动改革、全面考量与重点攻关和资源投入与绩效产出”等方面的关系,进而科学合理的评价引导学科建设,激发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高校和学科实现跨越式内涵式发展。本文对于高校学科建设与绩效评价若干问题的探究,还有待于各高校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去不断丰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13.http://www.gov.cn/xinwen/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3]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2019-12-16.http://www.gov.cn/xinwen/2019-12/16/content_5461529.htm.

[4]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 [EB/OL].2018-02-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802/t20180209_327164.html.

[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 2018-02-26.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26/content_5268965.htm.

[6]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EB/OL]. 2018-07-03.http://www.gov.cn/zhengce/2018-07/03/content_5303251.htm.

[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 [EB/OL]. 2018-11-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7062/201811/t20181113_354444.html.

[8]教育部 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20-02-18.

[9]教育部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 2017-01-24.http://www.moe.edu.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5701.html.

[10]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8-08-08.http://www.moe.edu.cn/srcsite/A22/moe_843/201808/t20180823_345987.html.

[11]王战军,刘静.世界一流大学的三大标志和四大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2018(19):11-13.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019JSJG605);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双一流视域下高校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创新研究”(编号:GJS-XKT1909);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双一流视阈下高校学科队伍构建创新研究”(编号:GJS-XKT1614)

作者简介:沈乃丰(1982-),男,汉族,山东禹城人,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办公室科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双一流高校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