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0-11-10臧凤军王姗珊全美兰

高教学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高水平双师型

臧凤军 王姗珊 全美兰

摘  要:“三教”改革,“教师”为首,教师作为职教改革执行者,直接决定了“教材、教法”改革的成效,因此打造一支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尤为重要,文章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团队为例,从制定管理保障机制,开展教师培养工程,到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建设技术技能服务平台,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以期形成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长职范式。

关键词: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1-0042-04

Abstract: As the executo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teachers directly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form, 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build a high-level "double-qualified" innovative teaching team. This paper takes the teaching team of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from establishing management guarantee mechanism, developing teacher training project, building talents training highland, and building technical skills service platform, to actively explore and practice, with a view to forming a high-level "double-qualified" innovative team of teachers to build a long-term model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 innovation team.

Keywords: high level; "double-qualifie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发布实施,吹响了职业院校改革号角,目前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已经立项,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团队获批开始建设。基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本质,对接“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双师型教师隊伍建设通过引培并举、内外兼修、校企共育、双向兼职等举措,推动学校改革创新,与区域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提升团队教育教学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打造一支适应行业发展、技术升级转型的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一、学校搭建平台,形成机制保障

(一)健全团队管理制度,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

学校建立了“四横六纵”管理体系,横向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产业导师4个层面,纵向分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等6个方面,制定教师教学团队的组建制度、管理制度、研修制度、动态调整制度和奖惩制度等系列制度。领军人才及团队带头人引领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骨干教师与产业导师在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及技术创新服务等方面发挥中坚作用;青年教师通过参与各项理论与实践工作逐步成长。根据教师知识技能专长进行组队,分工协作开展专项研究。具体做法:由学院党委书记牵头,组建了保障团队,负责相关政策、机制、资金等保障措施协调工作;由政策研究专家、行业企业领军人才组成,负责政策研究、业务辅导、技术支持等工作;由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担任的产业导师、其他高职院校的教授等担任的兼职教师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组成骨干团队。

(二)整合人才资源,优化“双师型”教学团队

团队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产业导师、兼职教师等组成,重点面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复兴号”高铁产业,选聘一批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其他高职院校的产业教授等担任我校兼职教师,组建成一个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整合原职业基础课、专业基础及专业核心课等教师资源,打破教师行政所属,组建结构化专业教师团队进行模块化课程开发。其中产业导师由中车长客股份等区域支柱产业中高端企业的大国工匠、技能大师、技术能手组成;骨干教师由思政与职业基础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核心课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组成;兼职教师来自企业及其他职业院校。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团队由20名骨干教师和15名中青年教师组成,分5个专项组进行建设。一是团队能力建设组,负责专业建设、教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技能创新,带动青年教师能力提升;二是协作共同体建设组,负责校际、校企之间沟通,整合教师资源,实现区域职教集团横向交流;三是课程体系资源建设组,负责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架构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框架,强化课证融通,推进“1+X”证书试点;四是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组,负责模块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五是特色成果经验推广组,负责牵头协调,骨干教师通力合作,通过论坛会议、主流媒体、国际交流等多种方式将经验成果面向校内、校际、全国及国际进行推广。

二、开展教师培养工程,实现名师领航匠心传承

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以“四有”教师为标准,制订师德师风建设与评价制度,将师德师风贯穿教师教育教学、日常管理、技术研发及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从严规范师德行为,提升师德建设水平。

(一)实施专业带头人“精英”引培工程,发挥名师领航作用

按照“育训结合,聘引并进”的思路,以直接考察、公开招聘、按需设岗、精准引进的方式落实引培计划。聘任中车长客股份大国工匠、技能大师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在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开展高铁制造新技术应用项目研发、产品技术创新、技艺传承、实习实训资源开发等活动,提高团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和技术攻关能力。现专职专业带头人通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重大项目论证、专家智库指导咨询等活动,提高业内影响力;通过参加国内专题学习、专项会议,提升业务水平;通过参加境外学习、会议、项目洽谈等,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近年来,聘任中车长客股份的“复兴号”高铁调试专家罗昭强、焊接机器人专家谢元立、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家李志强等3位长白山技能名师,在学校分别建有“大国工匠”工作室和“大师工作室”,其中罗昭强聘为兼职带头人。校内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有6人任职机械行指委机电类各专指委委员,参与各项标准建设,近3年来共选派20人次分别到台湾、新加坡、德国、瑞士等考察学习。为新一轮高水平专业建设和与国际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实施骨干教师“精技”提升工程,夯实中坚支撑实力

按照专任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执行教师下企业实践三年内不少于六个月的培训标准。专业制定了每三年到企业轮训一次的计划,依托校企合作联盟、服务研发中心和各级各类工作室,骨干教师通过工艺开发、产品研发、技术难题攻关等专项任务,提升实践能力;通过参加国外研修、国(省)培进修等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

选派骨干教师下企业实践,参与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等,提升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能力;参加专业教学标准专项培训,提升專业建设能力;参加课程开发技术培训,提升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参加专业教学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提升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加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专项培训,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三)实施青年教师“琢业”成长工程,积蓄长足发展能力

落实青年教师国内外培养提高计划。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启动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系列培训活动,建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档案,有效记录每位青年教师的发展历程。通过参加企业专业岗位资质认证培训,鼓励教师参与产品研发和生产管理,培养和汇聚一批拥有国际化思维、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后备人才,大力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近年来,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协作、交流与沟通技巧培训,提升教师团队协作能力;外出参加学习展示、技术培训、技术论坛交流、教学比武等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四)实施兼职教师“琢艺”建设工程,优化专兼互补结构

