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突破:推进高校国防科研保密工作有序进行

2020-11-10李轮燕士力

高教学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保密管理高等院校问题

李轮 燕士力

摘  要:高校作为高尖端科技成果的集成地,是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参与的重要部门之一,对于国家武器装备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做好高校国防科研的基础保障工作尤为重要,首先要落实好保密管理工作。因此,有必要针对国防科研保密工作的特点,分析国防科研保密工作的困境,提出有效的保密管理改进措施,确保高校国防科研工作有序开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国防科研;保密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1-0046-04

Abstrac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high-tec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department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ed strategy of national military and civilian, which has great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weapons and equipment. At present, it is vital to secure the fundamental wor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n national defense. First of all, we must implement the confidentiality management work.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dilemma of the security work of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pos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ecurity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urity work of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research to ensur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of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 on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fidential manage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管理体制逐步从“军民分割、条块分割、自我封闭、自成体系”向“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努力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近年来我国武器装备科研体系逐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高校充分依托自身深厚的科学研究理论优势,积极投身到国防科研项目工作中。但是,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化交流日益增多,高校国防科研保密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环境日益复杂,给国防科研项目的保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进一步加强高校国防科研的保密性是高校必须重视的热点问题,也是开展国防科研的必要基础。

一、高校国防科研保密工作的特点

(一)涉密人员的复杂性

高校作为研发基地的同时,又是个庞大的管理系统,涉密人员既包括科技人员,又包括项目所涉及的科研、档案和计算机等方面管理人员。[1]高校的国防科研项目涉密人员分为两大类即行政管理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是高校党办、保密办、科技处、宣传部、人事处、国际合作处等机关行政管理干部,科学研究人员主要包括参与国防科研项目的教职工和硕博士研究生等。相对于科研院所,高校的涉密科研人员更难于管理且复杂,一是教职工科研工作繁忙,国防科研项目只是其科研工作中的一部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本来就不足;二是参与国防科研工作研究生流动性较大,一般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2-3年、博士研究生3-4年,研究生平时的行动比较自由,對国防科研保密制度熟悉程度不高,且兼做导师的其他科研项目,管理难度较大;三是高校学术交流较多。

(二)工作环境的开放性

高校是一个学术开放的场所,鼓励科研人员进行自由探索,不仅可以参加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而且可以参加国外举办的学术会议。同时,高校自身每年也举办或承办较多的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政府提倡高校为社会共享操场等公共基础设施,高校的校园一般也不限制外来人员的进入,广大市民也可随意进入校园进行参观和锻炼,这极大方便了周围群众,当然这也给校园保密场所的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高校科研人员都是高素质人才,提倡科学自由交流,喜欢相对自由的科研工作环境,对国防科研项目的保密性重视度也有待提高。总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高校国际化进程推进,在日常教学、学术交流、留学生培养、校企合作等过程中,高校校内环境的开放性,方便交流的同时,也给保密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三)科研人员的流动性

高校科研人员作为国家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当前全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推动力量。一方面,高校逐步实施合同聘任制后,使得其有主动权去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师资力量,高校对教师还有一定科研项目任务量,要求他们必须积极去争取包括国防科研项目在内的纵向横向项目;另一方面,作为科研人员的老师,其为了自身的发展,也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高校去工作,完成学校科研要求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术知名度和客观的经济效益。另外国家还鼓励高校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做好产学研交流,快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进程,导致教师离职率和不在岗时间增多。因此,高校科研人员的流动性较大,虽然符合当前高校发展的实际,但是对于高校国防科研保密管理的日常管理存在很多的困难。

二、当前高校国防科研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的淡薄性

长期以来,保密工作对于高校来说,从领导到最直接的管理人员大都认为高校无密可保,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大张旗鼓”地把保密工作作为日常工作来抓,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而且,认为做好国防科研保密工作只要科技部门单方面来抓即可,缺少学校保密工作的整体观。保密工作组织机构大多挂靠某些部门合署办公,领导干部基本都是兼职,也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履行其职责。配备的军工办工作人员较少,且基本没有国防保密培训经验,并且还会被临时抽调做一些非本职工作。高校的国防科研保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项目组,项目组骨干成员做国防科研项目时虽然已经非常清楚相关保密程序和重要性,但是项目开展以后往往会增加很多辅助人员,这些教师和学生往往以完成科研任务为首要任务,保密管理工作只能放次要位置,对保密工作重视度不够,缺乏必要的保密培训和保密工作经验。