完善兼职教师(包括产业导师)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设置聘任、使用、考核、薪酬等标准,引导企业大师带项目进校建工作室,专兼教师结成互补对子,专任教师进行“强技”训练,兼职教师进行“琢艺”提升(向校内教师学习上课的技巧和艺术),实现教师团队整体水平提升。

实施校企共建,培养校企双向任职的“双师型”教师;采取与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联合培养的方式,提高教师新技术吸收能力和教育教学改革能力;聘请行业企业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产业导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实践专家与学校骨干教师开展深层次专业建设和技术交流;聘请企业技术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担任企业课程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组建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熟知行业规范的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教学实施和教学资源开发。

三、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一)精准对接“复兴号”高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树立“修身琢业、匠人匠心”全方位育人理念

将“智能制造工匠精神”“红色文化概要”“感动长春”等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做到育人于教学和科研;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育人于言传和身教;将专业技术活动和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将学生党员培养和党支部活动紧密结合,将专业教育和专业特色紧密结合,育人于无形与有形,切实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2. 瞄准“复兴号”高铁等高端产业,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与中车长客股份开展订单学徒制人才培养,创建了“三层四双”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三层:订单式、定向式、通用式,四双: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考核),构建了“职业导向、课证融合、双线交织”课程体系,开发了一批基于学徒岗位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教材及教学资源,为企业培养了一批高铁智能制造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现就业于中车长客股份的1000余名毕业生多数已成为技术骨干。专业与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为生产我国第一颗商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的生产厂输送上百名卫星维护、监测等高端岗位技术应用人才;与一汽集团进行工学交替双主体人才培养,为我国汽车产业“长子”培养了汽车制造、汽车工艺等高端岗位人才。同时,专业联合多家企业和职业院校,牵头成立了机电职教集团;专业联合一汽解放、中车长客股份、海尔集团成立了智能制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联盟,开展订单人才培养、定向协议培养、学徒制培养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现已成为区域高端制造业离不开、行业企业都认同的高端机电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3. 贯标1+x证书制度,开发课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

围绕机电一体化核心岗位群,引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宽基础强化夯实“1”,以活模块优化“X”,对标技能等级证书开发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课证融合”,从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手,整合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专业群共享课程,搭建专业群共享课程平台,构建专业模块核心课程,根据本专业多元岗位的特性,融入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可根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选修不同的模块课程;考取不同的“x”认证证书,学校依据学生研修的课程,考取的证书赋学分,实现“宽基础、活模块”学习模式,搭建了“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专业教育平台。

(二)产教融合,搭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专业引进多家中小企业入驻实训基地,成立了智能制造产教协同应用技术与服务研发中心。依托罗昭强等大国工匠工作室,为中车集团等企业先后进行技术攻关近百项;完成工业机器人设备的升级改造,为企业节省资金达1000万元。依托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承担校企合作及自主创新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30项,师生共同参与企业17个技术改造项目,连续六年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吉林省选拔赛中与本科生同台竞技,获奖数居我省高职首位。依托学校国家级“众创空间”,联合行业协会开展技术创新与服务项目,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行指委创新创业大赛等获奖14项,成功申报专利5项。

1. 搭建共同体成员院校三师资源库

根据共同体院校之间教师资源共享制度,与共同体成员院校一同搭建三师资源库,即教师、技师、培训师,根据教师专长划分资源库子模块,整合师资力量,实现教师跨校授课,跨区域承担项目等,增加教师校际交流深度,提升教师团队协作能力。

2. 创建轨道客车领域技术应用平台

依托中车长客股份、一汽集团等企业,联合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院校,创建轨道客车领域技术应用平台,与共同体成员院校共同协助或承担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转型升级等应用技术研发项目,提升教师科研生产能力。

3. 建设西门子认证培训基地

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国际标准,设立“教育部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CIMC)人才培养基地”,成立西门子考试认证中心及东北区培训中心,承担共同体成员院校师生认证培训工作,实现实训资源共享,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4. 建设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对应“复兴号”高铁开发车辆电工等20个左右工种的培训资源包,建设线上线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共同体成员院校均可参与完成面向学生和教师的技能竞赛,共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教学资源平台,所有资源对外开放共享,实现教师职业技术培训等能力的共同提升。

5. 成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联盟

与共同体成员院校合作企业共享,以“面向高端产业、服务高端企业、定位高端岗位、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成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联盟,创新各成员院校人才培养思路,实现学生跨区域顶岗实习,深化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输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长职范式

(一)形成长职特色的分层分类教师培养体系

完善《教学创新团队岗位聘任标准》,建立以分类为基础的多层次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形成团队成员选拔、培养、考核、晋升有机体系,保障高水平、结构化团队建设成效,形成长职特色的分层分类教师培养体系。

(二)形成面向高铁制造产业链的模块课程和教学模式

依托产业学院形成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和校际联盟形成的校际协作共同体,共同开发设计面向高铁智能制造产业链核心岗位的课程体系和模块化教学资源,实现校际、校企资源共享,推进校企校际协同育人,形成特色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三)形成特色的专业国际化交流合作模式

实施高水平交流,培养高层次团队,有效提升团队的国际职业教育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实施高水平项目引进和输出,培养国际技术工匠,实施高水平标准输出,将专业标准、课程资源面向发展中国家共享开放,实现“项目、标准、人才、资源”全方位输出,推进专业标准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2019-1.

[2]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Z].2019-5.

[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遴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通知[Z].2019-6.

[4]隋秀梅.“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5):93-96.

[5]欧阳波仪.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5):88-92.

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领域,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函[2019]7號,主持人:隋秀梅);2019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课题“高职‘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9ZCZ032,主持人:臧凤军)

作者简介:臧凤军(1962-),男,汉族,吉林农安人,学士,教授,党委书记,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机制体制建设。

猜你喜欢

高水平双师型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为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新常态下我国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浅析
浅议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浙江省高水平投掷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求