(二)组织机构的无序性

高校国防科研保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如党办、保密办、科技處、宣传部、人事处、国际合作处等部门,每个部门均需要把好关、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但是,由于各组织机构未明确设置保密管理的职责,都是处级机关,工作之间衔接和协调难度较大。高校虽然有保密委员会这一协调机构,但是协调力度还是不够,缺乏日常性保密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遇到上级领导部门检查工作时,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互相推诿,不认为是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而某些高校的国防科研保密管理实际工作中基本上由科技处全部来承担,保密日常管理和制度完善过程中缺乏部门间的必要配合和协作,如果遇到学期开始前和学期末这类年度忙点,各单位工作主动性不高,无序性较强。

(三)规章制度欠规范性

对于保密工作来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较多,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些涉密资质单位的保密管理制度不符合业务工作特点[2],高校国防科研项目的规章制度建设缺乏规划性和前瞻性,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保密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临时参考其他高校的制度,简单修改后作为本校的管理制度,也没有考虑制度是否适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真正起到保密管理的效果等。校级保密管理规章修改不够深入仔细,部门管理工作流程不结合学校实际且对二级单位指导性不够,二级单位的保密管理办法和流程管理形同虚设。因此,一些保密管理制度往往就成为“摆设”,流程性和执行性不太好,制度的修改也不结合高校实际情况,难以起到较为理想的作用。

(四)教育培训无针对性

依据《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标准》要求各单位每年度需对在岗涉密人员进行不少于15学时的保密教育培训,所以高校为了凑够15个学时而去组织零散的保密培训。高校保密宣传教育往往采取召开保密教育会、开展保密教育主题讲座等传统“填鸭”教育模式,高校人都是接受过和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谁也不想听照本宣科式的说教。[3]国防科研项目的培训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每次邀请的专家基本不变,培训的主题和内容也没有太大的差异性,对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提高效果起不到作用;二是对于不同类别的涉密人员,没有进行很好的岗位职责界定,当然也未设置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操作手册;三是培训的形式较为单调,一般以讲座为主,加以保密知识测验,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参训人员往往无法进行认真学习,学习效果很打折扣。

(五)监督检查不彻底性

做好保密管理工作,重在对日常保密工作的监督检查。而当前的保密监督检查缺少指导性、高级别的保密检查小组,缺乏必要的奖惩机制,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走过场、流于形式等。如:参与国防科研管理和研究的涉密人员发表学术论文不主动申请保密审查,而是被发表机构倒逼后方才向管理部门申请审查;日常的保密监督检查工作流于形式,检查人员仅仅用工具检查对设备过一下,缺乏系统性、程序性指导,检查结果也不进行实质的分析等;保密自查工作大多数处于应付状态,计划性和规范性不足,没有深入到科研项目组、国防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审计以及办公涉密排查等;检查出现问题,也基本上浅尝辄止,不敢深入追究,整改力度也不是很大,没有做相应的警示教育。

三、推进高校国防科研保密工作有序进行的路径

(一)转变保密管理观念

要做好保密工作,必须先改变观念,创新保密管理理念,树立与时俱进的保密理念。保密管理是一项“党委工程、系统工程、全员工程”。首先,建立高校保密工作管理三级责任制即学校、学院、项目负责人,学校保密管理部门从形式上把握好保密管理工作并做好政策解释和业务指导、各学院要做好本部门内涉密科研项目的保密督查工作和日常提醒、项目负责人要全面负责本项目组成员的保密管理工作,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其次,将保密管理工作归入学校的一般管理事务中来,加强平时保密监管,要上升为学校国防科研发展保障的重要事项,提升做好保密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第三,建立健全保密工作文化,通过保密工作专题网站和日常保密培训,从日常使用的文具、传输技术和办公设备入手,加强保密文化建设,改变保密工作的被动性,营造良好的保密氛围,使保密管理工作人员时刻绷紧那根弦。国防科研项目组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对国防科研项目有敬畏心和责任心,养成良好的日常保密习惯和工作流程。

(二)厘清组织机构职责

国防科研保密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鼎力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在高校保密工作过程中,要理顺各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的保密管理协调机制:保密办公室必须引导各部门协调,制定健全的日常管理规范和检查制度,做好日常保密工作;人事处要做好涉密人员的人事管理工作,做好上岗前资格审查工作,加强岗前、在职和离岗的教职工保密管理工作,及时稳妥做好岗位调整人员脱密处理;宣传部门要严格审查高校上网信息的安全性,对重点保密单位和保密人员做好思想动态工作,发布信息要提前预审,防止宣传报道中涉及到涉密信息;研究生院要做好涉密研究生的监督管理工作,做好保密教育提醒,一旦涉密研究生思想波动,要及时介入,汇同保密单位做好危机处理;国际合作处要把好涉密人员的出国境的监管以及对外交流中涉密信息监管工作,出国前做好保密提醒工作;信息中心要实时控制好信息的输出,校园网服务器要设置好涉密信息报警,防止校内涉密信息被黑客侵入等。

(三)强化制度的操作性

制度保障是做好保密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制定的保密管理制度,既要保证国家秘密的安全,又要便于开展科研工作。[4]强化保密制度的可操作性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和要求,做好政策吸收和消化,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及时对学校的保密管理规章进行修订;二是根据高校国防科研项目保密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保密管理工作流程,做好流程性预演,针对可能存在的漏洞及时进行政策规避,尤其要加强保密制度的可操作性、可重复性设计;三是学校二级管理部门需要针对自身的工作,制定本部门的专项保密管理办法和流程管理,让国防科研项目组进行日常监管和自清自查,对发现不合理和操作性障碍要及时和学校沟通,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对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回溯式修改,更好为国防科研项目服务。

(四)加强培训的科学性

保密环境变化莫测,要使涉密人员适应新的形势,就要不断加强对涉密人员的保密教育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保密工作队伍。有效提高保密管理成效的前提是提高广大师生的保密意识,加强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5]首先,要科学制定年度保密教育培训计划,全方位考虑本单位的保密工作需求,针对性制定培训计划;其次,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涉密人员开展培训,涉密管理人员要特别加强监督检查技能的培训、涉密科研人员(在职教职工和部分退休教职工)要强化防范技能的培训、涉密研究生要重点加强保密意识的培训等,多维提升保密管理能力;再次,要突出保密教育培训的实效,每次对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施考核,不合格者需再次考核达标后方可到涉密岗位工作,三次以上不达标者调离涉密工作岗位;最后,做好保密培训警示教育,结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真实案例,对高校国防科研项目相关人员进行案例教育,震撼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对保密工作的敬畏心和重视程度。

(五)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保密监督管理是落实保密制度的主要手段。保密监督检查就是要促进保密管理制度的落实,检验保密管理制度的实际落实情况,发现保密工作隐患,从而及时采取措施。[6]学校要建立了“国防科研项目保密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具体负责日常涉密工作的检查监督。各相关部门、学院和涉密人员每月进行保密自查,校保密办每季度对各相关部门、学院和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每半年进行一次全校性的保密检查或抽查,校保密委员会每年度对学校保密工作主要负责人进行保密检查。学校保密工作年首进行总体部署,年末进行系统总结,对工作中、检查中察觉出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并限期完成整改。通过多维度、交叉性的保密监督检查机制,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具有高校特色国防科研项目保密监督体系。

总之,保密工作是高校国防科研项目正常运行和顺利完成的基础。要不断强化国防科研项目的保密责任,加强保密工作意识和保密管理技能,落实各项制度措施,实施国防科研项目精细化、流程化管理,突出重点和长效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落实。要注重保障安全,确保发展的主线,充分发挥学校保密委员会在保密工作中的主体领导作用,将保密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同步进行规划,部署,审查,总结,构建高校国防科研保密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推进高校国防科研保密工作有序发展,确保国家秘密安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武器装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桂芝,崔淑妮,李君利.高校基层部门科技保密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J].科研管理,2008,29(S1):24-28.

[2]胡延军,赵伟.涉密资质单位保密管理应注意的问题[J].保密科学技术,2017(7):47-49.

[3]杨爱东.以抓好保密宣传教育培训为着力点做“严”做“实”高校保密工作[J].保密科学技术,2015(12):58-60.

[4]李燕,刘淑金,邢辉燕.構建高校国防科研保密管理长效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3(5):21-22.

[5]戴斌,郑娟,阮锦强.高校科技保密管理的难度与对策浅探[J].江苏高教,2014(1):100-101.

[6]张俊雄,张军,杨帆.新形势下高校科技保密工作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5):89-9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重点资助项目“军民融合战略视角下江苏高校国防科研管理体系研究”(编号:19SYA-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轮(1986-),男,汉族,陕西绥德人,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科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等;燕士力(1987-),男,汉族,安徽亳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科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猜你喜欢

保密管理高等院校问题
对涉密档案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
加强军队文职人员队伍保密管理工作的对策
浅谈电力企业文书档案的保密管理
浅析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